我們開展少兒美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去創造。
如何去創造?書中給了我們幾個至今看來仍十分有道理的方向。
這似乎和我們陳怡倩博士說的以杜威“從做中學”為核心的“建構式學習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書中所說,遊戲與藝術有許多共通之處——
一、像藝術一樣,遊戲把所欣賞的意象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個具體的情境。
二、像藝術一樣,遊戲是一種“想當然爾”的勾當。
三、像藝術一樣,遊戲帶有移情作用,把死闆的宇宙看成活躍的生靈。
四、像藝術一樣,遊戲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
但是遊戲和藝術也有不同點——
一、藝術都帶有社會性,而遊戲卻不帶社會性,隻顧把所欣賞的意象“表現”出來,所以遊戲不必有作品而藝術則必有作品。
二、藝術的“傳達”需要技巧,而遊戲不必要有。
從這個角度看來,單從遊戲中創造出的藝術是不完整的。但我們仍可以通過遊戲培養孩子的藝術思維。
在用不同顔色的七巧闆拼出不同的形狀時,
我們已經開始了對藝術的探索
說到藝術,可能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培養小孩的想象力。
創造的想象并非從無中生有、不是簡單的天馬行空,是把已有的意向加以新配合。
創造的定義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
文學上常說“立象以盡意”,這個“立象”就是“平常的就材料”的選擇,“盡意”就是運用想象進行“創造”。
創造之前,首先要“立象”。在衆多意向中區别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書中說的“分想作用”。許多人不能創造就因為無法區别出衆多意象之間的差别。
然後我們開始創造,這種創造多借助“聯想作用”。也就是所謂的“象征”手法——以甲之象盡乙之意。這樣的象征賦予作品新的意味,真正做到不落窠臼。
我們培養少兒的“象征”思維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我們可以先教會他們想象“意象”背後的“意味”。
我們常用“鴛鴦”這個意象來象征“愛情”。
沒有感情的作品是稱不上藝術的,頂多算是工廠流水線裡産出的工藝品。我們在品味藝術作品時,不隻是看顔色、線條、文字、旋律,更多地是品味背後的情感。
一首歌,音符本身是沒有情感的,聽衆在聽的時候卻會産生内心的激蕩。這是因為情感是具有互通性的,因此即便未曾經曆過創作者的故事,也可以通過作品感受他當時的心境。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我們可以觸景生情,也可以因情生景。
沒有情感的作品是不具完整性的、也是無法稱上精彩的。
兩幅小孩的作品,同樣是畫爸爸,一副是素描,一副是和爸爸一起玩的場景,哪一副給你印象更加深刻呢?
因此,在教小朋友技法之前,先教他們在作品中融入情感。
同樣的滿月,
中秋獨在異鄉時欣賞與七夕愛人相伴時欣賞,
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在藝術方面,意象的表達往往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
或許你們會說,那這樣不就重新落入“自然主義”的枷鎖裡了嗎?
格律是死方法,但是運用格律的人卻是活的。
正如詩有五言、七言之分,我們會說詩是被禁锢的嗎?五言、七言是詩的格律,然而詩人在這格律的基礎上,運用韻腳、加以意象與聯想、融入感情,仍能創作出百花齊放的文化盛景。
其他藝術的格律也是如此。一種風格能夠盛行,往往經曆了漫長的“格律化”的過程。我們都說“唐詩宋詞”,然而詩并非在唐代忽然出現,詞也不是在宋代忽然由詩變成詞。
創造不能無格律,當然隻遵守格律是無法創造的,沒有變化生不出藝術。死守格律而全無變化的藝術,最終也隻能變成“八股文”、“樣闆戲”。
我們在開展美育時,必要的技法原理是不能不教的,然而也需鼓勵少兒在規則之外的自由創作。
人生下來就會模仿,小孩學說話源于模仿,我們後來學習技能,如騎車、打球等,也都是一種模仿。因此,藝術先從模仿入手,并沒有什麼荒唐。
創造不能無模仿,但是隻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創造。前面說過,創造是舊經驗的新綜合。舊經驗大半來源于模仿,而新綜合必獨出心裁。正如格律,遵循前人歸納的格律,可以說是一種模仿,然而如果隻有遵循而無“演繹”最終隻能做出“八股文”。模仿也是如此,模仿隻是創造的始基。隻有模仿而沒有創造,最終也隻能是“依葫蘆畫瓢”,隻學了藝術的皮毛,永遠掌握不了藝術的脊髓。
因此,在教小朋友模仿的時候,不能一味地讓他百分百複制原作,需引導他們領悟并加上自己的創造性意見。
少兒模仿世界名畫《星月夜》
大家都說,有些人生下來就是天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天才也有一部分成于環境。藝術是時代和環境的産品,天才也是。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雖然隻占1%,但是最容易顯出天才的地方依然是靈感。沒有這1%的靈感的加持,即便付出99%的汗水,或許最終也隻能泯然衆人。
朱光潛先生為我們總結了靈感的三個特征:
一、它是突如其來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據靈感的作品大半來得極快。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時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無意之中湧上心頭。希望它來時它偏不來,不希望它來時它卻蓦然出現。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練習作詩文的人大半都知道“敗興”的味道。“興”也就是靈感。
它雖是突如其來,卻不是毫無準備。
我們總說創作時沒有靈感,其實歸根到底其實還是積累少了。天才也會有靈感枯竭的一天,不然也不會有傷仲永、江郎才盡的故事。
凡是藝術家都并不隻在本行範圍之内用功夫,人隻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隻有處處積累,才能有深厚的修養。古時的書畫大家在作畫時往往會提上詩作,與畫遙相呼應。有時往往畫至正酣,便文思泉湧;有時吟詩頌對之間,畫便躍然筆尖。所謂觸類旁通,便這樣的靈感則得益于處處積累。
可見各門藝術都可觸類旁通。這一點也和我們統整美學的理念不謀而合。
鄭闆橋墨竹圖
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
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過一生好比作一篇文章。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我們所說的人生的“真善美”,缺一不可。
其次,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别人的成規舊矩。
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他們看什麼都覺得驚奇,而且以到處尋求這種趣味為樂。一種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每天早上起床中午吃飯晚上睡覺,就已經足以稱得上是生活的全部。前者能成為藝術家,而後者隻能成為俗人。
你如何去生活,生活就回饋你什麼樣的作品。敷衍潦草地過一生,人生畫卷上也隻會有潦草的幾筆。
正如書中所說,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因此統整美學更需注重培育少兒對藝術的情趣,而非平凡技法。
把這本書分享給大家的初衷是為了交流,并非要宣揚什麼“絕對正确”的方法。
少兒美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絕不是隻看一本書就能瞬間領悟,從此所向披靡。也絕對不存在百分百正确的“一本通”之類的工具書,STEAM少兒美育課程雖在美國已經經曆過十幾年的時間與探索,在國内仍屬于新生的課程,還要我們共同努力,使之更加适應中國的少兒們。
最後也借書中最後一章的标題贈予大家——
“慢慢走,欣賞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