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8 03:20:44

20世紀中葉以來,浙江及其附近地區清理的兩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數目衆多。但是,宋墓的系統整理和綜合性研究并不為學術界所重視。《讀墓——南宋的墓葬與禮俗》是一部較為系統介紹考古發掘的南宋墓葬的學術論著。澎湃新聞經授權選刊《“江南無族葬”辨》一文。該文從風水、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的差異來辨析古人說的“江南無族葬”,揭示江南與中原族葬墓地的差異及其成因。

“江南無族葬”是宋人的說法,廖剛《高峰文集》卷十一《夫人廖氏墓志》稱“閩中無族墳墓者”;朱熹聲稱江南“墳墓非如古人之族葬”,墓祭故以随俗為是;陸遊《放翁家訓》:“又南方不族墓,世世各葬,若葬必置庵贍僧,數世之後,何以給之?吾墓但當如先世置一庵客,歲量給少米,拜掃日給之酒食及少錢,此乃久遠事也”;明初宋濂《宋學士文集》卷三○《趙氏族葬兆域碑銘》說:“蓋大江以南拘泥于堪輿家,謂其水土淺薄,無有族葬之者。”

如前所述,江南既然存在一定數量的松散型家族墓地,古人為何又說“江南無族葬”呢?

江南多山多水,又惑于堪輿家,墓地呈現出與中原迥然不同的面貌。若以《周禮》或中原族葬法的标準來審視江南,确實可以認為江南“無有族葬”。形法墓地追求獨立的懷抱之地,與族葬沖突。清四庫館臣為東晉郭璞《葬書》所撰提要稱:“葬地之說,莫知其所自來。《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職皆稱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擇地之明證。”将堪輿術(形勢派)視為族葬的對立因素,一語中的。

一、多占風水

試舉二例,足以說明“江南無族葬”。準确地說,是江南很少有人追求多代人合葬,更不存在中原模式的家族墓地。

甯波鄞縣史彌遠家族是顯赫的家族,史浩、史彌遠、史嵩之,“一門三丞相”,史彌遠、史嵩之是宋甯宗、理宗兩朝的權相。當其盛時,史氏家族當然有實力在家鄉實踐聚族而葬的意圖,但實際狀況絕非如此。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1

鄞縣東錢湖南宋史诏墓道石刻

以史彌遠一支為例。史诏—史師仲—史浩—史彌遠—史宅之—史堯卿系:史诏墓在鄞縣東錢湖鎮綠野岙村,史師仲墓在橫街村吉祥安樂山烏竹坪,史浩墓在翔鳳鄉吉祥安樂山采坑,史彌遠墓在大慈山北麓,史宅之墓址待考,史堯卿墓在“東湖大慈山秀峰夏家岙之原”,衆墓各自獨立,距離遙遠,互不相屬。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2

甯波東錢湖南宋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

以史嵩之一支為例。史诏—史木—史漸—史彌忠—史嵩之、史岩之—史玠卿系:史木葬鄞縣世忠寺;史漸葬上水村鳳凰山南麓,即今東錢湖南宋石刻公園所在;史彌忠墓在五鄉鎮寶幢王墳山;史嵩之墓在慈溪縣石台鄉,即今餘姚大隐車廄山,2011年經搶救性考古發掘,距離其祖父史漸墓約30千米;史岩之葬“紹興府餘姚縣龍泉鄉”,即今慈溪橫河鎮梅湖水庫;而史嵩之長子玠卿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葬于“慈溪縣金川鄉東麓之原”。衆墓各自獨立,或在慶元府鄞縣、慈溪縣,或在紹興府餘姚縣。

一代儒宗朱熹,也不曾選擇族葬。

朱熹祖父朱森,墓在福建政和縣蓮花峰下,祖母程氏,墓在政和獎溪鐵爐嶺;朱熹父親朱松,初葬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裡,後改葬崇安上梅裡寂曆山,朱熹生母祝氏墓,在建陽天湖之陽;朱熹夫婦墓,在建陽唐石大松谷;朱熹長子朱塾,葬于建陽茶垱;次子朱埜,墓在建陽左衢村;三子朱在,墓在建陽永安寺後;朱熹長孫朱鑒,墓在建陽秦溪外裡;曾孫朱浚,墓在建陽登仙裡小溪。更有甚者,朱熹祖父母、父母,竟然均未完成夫妻合葬。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3

建陽朱熹墓

墓地分散,乃“多占風水”之故。朱熹迷信風水,其墓地由術士蔡元定蔔定,此事為人周知。朱熹妻劉氏卒于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次年四月下葬于建陽唐石,其間相隔半年,因為崇安墓地不理想,朱熹“更呼術人别蔔他處”,呂祖謙、張栻都曾寫信勸他勿聽信陰陽風水。

江南無族葬,一方面由于江南的自然條件與中原迥異。元代奉化籍學者戴表元,以其祖墓為例,說“江南山稠水迫,難用中原昭穆為穴,穴多者惟以磚椁隔分左右”;另一方面是南方不同于中原的堪輿術數傳統,囿于形勢派風水教條,多占風水,如宋濂所謂“蓋大江以南拘泥于堪輿家,……無有族葬之者”。

方大琮批評朱熹多占風水:“惟朱文公最喜風水,韋齋(朱松)與祝氏皆别葬,文公又自葬唐石,門人執绋者數日乃至,水心(葉适)笑之,謂其多占風水。”朱熹指摘“永嘉之學”等異己學派一向矯激,葉适則譏諷朱熹迷信風水:“二鄭(鄭伯熊、伯英)因是喜陰陽家,餘嘗怪蘇公子瞻居陽羨而葬嵩山,一身豈能應四方山川之求。近時朱公元晦聽蔡季通(蔡元定)預蔔藏穴,門人裹糗行绋,六日始至,乃知好奇者固通人大儒之常患也。”

父子、祖孫多占風水,各自尋找佳域吉穴,這是江南很少人家謀求合葬的主要原因,偶有族葬,也隻是松散型的聚葬,與秩序井然的中原家族墓地根本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江南确無族葬,即不存在中原模式的族葬。

居住址和墓地,是傳統家族看重的兩個禮儀空間。葉适譏諷朱熹喜陰陽家,緻使墓地分散,給子孫、友人的墓祭帶來不便。南宋初名相趙鼎,墓在衢州常山縣,其《家訓筆錄》第十三項“田産既不許分割,即世世為一戶,同處居住,所貴不遠墳壟”,即告誡子孫最好聚居在墓所附近,以便于族人墓祭,更利于聚族。

如果居住址和墓地距離較近,宋人多樂意在墓志中予以強調。徐邦憲墓在武義縣西郊壺山腳下,據出土圹志載其葬地“去耕廬僅半裡”。“耕廬”即徐邦憲生前在武義縣城内的居址——書台山。書台山在壺山腳斜對面,圹志說“僅半裡”,數據基本準确,“半裡”應該是個很近的心理距離。但其子徐謂禮卻葬于城東,可能是徐謂禮自擇風水之故。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4

徐謂禮夫妻合葬墓

麗水出土李垕為其亡室所撰《李垕妻姜氏圹志》曰:“餘不勝伉俪情重,□遠葬,蔔所居西偏地吉,顧視不勞舉足,大惬餘意,遂以嘉定己卯十一月甲寅殡諸圹。至嘉定壬午四月乙酉乃定向親土焉,亦循陰陽家說雲爾。”在時人看來,墓址靠近居址是理想的選擇,便于後人守墓、墓祭和生活。然而,生活和聚族的好處,依然不可與陰陽家宣稱的利害相沖突。堪輿風水觀念對多數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追求好風水,人們甯願葬于遠離居址的地方。顯然,朱熹未曾考慮将墓地作為聚族的向心點。

朱子惑于風水的事實,對後世儒家标榜的價值觀造成了困擾。據明溫州永嘉人項喬《遊九鯉湖武夷山紀事》,嘉靖十六年(1537)項喬遊曆建陽考亭朱熹晚年故居,得知朱熹子孫昌盛,認為“皆公一人盛德所鐘也,公有大造于天下後世學者,故宜然,或謂公善擇地裡而然,今觀故宅,虎高于龍,主低于案,則未必然;或又謂其葬韋齋、祝氏及所自擇葬三地,形勝異常,以緻然者,此尤事理之必不然也,吾不敢信”。項喬為朱子辯護,稱其子孫昌盛,非因風水,乃因其道德功業;然而,朱子迷信風水,事迹昭彰。稍後,嘉靖十八年項喬葬母婁氏時,“談風水者謂将不利于冢子冢婦,冢婦驚恐”,項喬特撰《風水辨》辨之,或問:“朱子,大儒也,兆二親于百裡之遠而再遷不已。子以程、朱為不足法乎?”項喬答曰:“兆二親于百裡之遠而再遷不已,謂朱子純孝之心,惟恐一置其親于不善之地則可矣,若謂緣此求蔭,恐非聖賢正誼明道之本心也。況生則同室,死則同穴,中古以來未之有改也。使二親而有靈,夫豈安于百裡之暌離,而不抱長夜之恨乎。其所以屢遷者,或以藉以求蔭焉耳。嗚呼!其求之者力矣,何後世子孫受蔭,不過世襲五經博士而已。豈若孔子合葬于防,崇封四尺,未嘗有意蔭應之求,而至今子孫世世為衍聖公耶!”終于承認迷信風水是朱子的千慮一失。

二、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的比較

朱熹、呂祖謙是乾淳年間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二人以同志之交,分别撰有《家禮》《家範》,對喪禮各有較系統的整理,但二人對喪葬的具體言行,頗多不同,别有意味。

《朱子家禮》是指導一般士庶家族的祠堂禮、冠、婚、喪(葬)、祭儀禮的實用書,在後世成為指導家庭倫理綱常、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家禮》卷四《喪禮》是朱熹構思最早、用功最深、篇幅最大的部分,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第一為制作,即喪禮所需的服裝、器物的材料、規格尺寸、制作工藝,如缞、绖、杖、深衣等;第二為程序,從始死到成服、居喪到最後除服的各個環節,成服以前的初終、小斂、大斂,成服後的治葬、反哭、虞祭、卒哭、祔,居喪期間的小祥、大祥、禫等環節的儀式、服裝和器物準備;第三是服紀,即服制,以死者與喪主之間的親疏關系,确定相應的服喪期限和禮儀。服紀是喪禮中最繁難、争議最多的部分。喪禮的複雜性與重要性,是婚禮、冠禮所無法相比的。但是,喪禮中最複雜的程序和禮儀,并不體現在考古發現的墓葬物質遺存中。《朱子家禮·喪禮》偏重強調技術性、程序性的原則和内容,尤其強調墓室“無使土親膚”的要求,而對與思想觀念關系更密切的合葬、族葬、昭穆之類,則隻字不提。這應該與《家禮》用以指導士庶日常生活的性質以及朱熹的理念有關。

相對而言,呂祖謙《家範·葬儀》的條目設計更加簡潔,突出強調“入土為安”的常識,《葬儀》第一個條目就是“筮宅”:“既殡,謀葬,擇地得數處。執事掘兆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開門見山,強調人死入土的迫切性。與呂祖謙《家範》相比,朱熹《家禮》稍顯繁複,但更為體系化、程式化。當然,《家禮》又較司馬光《書儀》簡明。

呂祖謙《家範·葬儀》、朱熹《家禮·喪禮》均本于司馬光《書儀》和儒家經典的核心價值,唯詳略有差。二人涉及的共同議題,在文本上的差異并不大,畢竟其經典依據大體重合,隻是在内容的側重點和程序的系統性上有所差異。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5

武義明招山呂祖謙家族墓地

《家禮》《家範》的具體文本貌似大同小異,但在具體喪葬行為中,朱、呂二人差異極大。呂祖謙在武義明招山為其父母呂大器、曾氏以及前三任妻子經營喪事,均以“入土為安”為要務,在三個月以内完成下葬。據考古勘探所知,呂祖謙和前韓氏、後韓氏墓地位于明招山大坑的小山丘,并無好形勢可言,墓室也簡陋。朱熹說:“因說地理曰:‘程先生亦揀草木茂盛處,便不是不擇。伯恭(呂祖謙)卻隻是胡亂平地上便葬。若是不知此理,亦不是。若是知有此理,故意不理會,尤不是。’”呂祖謙于喪葬漫不經心,“隻是胡亂平地上便葬”,朱熹對此深不以為然。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6

明招山出土的《呂好問圹志》

反觀朱熹,其對風水擇址和墓室密封性遠比呂祖謙重視。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朱熹為亡室劉氏尋找墓地,頗費周折,曾引起呂祖謙批評。至于朱熹改葬生父朱松,而其生母祝氏墓地“東北距先君(朱松)白水之兆百裡而遠”,朱熹為長子朱塾治喪,從“初終”到下葬,相隔近兩年。處處與呂祖謙不同。

朱、呂二人喪葬觀的最大差異,尚不限于此。開禧三年(1207)進士、興化軍莆田人方大琮說:

呂氏自南渡來,子孫雖分散四出,多歸葬婺之明招山,故成公為人墓志,遇附葬者必喜道之,然或者謂呂之子孫不甚壽,亦祖山掘鑿太過也。惟朱文公最喜風水,韋齋(朱松)與祝氏皆别葬,文公又自葬唐石,門人執绋者數日乃至,水心(葉适)笑之,謂其多占風水。前輩之不同蓋如此。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7

明阮元聲編《宋東萊呂成公外錄》所附《明招山墳圖》書影

呂祖謙出身于北宋大族東萊呂氏,中原士大夫家族有營造家族墓地的傳統,安陽韓琦、洛陽富弼、藍田呂氏家族墓地均為其例。呂祖謙七世祖呂夷簡在北宋天禧年間置家族墓地于鄭州新鄭神崧裡,遷祖呂龜祥、父呂蒙亨靈柩于其中。慶曆四年(1044),呂夷簡卒,亦葬該處。此後,諸子孫如呂公著、呂希哲等皆祔。宋室南渡前夕,神崧裡已形成八代人聚葬的墓地,連呂好問、呂祖謙祖父呂弸中等人壽穴均已安排就緒。南渡以後,呂氏子孫分散四出,但不分房派,從南宋初至元代,凡五代家族成員(包括少數第六代成員)悉數聚葬明招山,形成江南地區罕見的家族墓地。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8

河南安陽韓琦家族墓地

可能與中原故家大族的傳統有關,方大琮敏銳地發現,“成公為人墓志,遇附葬者必喜道之”。查呂祖謙《東萊呂太史集》,呂祖謙撰《金華時澐母陳氏墓志銘》,開篇即宣揚族墳墓“居焉而父子有秩,兆焉而昭穆有班,奇邪谲怪之說未嘗出于其間”對于“維死生之大紀”的重要性,而正文用來記述志主生平事迹的篇幅反而不多;又如《金華遊玠母陳氏墓志銘》,呂祖謙稱遊玠“祖墓岸城濠,湫隘無以族昭穆,乃蔔地于城之東”。呂氏不隻鼓勵他人合葬、族葬,自家更在明招山踐行族葬,即所謂“族昭穆”。

事實上,呂祖謙的主張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産生了影響和示範效應,時人稱“呂伯恭辦喪葬,一切如禮經,除朝夕奠之外,無一事不焚紙錢,蓋其自信如此耳”。

與此相反,朱熹多占風水,緻使墳墓分散。方大琮稱“前輩之不同蓋如此”,足見二人行為差别之大。因為自然環境、人文傳統、風水觀念的不同,中原、江南分屬兩大不同文化區域,呂祖謙代表中原傳統,而朱熹更具江南文化傳統的背景。

中原與江南,有不同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傳統。

朱熹逝世于哪一年(從朱熹與呂祖謙喪葬觀看)9

《讀墓》 鄭嘉勵 著

(本文收錄于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讀墓——南宋的墓葬與禮俗》,題目為編者所拟。作者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