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龍馬潭區人民法院
基本案情
胡某與汽車經銷商名仁公司簽訂《購車協議》,約定胡某以773000元的價格向名仁公司購買寶馬車1輛。胡某于次日付清車款,公司交付車輛。但公司在交易前已将車輛合格證作質押,向某銀行貸款。因公司未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訴至法院,請求判決确認對車輛在質押範圍内以該财産變賣所得價款優先受償。因公司一直未還清銀行貸款,無法取出合格證交付與胡某,導緻胡某無法為車輛上戶,胡某訴至法院,請求判決返還車輛合格證。
裁判思路
法院認為:在該起因汽車合格證融資擔保引發的糾紛中,銀行和經銷商之間系金融貸款合同關系,胡某與經銷商之間為買賣合同關系。胡某按合同付清車款,經銷商交付車輛,胡某已取得車輛所有權。但因缺少合格證無法上牌,不能有效支配和使用汽車,其物權的圓滿狀态已受到妨害,故胡某基于物權請求權,可以向經銷商和占有合格證的銀行主張權利。
物權成立後,标的物不論輾轉入何人之手,物權人均得追及物之所在而直接支配其物并實現物權内容,銀行僅是占有車輛合格證,此種方式不屬于現行法律規定的擔保類型,其占有行為并不能産生擔保物權的法律效力。故銀行基于其與經銷商的融資合同産生的對合格證的占有不具有對世性,不能對抗合法的物權請求權,而胡某對汽車的所有權及于從物合格證,具有對世性,其基于物權行使從物返還請求權,理由正當充分,應予支持。
裁判結果
一審判決銀行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胡某返還涉案車輛的合格證。銀行不服,上訴至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已裁定維持原判。
法官建議
本案金融機構以監管的方式占有合格證,雖在本質上屬于擔保範疇,但不屬于動産質押也不屬于權利質押。其不同之處在于:不以權利人直接獲取經濟上的利益來保障債權實現為途徑,而是通過限縮債務人或第三人行使權利,增添債務人經濟上的不利益,以激發債務人主動履行債務的動力,從而間接保障自己債權得以實現。本案中,金融機構設定的擔保權利未經公示程序,也未向買受人胡某披露消息,不能産生擔保物權的法律效力。鑒于商事實踐中已出現了突破現有法律規定的擔保财産範圍,因此,建議金融機構在創新金融産品的同時,可積極探索汽車合格證融資擔保的公示方法。
專家意見
近幾年,以汽車合格證為借貸擔保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種新興的擔保方式促進了市場交易、滿足了融資需要,但因買受人對相關信息的掌握和認知較之于金融機構而言處于弱勢一方而緻其權益受損。由此,司法機關确立正确的交易規則,有助于維護買受人權益,構建安全、高效的交易秩序。本案中,法院将原告對汽車合格證的物權返還請求權作為司法裁判基礎,以踐行維護買受人合法權益的社會政策為導向,實現了實質正義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