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物體,但如果有人問題:一個物體到底是什麼?
剛聽到這個問題,你可能會很納悶,甚至會認為是一個無厘頭的問題。但科學家并不會這樣認為,他們不斷探索事物的本質,想知道事物到底由什麼組成的。
如今我們知道,物體由分子構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原子一度被認為是最基本的粒子,不過随着科學家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明白了原子也有自己的結構,由質子和電子組成,而質子又是有誇克組成的。
那麼誇克和電子呢?目前兩者都是基本粒子,但或許誇克和電子還可以再分,隻是人類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
那麼,萬物到底由什麼組成的呢?
先從簡單的地方入手。假設世界空無一物,沒有物質,沒有輻射,沒有能量,什麼都沒有,這樣的虛無真的什麼都沒有嗎?
看起來似乎什麼都沒有,但也正是因為虛無的存在,才讓一切成為了可能。某種意義上講,虛無就像是平靜的廣闊大海,海面非常平靜,但任何形式的擾動都可能導緻洶湧澎湃!
而這裡所謂的“海洋”其實就是物理學家眼裡的“場”,這種場無處不在。
比如說受到激發的電磁場就能創造出一種粒子:光子,它就是電磁波的載體。不僅僅是光子,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通過這樣方式産生的。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與之對應的場。
除了電磁場之外,還有電子場,電子場的擾動就會形成電子。受到激發的場可以産生17種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可分為三種:誇克,輕子和玻色子。
輕子包括μ子,τ子和電子,都由對應的中微子。而誇克是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
組成物體的基本粒子不隻是存在,彼此之間還有相互作用,兩者都是組成物體的一部分,這也是玻色子和希格斯場存在的意義。輕子和誇克都來自物質場,玻色子來自力場。
自然界有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别是引力,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四種力決定着基本粒子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是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基本法則,決定了基本粒子該如何形成我們每天看到的宏觀物體。
打個比方,如果說基本粒子和四種作用力是組成實體的積木,那麼玻色子就像是信使,在每個基本粒子之間來回往返。
以上就被科學家稱為“粒子标準模型”,是目前最接近事物本質的一種理論模型。按照這種模型,你我以及宇宙萬物都隻不過是“平靜的大海”受到激發的一種擾動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