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曉經典?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孟浩然春曉經典?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關于作者,在欣賞他的《過故人莊》時,已經做過介紹,這裡從略。
現在,我們來逐句賞析這首詩。
先解釋“春眠不覺曉”。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古詩詞鑒賞辭典》這樣解釋“不覺曉”:不知不覺中天亮了。如果這個解釋,全句的意思就應該是說,春天裡睡覺,睡得不知不覺中天就亮了。
我覺得,詩中的“不覺”不應該解釋為“不知不覺”,因為這裡的“覺”是睡醒的意思;而當睡醒講時,不讀作jué,而要讀作jiào。
例如,《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qú)然周也。”譯成白話則是:“從前莊子做夢變成了蝴蝶,而且是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自己感到十分适意,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一會兒醒來,卻驚訝地發現,原來還是莊周。”
又如,柳宗元的《蝶戀花·簾幕東風寒料峭》:“繡被五更春睡好,羅帏不覺紗窗曉。”
再如,宋·張先的《玉樹後庭花》:“寶床香重春眠覺,魫(shěn)窗難曉。”。
還有,柳永的《梁州令》:“夢覺紗窗曉,殘燈掩然空照”。
以上3例無須翻譯,讀者自會看出,其中的“覺”字都是睡醒的意思,同我們現在常用的“覺得”“知覺”“覺察”等詞中的“覺”字的讀音與含義大不相同。
據此,我認為,“春眠不覺曉”的意思應是:春天的覺好香啊,還沒睡醒天就亮了!這樣理解,是不是更合情理,更有詩的味道:我們好像還可以想象到詩人打哈欠、伸懶腰的樣子呢。
再解釋“處處聞啼鳥”。
對這句詩,好多書上是這樣的:到處可以聽見鳥的鳴叫聲。
我認為這樣的解釋也是不妥的:一是沒說明“聞啼鳥”是倒裝句;“聞啼鳥”就是“聞鳥啼”,因須押韻,故倒裝。二是“處處”不能解釋為“到處”。請想想,詩人剛剛睡醒,恐怕正躺在床上,怎麼會到處走動,去聽鳥叫呢?
若問:既然這樣,那“處處”怎麼講呢?
處字,除當“處所、地方”講外,還可表示時間,有“……時”“……際”的意思。
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何處,即什麼時候。
又如,崔颢《題潼關樓》:“向晚登臨處,風煙萬裡愁。”登臨處,即指登臨時。
還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其中,“最是一年春好處”是說,這種遠看綠綠的而近看卻什麼也沒有的草色,正是一年中春天最好的時候。
而這首詩中的“處處”不正是“處”字的疊用,即“時時”或“不時”的意思嗎?
啊,原來“處處聞啼鳥”是形容詩人剛睡醒就不時地聽到鳥在啼叫。這樣講,不僅在文字上有了根據,而且是不是可以照應第一句詩,說明是鳥的叫聲把詩中人喚醒呢?
現在講“夜來風雨聲”。
這句詩顯然是回憶。由于不時聽到鳥的鳴叫,詩人自然會隔窗看到戶外的景色,而且還會想象到“等閑識得東風面”的大好春光。于是,他想到了昨夜的風雨之聲。
最後講“花落知多少”。
這句緊接着第三句,想到昨夜的風雨會不會有損于這大好春光呢?這是個疑問句。詩人在問誰呢?是問别人,還是問自己?還是問大自然?
這使我們想到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問的是“卷簾人”,“卷簾人”的回答是“海棠依舊”;而李清照卻不相信,她斷定是“綠肥紅瘦”。很明顯,李清照的詞,是以“昨夜”的“雨疏風驟”暗指她所處的惡劣環境,而“綠肥紅瘦”正是比喻她身心受到的嚴重摧殘。而孟浩然之問,則是有問無答,意蘊悠長,發人深思。
我認為,孟浩然的這首詩所以脍炙人口,不僅因為他善于選取特殊的角度,以其親身體驗,從室内想到室外,又從今晨想到昨晚,更重要的是,他本來非常喜愛春天,卻不落描繪春天美景之窠臼,隻一句“處處聞啼鳥”,便令人浮想聯翩;它是非常憐惜春天的,生怕它漸漸離去,但他的筆下一掃那種“春去也”的凄涼情調,而是用最後一問這一神來之筆,傾吐了他的心聲:春天是我們大家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都是春天贈給我們的禮物呀!那麼,我們該怎樣留住這美好的春天呢?
曆來,諸多評論《春曉》的人都認為這首詩是表達詩人喜愛春天與憐惜春天的情懷,這是不錯的。但很少有人更多地探索詩人孟浩然的藝術匠心。筆者不才,寫了以上這些文字,試圖盡量向詩人靠近一點,同時也虛心求教于讀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