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西瓜甲天下,開封西瓜曾經名揚中外,暢銷神州,上了年紀的人提起來開封西瓜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現在的開封西瓜雖然沒有了往日風采,每年依然會有大批客商前來采購,但是景象已經和原來大不相同。筆者以一個開封人的經曆帶領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開封西瓜的時代變遷。
筆者生在開封的鄉村,家鄉的鄉鎮是原來開封西瓜的主産區,那時候家家戶戶種西瓜,有人有地的多種,人少地少的少種,總之都是要種的,理由是省得孩子看見人家的西瓜嘴饞,可見農村人的淳樸和豪爽,哪怕是供自己吃也是要種一些西瓜的,當然,實際是吃不完的,總會賣一些!還記得原來賣西瓜都是驢車、馬車運到開封南貨場,然後通過火車運往全國各地。
我家住在開封南20多公裡的開封縣萬隆鄉,現在劃歸開封市祥符區。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生産隊的菜園,梨、棗、柿子、桃等果園,還有蘆葦坑,高高低低的沙崗,寬闊的打麥場,充斥着牛糞味的牛屋院。田地和成行的柳樹是我們玩耍的戰場和工具,生産隊的瓜田也經常被我和小夥伴們光顧。當然,有時候也會被看瓜分的大爺發現受罰或者被家長制裁。最幸福的是生産隊分這些瓜果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就可以一飽口福了,記得那時候一個十幾斤的西瓜一個小孩都可以吃完,然後蹲在地上沒辦法站起來,大人們把大人們笑的前仰後合。不管怎麼樣,童年的快樂是幸福滿滿的,每每回憶起來都有種想要穿梭回去的沖動,而西瓜是我童年裡最甜最美的水果。
後來土地分包到戶,那時的我也開始上學了,農村孩子打小就要幫着家裡做家務,有了自己的土地更是少不了幹活了。記得那時候最怕的是小麥成熟時黎明的鳥叫,“光光光谷,吃面條澆醋”是我們那時候的一句順口溜,這種鳥一叫我們就要起來去地裡收麥子了。大人用鐮刀割麥子,小孩跟着大人拾麥穗,這應該是我童年最痛苦的記憶。
記得那時候我們村有一部分人出做“瓜匠”,幫别人種瓜,農忙出去,農閑才回來,據說很能掙錢。後來我們村也開始種西瓜,并且面積迅速擴大,記不清從什麼時候起西瓜已經成為每家必種的了。看瓜、卸瓜、背瓜、賣瓜又成為我童年和少年時代乃至以後一個很重要的記憶,有苦有累有甜蜜。剛開始西瓜品種很少,都是傳統的“慶豐”“蜜寶”什麼的,後來就有了一些新品種。
看瓜是惬意的,卸瓜是痛苦的,賣瓜是難忘的。看瓜是我們小夥伴最喜歡的,可以玩還有瓜吃。卸瓜就要和大人一起背西瓜,很累,尤其是我們這些未成年的小孩,不過好在有西瓜可以吃,累很快就忘了。賣瓜卻是難忘的。首先要早起,記得那時候總是半夜兩三點就起床,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我們家賣瓜先是我叔幫我們,後來是我二哥早早辍學在家做農活,賣瓜也自然成了他的任務。那時候的交通工具是驢車和馬車,叔家養了一匹馬,腿腳比較快,所以,一般去開封南貨場賣西瓜多用叔家的馬車。去賣西瓜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躺在瓜車上,眼望漫天繁星,伴着清脆的馬蹄聲和馬車悅耳的鈴铛,還有趕車人那一明一暗的煙頭亮光,一隊人馬向着喧鬧的南貨場出發。南貨場内噪雜的人和車,火車的汽笛和車輪聲,偶爾吵吵嚷嚷的叫罵聲和吆喝牲口的聲音混合在一起,一片繁榮景象。那時候長途運輸主要是火車,南貨場是當時開封貨運的主要碼頭,開封西瓜通過這裡運往了全國各地,那場面相當宏大,貨場裡面鐵軌縱橫,非常難走,來自鄉下的瓜農在這裡飽受折磨和各種不公平待遇,但是當買了西瓜數着手裡的錢的時刻,臉上洋溢着的笑容是那麼的燦爛。當時的農村孩子很少去城裡,賣西瓜對于我來說既新奇有吸引力又有那麼一點不太情願,這種不情願主要來自早起、貨場的噪雜喧鬧以及賣瓜的不易和受到的鄙視謾罵以及惡意的壓秤。這種惡意壓秤行為曾經伴随開封西瓜很長時間,是開封西瓜寄生的一種惡習。
後來,随着道路越來越得到改善,我們村通往城裡的路也修成了柏油路,記得那年我剛上初中,每天走過修路的工地去上學,總是盼着路快點修好,好感受一下鄉村裡的柏油路什麼感覺。柏油路修好了,出行方便了,去城裡也變得容易了,馬車的鈴铛更清脆輕快了!随着道路的建成,汽車也多了起來,賣西瓜也變得容易了,不用再去擁擠難走的南貨場,在路邊就有收西瓜的汽車,開封南貨場漸漸的淡出了我的視線。再後來,小四輪拖拉機走入農家,賣西瓜不再用驢車馬車,馬車鈴铛的聲音被突突的拖拉機聲所代替,沿着進城的路上也開了不少收西瓜的市場,說是市場,其實就是在一片空地上劃分地盤,放置一些稱西瓜的磅秤而已。一切都在改變,可是有一種惡習卻一直被遺傳了下來,那就是收西瓜的強收強買和壓秤,這一度成為開封西瓜市場最大的惡習,更有一部分收西瓜的兩頭吃,坑了賣瓜的坑收瓜的,對開封西瓜和開封的影響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也在我記憶中形成了很大的陰影。
記得初中到高中階段是開封西瓜最紅火的年代,每到夏天去城裡的路都會堵車,路上全是來往穿梭的西瓜車,大小飯店也一派繁忙。西瓜,給開封的經濟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在繁榮的背景下也存在着很多問題,市場上的壓稱惡習是其一,還有一個問題更為嚴重,那就是西瓜的重茬問題。西瓜重茬造成了産量的降低,品質的下降,甚至是大面積的植株死亡造成嚴重的減産甚至是絕收。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開封市場開始出現了嫁接西瓜,而嫁接西瓜由于使用和葫蘆或者南瓜做砧木,死棵現象得到抑制,産量大幅提高,但是口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也是近年來很多人反應開封西瓜不甜,沒有開封西瓜原來的味道的原因。嫁接西瓜種植技術比較複雜,銷售也受到市場影響較大,開始大批瓜農放棄多年的種植習慣,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再加上後來随着西瓜品種和種植技術的普及,全國各地種植西瓜的産地越來越多,開封西瓜的地位已經不再那麼顯赫,隻是開封周邊一個叫得響的地方的品牌而已了。
開封西瓜從傳統品種後來演變為黑皮西瓜,如汴七(汴雜七号)這樣的品種,再後來就開始種植無籽西瓜,從黑無籽到花無籽,後來品種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種植也開始區别開來,不同的種植區域不同的鄉鎮種植習慣有所不同。開封西瓜品種的演變基本是沿着品質和耐運度兩條路徑演變的,品質方面剛開始是口感好的地方品種,産量和抗性都一般,随着市場擴大,新品種重點在于高産和抗病性方面有所提高,品質反而有所下降。随着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産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封西瓜也從産量型想品質型回歸,品質好的品種受到熱捧。另一條線,剛開始開封西瓜隻是在當地銷售,以地方高品質品種為主,這類品種大多不耐長途運輸。随着市場需求量增加,運輸距離越來越遠,新品種注重産量和抗性的同時也把耐運輸作為一個重要的選擇标準,同時要求長途運輸的西瓜要在西瓜八成熟之前收獲,這必然影響了西瓜的品質。随着全國各地西瓜種植的增加,開封西瓜已經退出供應全國市場的曆史舞台,稱為就近供應的地方品種,對于品質的要求也得到了重新的回歸。随着市場需求的變化,開封西瓜已經逐漸發展成了多品種區域布局,多季節栽培合理搭配,滿足不同市場和不同時段的市場需求,為開封西瓜近年來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每年夏季回老家都會看到路邊有收瓜和賣瓜的,偶爾也會堵車,但是已經不會很嚴重了,一是政府加強了管理,同時也是西瓜種植面積減小的原因。壓稱的惡習也随着市場的規範和人們文化和覺悟的提高而成為曆史了,西瓜重茬的問題會一直存在并不斷影響西瓜的生産,除了嫁接,現在開封瓜農也開始自覺的進行輪作倒茬,減少重茬帶來的影響又能夠西瓜的品質。時代變了,就像開封的其他幾個原來享譽全國的品牌在市場上消失一樣,開封西瓜注定不能回到往日的輝煌,但是,開封西瓜作為一個地方特色農産品也一定不會像矛盾洗衣粉和開封火柴一樣完全被市場淘汰,開封西瓜有着地理區位和文化特色優勢,頑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市場基礎将推動開封西瓜的持續發展。開封西瓜,我記憶中最甜美的回憶。
文中圖片來自作者工作生活中的拍攝,都是近些年的圖片。一直想搜集關于開封西瓜的一些老照片,網上很少,幾乎沒有,尤其是八十年代瓜農賣西瓜的那些照片,哪位朋友有心拍攝并保留了下來,請在文後留言。對于傳統的記載是一種文化和精神财富,愈失去愈加珍貴!歡迎喜歡農業和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朋友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