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新能源車銷量?車企王者,遭遇業績滑坡8月25日晚間,上汽集團發布2022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050.18億元,同比下降14.47%;歸母淨利潤為69.10億元,同比下降48.10%;扣非歸母淨利潤61.08億元,同比下降48.47%,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上汽通用新能源車銷量?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車企王者,遭遇業績滑坡。
8月25日晚間,上汽集團發布2022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050.18億元,同比下降14.47%;歸母淨利潤為69.10億元,同比下降48.10%;扣非歸母淨利潤61.08億元,同比下降48.47%。
誠然,上汽集團上半年業績受到了疫情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前不久公布的世界500強排名中,作為中國車企的門面,上汽集團在全球企業中排名第68名,有所下滑。而比亞迪、吉利等趕上電動化浪潮的車企,則全球排名上升。
不僅是自主品牌試圖彎道超車,海外百年老牌車企後發制人。新能源為汽車行業帶來百年變局,全球車企鏖戰猶酣。
戰局中,上汽能否借電動化快車道乘風再起,業界仍在等待。
業績與排名齊下滑
面對本次利潤與營收下滑,上汽集團表示,疫情反彈對汽車産業鍊供應鍊造成嚴重沖擊,導緻公司銷售收入減少。同時,芯片供應緊張、動力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産品毛利率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上汽集團今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大降396.80%。
今年初,上汽集團為自己定下了年銷600萬的目标。上半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為223.43萬輛。貝殼财經記者粗略計算發現,時間過半,上汽集團的銷量目标隻達成了37%左右。
不過上汽集團并不準備下調目标。“盡最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全力以赴完成年度各項經營目标任務”,上汽在半年報中寄語。
業績下滑之外,此前不久,世界500強榜單再次發布。上汽集團在榜單中排名第68名,在全球車企中排在第9名,在自主品牌車企中排名第一。上汽集團憑借去年120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入圍,淨利潤為38.03億美元。
作為中國車企中已經連續數十年營收最高的企業,上汽集團向來被拿來與多家企業比較。
的确,上汽集團的排名遠超特斯拉、吉利、比亞迪。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在整體排名中在第242名,在全球車企中位于第19名,憑借53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入圍,淨利潤為55.19億美元。而吉利集團的排名為229名,比亞迪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名單中。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上汽集團今年在世界500強排名中有所下滑,特斯拉淨利潤超越上汽,吉利集團、比亞迪排名均上升。
不僅如此,比亞迪與吉利在今年上半年也延續了好成績。其中比亞迪預計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28億元至36億元,預計同比增長138.59%-206.76%。而吉利汽車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581.8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15.5億元,同比增長35%。
業績與排名的進退,背後諸多原因,但其實也離不開電動化浪潮帶來的收益。
比亞迪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表現一枝獨秀。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勢頭強勁,同比實現增長,推動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上遊原材料價格帶來的盈利壓力。
在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看來,上汽集團在電動化轉型上或許參考比亞迪。目前比亞迪的全球市值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龍頭公司,從芯片、電池到汽車,産業鍊比較齊全。
比亞迪由于産業鍊齊全,在疫情期間曾公開回應稱,企業自産自銷并外供,在芯片上沒有“卡脖子”等問題。而其他車企受到芯片影響,銷量和營收都會受到不同影響,相比之下比亞迪的銷量則穩定上升。
“比亞迪此次進入世界500強具有标志性意義”,汽車分析師孫木子向記者表示,在電動化浪潮中,比亞迪趁勢崛起。
而在吉利方面,在孫木子看來,其實吉利集團在世界500強中的統計口徑是按照整個集團來計算的,單一看吉利品牌的銷量,在最近兩年并沒有十分亮眼,但目前吉利旗下擁有沃爾沃、雷克薩斯、Polestar等品牌,能為集團提供不少銷量數據。
其中,Polestar在2022年上半年交付了2.12萬輛汽車,相比于2021年同期的9510輛增加了近125%。而沃爾沃的電動化程度則很高,企業早在2021年就喊出了“ALL IN”電動化(意為“全面轉型”電動化)的口号。
“從吉利旗下各個品牌的情況來看,吉利的電動化完成度是比較高的”。在孫木子看來,上汽、一汽、東風等企業如果不盡快趕上電動化的節奏,排名是否會繼續下降也不好說。
大象轉身押注新能源
實際上,電動化已經成為上汽在下半年重點發力賽道之一。
在上汽集團旗下,上汽大衆推出2022款ID.系列電動車,新能源車月銷量首破萬輛;上汽奧迪Q5 e-tron正式開啟交付。上汽通用五菱是在合資模式下打造的自主品牌,旗下上汽通用五菱宏光 Mini EV持續排名純電動車市場單車型銷量榜首,而别克今年6月發布的基于電動車平台開發的SUV概念車也預示着品牌加速電動化的态度。
在自主品牌方面,上汽集團還打造了智己汽車和飛凡汽車,均為新能源品牌。今年7月,智己汽車首次出現在了上汽集團的銷量表中,首款車型L7實現了816輛的交付量,今年累計交付量1051輛。飛凡汽車旗艦車型R7也将于近期上市。
不久前,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曾表示,希望我國新能源賽道能百花齊放,我國自主工業能由大變強,“我們沒有想比哪家國産車企強,我們(國産車企)要一起整體變強,我們整體要PK特斯拉”。
“這句話不僅傳達了上汽做大做強國産品牌的想法,其實也表明了上汽電動化轉型的決心”,張翔向記者表示。
不過,傳統車企轉型電動化并沒有那麼簡單。
張翔表示,作為老牌車企,上汽集團旗下有大量整車品牌和零部件供應商,一旦全面推進電動化轉型,不僅對營收、利潤都有影響,還要考慮到部分員工的轉型就業。像特斯拉、造車新勢力等品牌,一出生就帶着新能源基因,轉型的負擔更小,而上汽集團電動化轉型的包袱顯然更重。
為了轉型,上汽集團為此做了不少嘗試。董事長陳虹就曾提及,飛凡汽車的前身R汽車獨立,就是為了針對新能源市場上的細分用戶,定位中高端。而多方合作孵化的智己定位高端,一度被稱為上汽集團的“一号任務”。
全球車企搶占市場
放眼全球市場,“誰的新能源車做得好,誰就赢得了未來”,這句話并不為過。
在孫木子看來,世界500強的門檻過高,範圍過小,或許難以看出全行業的趨勢,但如果把榜單更加細化,就能直觀看出在電動化浪潮中許多企業都受益匪淺。
今年6月26日,2022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如約而至,此次共有10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延鋒憑借2021年度888億元人民币的合并銷售收入,位列百強榜第16名,整體排名較去年提升了1名,成為上榜的中國企業中的第一名。
記者了解到,上述百強榜單從2005年開始每年發布一次,被稱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最權威的排行榜。與世界500強一樣,這份榜單僅以營業收入作為依據。
在2012年與2013年的榜單中,中國隻有1家企業上榜。從2014年開始,共有2家企業入圍。2017年,“中國天團”崛起的步伐加快,當年有5家公司進入榜單,并且在此後也保持着增長:2018年6家企業入圍,2019年7家企業入圍,2020年8家企業入圍,直到如今10家企業入圍。
“在全球前百強汽車供應商中,我們國家此前隻有一兩家能進得去,但如今有十家企業入圍,仔細觀察,會發現包括拓普等不少入圍企業都與電動車相關,可以說,電動化浪潮給中國帶來了不少積極影響”,孫木子預計,随着時間的推移,未來全球前百強汽車供應商中,中國有三四十家企業沖刺榜單都是有可能的。
截至8月27日收盤,特斯拉——這家電動車起家的車企仍然憑借9000億美元左右的市值,牢牢坐着全球車企市值第一的寶座。
豐田,這家成立了85年的日本老牌車企一度占據着全球車企市值之首的位置,但在2020年7月市值被特斯拉超過。豐田市值穩定在2000億美元上下浮動,已經被特斯拉遠遠甩在身後。
同時,比亞迪也依舊保持着全球車企市值第三的位置,依舊力壓大衆、奔馳、福特、寶馬等在内的一衆老牌車企。不僅如此,蔚來、理想分别在全球車企市值中排名第十三和第十五。
在多名分析師眼中,這也側面印證了電動化浪潮助力中國企業彎道超車,不僅僅體現在榜單排名上,在資本市場也同樣通用。
利潤驅動下,“大象轉身”再艱難,百年老牌車企也堅定轉身。
大洋彼端,福特汽車在本月為了重組和簡化業務部門宣布裁員3000人,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表示,随着汽車業轉向電動汽車和數字服務,福特沒有足夠具備所需技能的員工。今年7月,福特汽車的電動車銷量暴增168.7%,僅次于特斯拉。
隔海相望,本田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甚至在近日談及電動車時向日本媒體表示,“不變革,十年後公司就不存在了。”在他看來,電動車和燃油車的零部件、采購、供應鍊管理都不同,燃油車不同環節的員工角色不适合電氣化時代。
一邊是自主品牌試圖彎道超車,一邊是百年傳統車企後發制人,新能源為汽車行業帶來百年變局,全球車企鏖戰猶酣。自主品牌能否交出漂亮答卷,業界仍等待着。
記者 林子
編輯 徐超
校對 趙翀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