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馬上又到中秋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這首詞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那麼蘇轼的“轼”,有什麼含義?
轼,今天除做人名外,已幾乎不用,而在古書(尤其是先秦的書)中,它常常出現。
【轼】,車 式
《說文》:車前也。車輿前也。
“轼”是古代木車的部件,是一根做成“Ⅱ"”形的木杠,安裝在車箱前端,供乘車人做扶手用。特殊情況下,它與車箱兩邊的扶手也派上别的用場。
古代名著《左傳》中有《曹刿論戰》一篇,故事生動,富有文采,被選入《古文觀止》。《曹刿論戰》中“一鼓作氣”一段文字,描寫得有聲有色,且與“轼”有關: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注意文中“登轼而望之”,如果“轼”是扶手,此處如何理解“登轼”,一根木頭能踩得住,站得穩嗎?
為了說清楚“轼”的位置,需對古車的車箱做些介紹。車箱稱“輿”,大多是長方形,其寬稱“廣”,長(或深)稱“隧”。關于輿各部構件及尺寸關系,在先秦手工業技術著作《考工記》中有記載:
輿人為車,輪崇、車廣、衡長,叁如一,謂之叁稱。叁分車廣,去一以為遂。叁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以其廣之半為式崇,以其隧之半為之較崇……
文中“式”即為“轼”。“較”(音讀覺),指車箱左右兩旁的扶手。
引文的大意是,輿人制作車箱,車輪的高度,車箱的寬度,衡的長度,三者相等,稱為叁稱。以車箱寬度的三分之二作為車箱之長。将車箱長度三等分,三分之一在前,三分之二在後,将式揉(安裝)到這個位置。以車箱寬度的二分之一作為式的高度,以車箱長度的二分之一作為較的高度。通過這段文字可知轼在車箱中位置及高度。
古籍中常有“轼”的記載。
如《論語·鄉黨》說:“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意思是說,(在車中)遇見拿了送死人衣服的,手扶着轼,身子向前傾(表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檔案的人,也要手扶着轼。
又如《禮記·檀弓下》說:“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
再進一步,對所尊敬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要轼,
《史記·魏世家》記:“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于木,過其闾(裡巷的大門),未嘗不轼也。”段幹木是賢人,魏文侯想求見,登門拜訪,段幹木總是回避,文侯并不見怪,仍以禮待之,過裡巷大門而轼。
話再說回“登轼而望之”,如果轼是車箱中扶手的橫木,能踩在上面站立并且站穩嗎?
前面已說到車兩旁的扶手叫“較”,實際有時也稱“式”。為了區别,橫在前面的轼叫前式,曲在兩邊的較就叫旁式。古人書面語簡潔,常用一個“轼”概之,這種用法時既包括前面的扶手,也包括兩旁的扶手。清代學者江水在《周禮疑義舉要》指出:“軍中望遠,亦可一足履前式,一足履旁式。《左傳》長勺之戰,登轼而望,是也。”由此可知,曹登轼,兩腳一前一後,高低雖有不同,但确實能站得住,立得穩,當然望遠也就不成問題了。
古人取名字總是有他的寓意,孩子出生幾個月内,一般由父親取名,成年時(女子十五歲及笄、男子二十歲加冠)取字。何況蘇轼的父親蘇洵也是大文豪之一呢!他給兩孩子取名為:轼,轍。都與車有關,轼是車箱扶手,轍是車輪印,這樣取名有什麼期許?
從蘇洵的《名二子說》,可看出這位父親的心意:
“輪輻蓋轸,皆有職乎車,而轼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轼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轼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大意是: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轼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粉飾外表,不會去隐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簡簡幾句,也是用情至深。
蘇轼,字子瞻。
【瞻】,目 詹
《說文》:臨視也。從目詹聲。臨和視兩字都有從上向下的意思,上級看下級,從高向低看。
本義:從高處向下看。
字子詹,也可以看出父親希望蘇轼長大能金榜題名,有好的仕途。
不過,現在的“瞻”字義,發生的變化,變成了“仰視”之義。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漢字思維館加盟】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詳情請私信:99
想加盟《古汀大語文-人字學習體系》,私信留言:32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