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兒寫了一篇《太上皇的老婆該咋稱呼?》,猴格在文中說“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親,皇太後就是皇帝的母親,太皇太後就是皇帝的祖母”,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還專門加了一句“在通常情況下”,來區别那些非常态下出現的混亂輩分的尊号。
但依舊沒有避免誤解,還是有讀者留言質疑:
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親,這當然是錯誤的!明英宗朱祁鎮從蒙古打獵回來搖身一變當了太上皇,皇帝不是他兒子是他弟。
西晉的惠帝司馬衷當了太上皇,謀逆的趙王倫當了皇帝,我請問,這太上皇是皇上的爹嗎?答案是,趙王倫是司馬衷的爺爺輩。明英宗朱祁鎮當了太上皇,朱祁钰當了皇帝?我請問,朱祁鎮是朱祁钰他爹?
······
撓頭,我不得不回複:你列舉的兩例屬于通常情況、一般情況下嗎?我為啥要在文中加一句通常情況下,這很難理解嗎?

“通常”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般、平常、時常、經常。“通常情況下”就是“一般情況下”,是指沒有意外發生時的情況,是普遍的,沒有特殊因素發生的情況下。與之相反的意思就是“非常”、“特殊”。
那麼,在古代曆史上,特殊情況之下,非常态的情況下,皇室中有混亂輩分的尊号嗎?
當然有!既然有“通常情況”下,自然也有“非常情況”、“特殊情況”下。古代皇室中在特殊時期為了利益,也會有違背倫理宗法的行為舉止。
比如讀者舉例的司馬倫,叔祖以侄孫為太上皇;朱祁钰,弟弟以兄長為太上皇。
除了他們倆,還有其他混亂輩分的尊号出現,有以親祖母為皇太後的,有以親嫂子為皇太後的,有以親弟弟為皇太子的,有以親嬸嬸為太皇太後的······各種荒唐混亂。
劉恭、劉弘都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劉盈是呂雉和劉邦的嫡長子,三人關系是親祖孫。
高帝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駕崩。五月十七,皇太子劉盈即皇帝位,尊母親皇後呂雉為皇太後,由呂太後聽政。
惠帝七年(前188)八月十二,漢惠帝劉盈駕崩。九月初五,皇太子劉恭即皇帝位,因為年幼,由祖母高後呂雉臨朝稱制。
他們的關系是祖孫,按照慣例,呂雉應該被尊為太皇太後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大權在握的呂雉并沒有給自己擡一級,仍然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
高後四年(前184)四月,呂雉廢殺有怨言的少帝劉恭,五月十一,另立後少帝劉弘,也沒有升級,依舊是皇太後。
高後八年(前180)七月,皇太後呂雉崩于未央宮,到死都是皇太後稱号。
由于呂雉一直沒有升級,緻使史上第一個擁有太皇太後身份的人,成為她昔日的下屬。

劉詢是漢世宗孝武帝劉徹的曾孫、皇太子劉據的孫子、史皇孫劉進的兒子,漢昭帝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小兒子、劉據的幼弟、劉進的小叔、劉詢的小叔祖,而上官氏則是劉弗陵的皇後,兩人的關系是叔祖母和侄孫。
元平元年(前74)四月十七,年輕的漢昭帝劉弗陵駕崩,沒有留下子嗣,大漢帝國實際上的“皇帝”——大将軍霍光,以上官皇後的名義為昭帝立嗣,選擇昭帝侄子昌邑王劉賀為帝。
六月初一,劉賀進京即皇帝位,尊小嬸嬸、也是宗法上的嗣母上官皇後,為皇太後。
随即在六月二十八,圖謀奪回皇權的劉賀,就被權臣霍光廢黜,另外選擇好拿捏的武帝曾孫劉詢,讓他“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
七月二十五,劉詢入未央宮,見上官皇太後,受封陽武侯,接受玺绶,即皇帝位。
此時,身為侄孫的宣帝,應該尊叔祖母上官太後為太皇太後的,但他并沒有給上官尊上合适的身份,而仍是皇太後的身份。

直到黃龍元年(前49)十二月初七,漢宣帝崩于未央宮,二十六日,皇太子元帝即皇帝位,才在同日尊曾祖母上官皇太後為太皇太後,以繼母、宣帝王皇後為皇太後。
建昭二年(前37)閏八月初八,上官太皇太後崩。
這個例子是否混亂輩分,其實還有待商榷,如果按照血緣關系,劉詢應該是以昭帝嗣孫的身份即位,但從霍光立劉詢的诏書内容看,劉詢又是昭帝的“為父後者”,是以嗣子身份承統。
由于史料的稀缺,讓人不能肯定劉詢到底是以孫繼祖還是以子繼父,不過,從上官沒有被擡尊号可知,宣帝很可能是以昭帝嗣子的身份入承大統,而不是以昭帝嗣孫的身份,所以他沒有給昭帝皇後擡尊号。
這,顯然是不合乎禮法的,所以,霍光死後,宣帝借機擡舉本生父劉進,在昭帝和他之間,硬生生插進去一個悼皇考。

司馬倫是晉高祖宣帝司馬懿的第九子,司馬衷是司馬倫二哥晉太祖文帝司馬昭的嫡孫、晉世祖武帝司馬炎的嫡次子,兩人的關系是叔祖和侄孫。
永康二年(301)正月初九,趙王司馬倫及其黨羽發動政變,廢黜惠帝司馬衷。
司馬倫的黨羽孫秀等人矯作禅讓诏書,讓司馬衷禅位給司馬倫,司馬倫假裝推辭一下,就在黨羽以符瑞天文的借口勸進下,同意登基。
當天夜裡,被奪取天子玺绶的惠帝司馬衷,連夜被送到金镛城囚禁,司馬倫則從端門登太極殿,接受玺绶,即皇帝位,改元建始,大赦天下。
身為叔祖父的司馬倫,尊稱侄孫司馬衷為太上皇,改金镛為永昌宮,同時廢掉司馬衷的繼承人皇太孫司馬臧,改封濮陽王,并于正月十七害死司馬臧。
這場狗續貂尾的鬧劇并沒有長久,就在各路藩王、節鎮的勤王下被反正。
四月初七,司馬倫被勤王兵擒獲,當天被逐出宮囚禁在趙王府,勤王軍又假稱司馬倫頒诏天下,說自己為孫秀所誤,今日已經誅殺孫秀,應該迎接太上皇複位。
就這樣,惠帝司馬衷又被迎回宮,從端門入宮升殿複位,把司馬倫一家送進金镛城。四月初九,司馬衷大赦,改元永甯,誅殺司馬倫及其宗室貴戚黨羽。

耶律阮和耶律璟都是遼太祖阿保機和地皇後述律平的孫子,阮是老大耶律倍的兒子,璟是老二耶律德光的兒子,三人是祖孫關系。
天顯元年(926)七月二十七,阿保機病逝,述律平于次日監國稱制,天顯二年(927)十一月十五,述律平廢掉太子耶律倍,把老二德光立為皇帝,十二月初三,德光尊老娘為應天皇太後。
大同元年(947)四月二十二,德光崩于栾城,次日,他的侄子耶律阮自立為帝,即遼世宗,和親祖母述律平兵戎相見,述律平因實力不濟以及人心背心,最後隻得接受調停罷戰,随即被孫子遷到祖州安置。
耶律阮并沒有尊祖母為太皇太後,反而在同年八月初一,尊親娘蕭氏為皇太後,和祖母述律平一個頭銜。
天祿五年(951)九月初四,遼世宗遇刺身亡,九月初八,太宗德光之子耶律璟被擁立為帝,即遼穆宗,他即位後也沒有想起給祖州的老祖母擡一級尊号。
所以,應曆三年(953)六月十九,述律平崩,身份仍然是應天皇太後。

趙佶是宋哲宗趙煦的異母弟,劉清菁則是哲宗的繼後,兩人是叔嫂關系。
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二,宋哲宗駕崩,他的嫡母向太後召端王趙佶即皇帝位,即宋徽宗。
徽宗和哥哥的關系很不錯,所以對嫂子也比較擡舉,正月十四,就尊哲宗遺孀劉清菁為元符皇後。
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十三,徽宗的嫡母、劉清菁的婆婆向太後崩。
崇甯二年(1103)二月初五,徽宗居然以嫂子劉清菁為皇太後,宮名崇恩,即崇恩皇太後。
劉清菁是個胸大無腦的傻白甜,還被身邊的人撺掇幹政,引起徽宗的反感,于是,政和三年(1113)二月初九,身為皇嫂的崇恩太後劉清菁,突然暴崩。
同年閏四月十一,徽宗追上嫂子崇恩太後谥号曰昭懷,五月二十七,把昭懷皇後劉清菁葬于哲宗永泰陵,六月十四,升袝劉清菁的神主于太廟,配享哲宗。

海山和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是親兄弟。
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初八,元成宗鐵穆耳駕崩,皇後蔔魯罕監國。同年三月初二,身為成宗侄子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中書丞相哈喇哈孫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奪取權力,又迫于親哥哥海山擁兵南下而不敢登基。
五月二十一,海山即皇帝位,即元武宗,為了酬謝有功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就在六月初一,冊立弟弟為皇太子。
至大四年(1311)四月初八,元武宗駕崩,三月十八,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皇帝位,是為元仁宗。

妥歡帖木兒是元明宗和世瓎的庶長子,元文宗圖帖睦爾的親侄子,蔔答失裡是元文宗的皇後,兩人是侄子和嬸嬸的關系。
至順三年(1332)八月十二,元文宗圖帖睦爾駕崩,蔔答失裡皇後奉丈夫遺命,在十月初四,立哥哥元明宗的嫡子鄜王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甯宗。
按照輩分,身為先皇後的嬸嬸,要被尊為皇太後,十一月十二,甯宗奉上玉冊玉寶,尊嬸嬸蔔答失裡為皇太後,在興聖殿接受群臣朝賀。
年幼的甯宗僅僅在位月餘,就于十一月二十六駕崩,皇太後蔔答失裡又召甯宗庶兄妥歡帖木兒進京,于至順四年(1333)六月初八,立他為帝,是為元順帝。
為了表示對嬸嬸的尊崇,元統二年(1334)十月二十五,給蔔答失裡皇太後上尊号“贊天開聖仁壽徽懿昭宣皇太後”。
元統三年(1335),在鏟除權臣欽察家族後的八月二十九,新出爐的權臣伯顔,讓傀儡順帝尊嬸嬸為太皇太後。
參知政事許有壬勸谏伯顔,說尊嬸母為太皇太後,是不合禮法,哪有把嬸子當奶奶的?“皇上于皇太後,母子也,若加太皇太後,則為孫矣,非禮也。”
伯顔不聽啊!他可能認為太皇太後就是比皇太後拉風,并不管合禮不合禮。
許有壬苦口婆心再次勸谏說,按照制度,封贈祖父母,規格是低于封贈父母,這是推恩之法,近重而遠輕,誰家不是親近父母比親近祖父母更甚?如果非要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那不是尊崇,反而是輕視啊!
不管許有壬怎麼勸谏,伯顔就是不聽,傀儡順帝能有什麼意見啊?太皇太後就太皇太後呗!
十二月十七,順帝奉玉冊、玉寶,上嬸嬸尊号曰:贊天開聖徽懿宣昭貞文慈佑儲善衍慶福元太皇太後。
身為嬸母卻成了奶奶輩,也是大元朝獨一份了,“以叔母而奉以祖母之稱,尤可笑也。”蒙古權貴的沒文化也可見一斑。
至元六年(1340)二月十六,伯顔倒台後,失去大權的蔔答失裡也被侄子清算,六月十四,元順帝下诏撤銷叔叔文宗的廟主,削去嬸嬸太皇太後的尊号,安置在東安州,尋崩。

朱祁钰和朱祁鎮也是親兄弟。
正統十四年(1448)八月十五,明英宗朱祁鎮去瓦剌當留學生,九月初六,皇弟郕王朱祁钰在嫡母孫太後的支持下,即皇帝位,遙尊留學生哥哥為太上皇。好嘛,太上皇是哥哥,皇太後是太上皇的媽,這關系那個混亂呐!
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太上皇從瓦剌歸國,八月十五進京,皇帝朱祁钰親迎哥哥,兄友弟恭一番,把哥哥送進南宮幽禁。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趁着朱祁钰病重,一群野心家連夜發動政變,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反正,正月十七,朱祁鎮複位,改元天順 。
二月初一,讓老娘孫太後出面廢黜朱祁钰複為郕王,二月十九,朱祁钰暴卒,被哥哥追谥戾。

朱厚熜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孫子、興獻王追封明睿宗朱祐杬的兒子,邵貴妃是朱見深的妃子、朱祐杬的親媽,兩人是親祖孫關系。
在朱厚熜即位之前,邵氏隻是明宮中的憲廟貴妃,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朱厚熜即皇帝位,身為皇帝親祖母的邵貴妃也開始時來運轉。
朱厚熜在為親爹鬧名分的同時,也給活着的親奶奶要名分,當年十月初二,追尊本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興獻帝,祖母憲廟貴妃邵氏為皇太後,本生母蔣氏為興獻後。
此時的宮廷中,有朱厚熜的嗣母、武宗生母、孝宗皇後、慈壽皇太後張氏,武宗遺孀夏皇後,新出爐的皇太後祖母邵貴妃,本生母興獻後蔣氏。
按尊卑,以孝宗皇後為尊,武宗皇後為次,邵氏蔣氏婆媳居末;按輩分,邵氏最高,是婆婆輩,張太後和蔣氏是兒媳婦輩,夏皇後是孫媳婦輩。

朱厚熜給親祖母上一個皇太後的尊号,顯然也是不倫不類的。
嘉靖元年(1522)三月十五,朱厚熜親禦奉天殿頒诏,給諸位長輩加上尊号:聖母慈壽皇太後張氏,加上尊号為昭聖慈壽皇太後;皇嫂夏氏,加上尊号為莊肅皇後。
又奉聖母張太後的懿旨:加上聖祖母邵貴妃尊号為壽安皇太後,本生父母為興獻帝、興國太後。
同年十一月十八,俨然是憲宗後宮最後的宮鬥勝利者邵太後崩。
十二月二十二,朱厚熜為祖母追上谥号: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祐聖皇太後,葬于茂陵玄宮之右。
朱厚熜自己也知道給祖母的尊号不對,但那時候正忙着鬧大禮議,一直到嘉靖六年(1527)七月十一,才找張璁等人商量邵太後的尊谥問題。
張璁認為邵太後稱太後,和聖母章聖皇太後之稱相同,是不合适的,有違皇帝擡舉親爹獻皇帝的孝心,應該換一個符合聖祖母稱号的尊号,給孝惠太後加上太皇太後的稱号,以表皇帝尊親之心。
嘉靖七年(1528)七月初十,朱厚熜追上孝惠邵太後尊号為太皇太後,他爹恭穆獻皇帝為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他娘蔣氏上徽号,并遣使頒诏天下。
嘉靖十五年(1536)九月二十九,因為被遷到主陵殿,要從夫婦之義,孝惠太皇太後邵氏,才被改成為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天佑聖皇後,以匹配憲宗,不系帝谥,以别嫡庶。

猴格就想到這九個混亂輩分的例子,還有想到其他的,歡迎留言補充。
在上面九個混亂輩分的例子中,尤以叔祖尊侄孫為太上皇、弟弟尊哥哥為太上皇兩例荒唐,特别是朱祁钰,宮中本來還有自己的嫡母、哥哥的生母孫太後健在,卻尊哥哥為太上皇,母子共用同輩尊号,簡直是荒誕不堪。
其實,司馬倫和朱祁钰蠻可以像宋高宗趙構,尊哥哥欽宗趙桓為孝慈淵聖皇帝一樣,給個皇帝尊号就行了,非要弄一個太上皇以示尊崇,卻不過是贻笑大方。
更荒唐的還有宋徽宗趙佶,身為小叔子,卻尊嫂嫂為皇太後,同輩叔嫂卻用兒子給母親的尊号,還是把正确的改成錯誤的,更是乖謬妄誕,虧趙小佶還是文化人。
再從元順帝被迫尊嬸嬸為太皇太後的事例可知,所謂宗法禮制,真的是權力手中的橡皮泥,可以被随心所欲的捏。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漢書》、《遼史》、《元史》、《明世宗實錄》等。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相關鍊接:太上皇的老婆該咋稱呼?皇太後?太皇太後?錯!那都是寡婦的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