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蜱蟲”這個壞家夥頻上頭條。
這不,“9歲女孩被蜱蟲鑽進頭皮吸血1個月”的話題又沖上熱搜。
6月3日,蜱蟲奪命的悲劇還讓人唏噓——“河南信陽疑似因處理去世蜱蟲病感染者遺體而造成的繼發感染事件已關聯4人死亡,1人治療中。”
小小蜱蟲,有這麼厲害嗎?“蜱蟲病”為何緻死,如何傳播的?夏季戶外露營野餐等要如何防範?
小小蜱蟲,
有這麼厲害嗎?
看到近日的熱搜,有人可能疑惑了,怎麼有人被“蜱”了一下,就死亡,又有人居然被“叮”上一個月……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危害吧。
蜱叮咬人後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症狀,一般較輕微。
蜱的可怕之處是在于它是一種可傳播多種疾病的媒介生物。已知蜱可攜帶 83 種病毒、31 種細菌、32種原蟲,可引起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Q 熱、野兔熱、萊姆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巴爾通體感染……危害很大。
而新聞報道的河南信陽蜱蟲緻死的病人就是由于被蜱咬傷而感染了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病毒(新布尼亞病毒)。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俗稱“蜱蟲病”。
如何傳播的呢?
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是由“新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新發傳染病,蜱蟲為其傳播媒介。該病大多數患者有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和乏力等表現,少數重症患者可因多髒器損害而死亡。
該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間,尚無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方法。除被蜱蟲叮咬外,接觸患者的血液和體液也可能被感染。
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在診治或照護病人時,暴露的皮膚、黏膜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等體液,可以導緻感染發病。
如何盡早發現可能得了
“蜱蟲病”?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動史者,應當對蜱傳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征,應當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最好進行至少兩次血常規檢查,診斷是否患上蜱蟲病,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外出露營等,一定做好防護!
蜱的害處真是大,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它的叮咬呢?
1. 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卧。
2. 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長褲;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物可便于查找有無蜱附着;針織衣物表面應當盡量光滑,這樣蜱不易黏附;要穿襪子、不要穿涼鞋;野外歸來要更衣。
3.裸露的皮膚、衣物和帳篷塗抹、噴灑驅避劑可維持數小時有效。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甯對蜱有較好的驅避效果。兒童應按說明書使用驅避劑,但2個月以下嬰兒禁用驅避藥物,3歲以下幼兒不宜用檸檬桉葉油的驅避劑;驅避劑不宜用于兒童眼、口及皮膚破損處等部位。
4.當帶寵物從可能有蜱出沒的地方回家進門前,先檢查一下寵物身上是否叮有蜱。
5. 洗澡的時候特别注意自己的頭皮、耳後、頸部、腋窩、腘部、手腕、腹股溝等這些有皮膚褶皺的地方,是否有蜱在叮咬。
6.帶孩子出外回來,也要檢查孩子的以上部位。
萬一不慎被蜱叮咬了,
應該如何緊急處理?
若不慎被蜱蟲叮咬,應在第一時間用尖頭鑷子貼緊叮咬部位的皮膚夾住蜱将其迅速拔出,然後用酒精或肥皂清潔被叮咬的部位。
生拉硬拽或用火燙的方式均不可取。蜱的口器存在倒刺,生拉硬拽容易捏碎蟲體或折斷蜱的口器使其殘留在皮膚内,增加病原體感染的風險。用火燙也會刺激蜱釋放病原體,增加被感染的風險。
蜱取出後要繼續觀察身體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或叮咬部位發炎破潰等不适症狀,要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蜱叮咬史。
有用的知識又增加了!點贊 分享~
綜合:江蘇疾控、央視網
來源: 江蘇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