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麼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麼

職場 更新时间:2024-12-20 16:02:26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麼?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即使疫情減輕影響依然會長期存在疫情史無前例地提升了工作中人際接觸的重要性,進而改變了勞動力發展趨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報告《後疫情時代經濟之未來的工作》探讨了這些變化對8個國家的勞動者、企業和決策者的影響這8個國家涵蓋全球近一半人口,以及60%的全球GDP,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麼(在家就業的工作推薦)1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麼

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即使疫情減輕影響依然會長期存在。疫情史無前例地提升了工作中人際接觸的重要性,進而改變了勞動力發展趨勢。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報告《後疫情時代經濟之未來的工作》探讨了這些變化對8個國家的勞動者、企業和決策者的影響。這8個國家涵蓋全球近一半人口,以及60%的全球GDP。

疫情加速了三種消費和商業趨勢,即遠程工作和虛拟互動、電子商務和數字交易,以及自動化和數字化部署。即使在疫情趨緩之後,這些趨勢也會不同程度地延續下去。這些颠覆性影響将帶來工作地點、方式,以及不同職業勞動力需求的重大轉變。我們發現,未來10年所有國家的就業增長都将主要集中在高薪資、高技能領域。

薪資最低的勞動者在适應新工作環境方面受到的挑戰最大,他們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和青年。在我們調研的8個國家中,有1億多勞動者面臨重大職業轉型,與疫情前相比總體增幅為12%;在發達經濟體,這一增幅約為25%。在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勞動者們所擁有的技能與後疫情時代的崗位要求之間存在着更大的缺口。

我們估計,到2030年中國約有5400萬勞動者需要轉向新的職業類别,較我們在疫情前的預測增加了13%。

疫情期間,決策者、公司和勞動者為形勢所迫,比想象中更迅速地适應了新的工作方式。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類似的敏捷、協作的應對方式可以推動生産率更快提升,并為員工創造上升職業路徑。但如果企業和政府不采取行動幫助勞動者轉向新的工作崗位,經濟複蘇的不均衡性可能會顯現出來。

三大趨勢重塑工作

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和企業的運作方式。向遠程工作和虛拟互動的轉型、電子商務和其他數字平台使用量的激增,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加速部署,将推動企業和消費者迅速接受新行為,并以不同的方式運作。這些趨勢影響的範圍還有待觀察,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新行為将會延續,盡管程度會低于疫情期間。

遠程工作: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将沿用混合式遠程工作模式。疫情表明,可以遠程完成的工作遠比之前想象中更多,包括法律仲裁和審判、求醫問診,借助虛拟現實耳機的幫助,專家甚至可以遠程維修世界上最精密的機器。美國和歐盟的很多公司都在針對居家辦公制定各種戰略,要麼讓部分員工長期遠程工作,要麼讓大量員工每周在家工作一到兩天。這一趨勢在中國乃至亞洲尚不普遍。

為了确定遠程工作在疫情後的延續會有多廣泛,我們對8個國家800種職業所要求的2000多項任務的遠程工作潛力進行了分析。在中國,大多數勞動者都受聘于需要現場作業的行業,如制造業、建築業和農業。盡管如此,我們的分析表明,如果隻考慮在不降低生産率的情況下完成遠程工作,中國有21%的勞動者至少每周可以遠程工作一天。他們通常在商業服務和銀行業使用電腦辦公,或擔任管理崗位。

例如,中國一些保險公司現在允許經紀人将虛拟客戶會議作為關鍵業績指标,而在過去,關鍵業績指标隻包括面對面會議。相比之下,在電腦辦公情境較為普遍的國家,有35%-50%的勞動者每周可以在家工作超過一天。

電子商務:2020年之前對線上交易興趣寥寥的全球消費者突然之間發現了在線訂購雜貨和支付賬單的便捷性,電子商務交易額在零售總額中所占比例較疫情前增長了2-5倍。在中國,電商交易額在零售額中所占比例本來就很高,但在2020年仍較前3年增長了1.6倍。例如,生鮮零售平台盒馬鮮生和叮咚買菜的用戶就增加了3倍。

2020年,遠程醫療、網上銀行、數字支付和流媒體娛樂等線上服務交易也迅猛增長。支付寶的月平均用戶從2020年1月的6.5億增至2020年10月的7.5億。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的在線醫療業務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因其便捷和高效,數字渠道已融入了很多新用戶的日常生活。麥肯錫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即便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仍有大量中國消費者願意繼續使用數字渠道。

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盡管許多企業在疫情期間并未增加開支,但有證據表明,企業在經濟複蘇時可能會增加對自動化的投資。2020年7月,我們對全球800名高管進行了一項調查,其中有2/3的高管表示,他們正在顯著或适度地增加對自動化、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

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公司的股價上漲速度遠高于市場整體水平,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中國的機器人産量在2020年年初有所下滑,但到2020年6月就超過了疫情前水平,并有迹象表明産量還在繼續攀升。

疫情期間,一些公司利用技術來應對需求激增,另一些公司則通過技術降低工作場所人員密度。在中國和一些其他國家,服務機器人在醫院和酒店客房服務中得到應用,企業也在加速使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來處理文書、減少辦公室人員密度。

例如,華住酒店集團旗下的1200多家酒店使用機器人為客人遞送餐飲和物品,客人也可以通過應用程序或自助服務終端辦理入住和退房手續。我們的研究表明,那些有着大量人際互動的職業,使用技術的速度也最快。

新趨勢加速職業和技能轉型

我們的研究顯示,疫情在中國加速了一些職業變更的趨勢。盡管不同國家的結論有所不同,我們還是發現,全球最大的崗位淨增長基本都出現在醫療保健、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和交通運輸等領域,而在零售和酒店服務、餐飲服務、生産工作和其他辦公室支持領域,崗位數量的降幅最大。

預計到2030年,這十年間中國醫療護理行業所有類型的崗位都将快速增長,這反映了收入增加和人口老齡化趨勢。STEM領域的崗位預計也會增加。我們看到,疫情對餐飲、銷售和服務從業人員的負面影響最大,這些崗位的增長低于我們之前的預測。

向電子商務的轉變或将改變勞動力需求,在倉儲和“最後一公裡”運輸方面創造更多就業機會。2020年上半年,中國隻有4家電商、移動、快遞、物流領域的領先企業報告稱,它們創造了逾500萬個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就業崗位。然而,這類崗位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抵消許多低薪崗位可能的減少。在中國,到2030年客戶服務和餐飲服務崗位可能總共減少約1070萬個,而交通運輸業可能會新增260萬個就業崗位。

鑒于就業增長主要集中在高薪崗位,而低薪崗位的數量将會下降,未來幾年勞動力轉型的規模和性質将極具挑戰。在中等自動化情境下,全球未來10年内可能有逾1億勞動者需要變更職業,這比疫情前的總數增加了12%。而在自動化早期應用情境下,在中國,未來十年或将有1.8億勞動崗位被自動化取代,疫情前這一數字約為1.43億。

未來勞動者所需的技能組合與今天有所不同。目前,以薪資最低的勞動者為例,他們68%的工作時間在使用基本的認知、體力和手工技能,而中等薪資的勞動者隻有48%的時間在使用這些技能。屬于兩個最高薪資等級的勞動者,在工作中使用這些技能的時間不足20%。

技能轉型四舉措

在研究報告《中國的技能轉型:推動全球規模最大的勞動者隊伍成為終身學習者》中,我們對技能轉型的最佳實踐進行研究,确定了可以着手開展的四項舉措,包括:更多采用數字化技術、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合作開展技能培訓、實行靈活和有競争力的職業教育,以及轉變思維方式。這些或将構成中國技能轉型的核心。通過規模化實施,這些舉措将助力中國培養能夠滿足日新月異的經濟需求的技能,并在2030年乃至更久時間内實現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願景。

1.采用數字化技術

目前,中國有超過9億人使用互聯網,他們中幾乎所有人都使用移動互聯設備。通過數字化技術制作微課程,可以針對某些特定技能進行再培訓。據估計,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上,活躍着約100萬名與技能相關的内容制作人。到2030年,内容制作人的數量可能會翻番,達到200萬。

2.建立協作性生态系統

中國的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之間向來有着良好的合作,共同推動經濟現代化建設。目前,這種夥伴關系也可以用于應對教育和培訓現代化的挑戰。更具協作性的生态系統可以為中國創造逾30萬個校企合作項目。我們的分析顯示,中國約有70萬家大公司,其中約40%的公司可以參與到這種合作之中。

為了保持競争力,公司可以針對所需技能進行有價值的投資,并為教職員工、研究人員提供實習、面試和輪崗的機會。這種夥伴關系可以令1.1萬所職業學校的2700萬名學生受益。政府可以制定教育和培訓轉型的總體戰略,支持大膽試驗并提供資源支持和導向,統籌不同利益相關方,促成具體的夥伴關系,并建立更廣泛的合作體系。

3.強化職業教育軌道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中國一直被視為學生的次優選擇,工人們很少有機會能重返校園、接受再培訓,追求更高技能的工作。然而,新政策加強了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培訓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新興夥伴關系正在形成。

2019年,國務院宣布投資1000億元,用于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并計劃在未來三年為5000萬人提供職業培訓。這适用于所有職業培訓部門,包括職業學校、私立和公立培訓機構。與此同時,中國領先的職業學校已與約200家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并在技能和就業項目方面取得長足進展。這些項目可以繼續擴大規模和影響力。

中國還可以讓職業教育對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一個方案是提供“3+4”高中+本科模式,學生可以不參加高考而直接進入高職或應用型大學。山東和浙江已在中等職業學校進行此類試點,并與當地大學合作創建“3+4”項目。目前中國約有1200所大學,政府計劃讓現有的高等職業學校或普通大學轉型成為約600所應用型大學。改革的目的是使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可能比學術型大學的同齡人獲得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和職業機會。

強化職業培訓機構需要合格的教師。逾80%的職業教育工作者需要兼具理論知識和行業實踐經驗,這可以通過與行業的緊密合作來培養。如今,中等職業學校擁有這一技能配備的教師比例僅為32%,在高等職業學校,這一比例也僅為40%。

4.心态和激勵

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需要系統性地轉變心态,讓終身學習的概念深入民心。自動化對所有行業和崗位都有深遠影響,幾乎每位勞動者每年都需要接受某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和再培訓。個人也可以積極利用信息平台,拓寬職業路徑,獲取必要技能。根據我們的早期自動化情境,到2030年,信息平台可以令2.2億面臨職業轉型的人受益。

企業應該将培訓視為人力資本投資,而非成本,它将為生産率帶來回報。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對員工進行再培訓的成本低于招聘新人。

政府已經确立了新的戰略方向。2013年,中國已經将促進終身學習作為國家使命。當市場不及預期時,政府也需要介入并促進思維轉變,鼓勵終身學習。

中國的政府、企業和人民一再證明,他們具有很強的适應性。過去十年,中國已經轉型成為一個高度數字化的經濟體,中國民衆也成為了數字技術的消費主體。現在,這種适應性需要展現在終身學習轉型上。在新的技能發展體系中,所有勞動者每年都應該接受新培訓,培訓的強度和性質可以因人而異。這有助于構建更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并為更強勁、更持久的經濟複蘇注入潛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