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著名學者弗·培根在《人生論·論禮貌》中寫到:語言是交際的媒介,社交能力也往往代表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情況。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看出社交能力對于孩子的重要性。
的确,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必要性,但不少家長卻過于着急,認為隻要将孩子送去早教中心,學習所謂的“社交能力課程”就可以。可一旦沒有看到理想的效果便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打了水漂,繼而又會陷入尋求下一家中心幫助的惡性循環。這樣真的可以嗎?
孩子社交能力發展四大階段成長必有其發展規律,若是要從根源處提升孩子這一層面的能力,我們需從孩子社交階段發展規律入手,對症下藥,方能見到成效。
初始階段:一人自得其樂(一歲以前)
一歲之前的寶寶依賴于家庭成員給予的安全感,也會表現出非常渴望與母親産生必要的身體接觸。但他還沒有建立“社交”這個概念。
我們會發現,一歲以前的寶寶經常容易陷入自我的世界,比如說盯着某個地方看很久,哪怕在家長眼裡,這個行為非常的枯燥,但寶寶卻能夠全身心投入。
Tips:寶寶隻是在通過無意識的觀察方式,建立與這個世界的聯系。
熟悉階段:逐漸建立社交關系(兩歲之前)
寶寶開始逐步接受與其他同伴的存在,但表達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以搶玩具為主,每個寶寶普遍認為眼前的玩具是屬于自己的。這個階段也被稱作平行玩耍階段,多數兒童專家将這個時期視作寶寶早期社交能力的萌芽階段。
深化階段:逐漸學會模仿他人行為(3歲之前)
大多數的孩子此時會有意識地模仿身邊同伴的行為。比如說,當集體中有個孩子突然開始大喊大叫時,其他孩子也會跟着大喊大叫,這也是孩子們進行互動的一種模式。
Tips:深化階段也被稱為聯合玩耍階段,關鍵的特征在于産生較為明顯的互動,但并未産生更深層的交流。
成熟階段:逐漸明晰團隊意識(4歲之前)
這個時期又被稱為合作玩耍階段,孩子們的團隊意識會被激發。該階段的典型遊戲就是過家家。團隊的孩子都會不自覺地服從“孩子王”的指揮,并且在他的安排下明确自己的分工,從而促使整個遊戲進程更為順利。
如何正确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也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系。”
可見,社交能力對當下孩子發展的重要性。那作為家長的我們,在依照孩子社交能力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又該如何正确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呢?每個階段養育方式有不同,接下來我們展開聊一下。
1、讓孩子的安全感處于充盈的狀态
簡單一點來理解,安全感就是指,寶寶在探索陌生世界,所能夠體現出的信心指數。
信心指數越高的寶寶,越能夠讓自己處于積極放松的狀态,也就更願意打開心扉,向他人釋放善意。
而父母親及時的撫摸親吻,能夠讓寶寶的信心指數保持在平穩的狀态,能讓寶寶接收到正面的信号:“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2、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學前教育體系中有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才是活動的主體”。是什麼意思呢?
就以鼓勵孩子向陌生人問路這件事情為例,父母需要做的隻能是從旁協助或是加油鼓勵。人總是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隻要幫助孩子踏出與他人交流的第一步,接下來的社交能力培養進程,也就會變得順暢起來。
3、做一個合格的“旁觀者”
孩子的物權意識一般會在1歲左右開始萌發,三歲之後才會漸漸明白分享的意義。在這個年齡段,寶寶會将自己的玩具與他人的物品分辨得非常清楚。若是有人未經許可就擅自拿取玩具,寶寶或許就會因為玩具與别人發生沖突。
Tips:家長隻需要在旁“觀戰”,而不應該過多參與,甚至是替孩子解決。若總是替孩子出頭,随着時間的推移,會讓他養成過度依賴的壞習慣,從而對社交活動喪失興趣。
4、給孩子創造良性社交的氛圍與條件
前文已經提過,孩子具備模仿的本能,而父母的一舉一動也容易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
若是父母不善言辭,孩子在長久的影響下也容易變得内向、沉悶起來。
因此,若是想要更好地培養孩子早期社交能力,家長應盡可能地創造必要的社交條件。
即使飯後帶孩子去公園玩耍的小空隙,遇到年齡相仿的寶寶時,家長也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走出社交的第一步,比方說與其他小朋友打招呼等等。
結語:
英國曆史學家西·史密斯有句名言叫做“交際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因此,作為家長的我們更應該去發掘呵護孩子對于社交的熱情,讓孩子親身體體會交際帶來的樂趣,變身社交小達人。而不是讓孩子被所謂的學習培訓所困擾,既苦了孩子,又累了家長。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