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舍利子隻有得道高僧火化之後才會出現,普通人死後是不會留下舍利子的;還有人說,舍利子是“結石”,是“騙局”。
本文從科學的角度來與您探讨,究竟什麼是舍利子呢?
“神秘”的舍利子
相傳,佛陀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一誕生就會行走。29歲時有感于世間諸般苦楚,舍棄王族身份,立下宏願,要度化衆生。佛陀的一生曆盡千辛萬苦,因此在他80歲離世火化時,大火燒了6天六夜,他的弟子們,在灰燼中找到了頂骨舍利一塊、指骨舍利一枚、佛牙舍利四枚,以及84000顆舍利子。
影視劇照(非真實圖片)
如果說,佛陀是舍利的起源,那麼自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帶頭,将“舍利崇拜”推到了一個新的“峰值”。從古到今的高僧大能,也不乏有“得道者”,遺留下舍利子。
比如,1994年7月,蘇州岩靈山寺的法因法師在82歲高齡時圓寂,火化後,寺中弟子獲得五色舍利數顆,一時被奉為奇聞。
至于為什麼要留下舍利,《法華經》中說,“衆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鹹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就是說,佛陀雖然不會真的湮滅,但是要讓衆生看到他的湮滅,這樣世間人才會對他心存渴慕,一心向法。舍利子,就是滅度的“憑證”。
佛陀滅寂後,留下的唯一一枚指骨舍利,現今供奉于寶雞市的法華寺,于1987年翻修寺廟時在地宮中發掘出來 。
那麼究竟什麼是舍利呢?其實直接的翻譯就是死屍、遺骨或者遺物火化後的産物。廣義上的舍利包括,生身舍利、法身舍利和影骨舍利。分别代表佛陀肉身所化舍利、遺物如佛經等化身的舍利和後世以金玉仿制的佛陀真骨。
狹義上的舍利,就隻是指肉身火化形成的舍利。在此,我們僅讨論這一種情況。
“人造”舍利,量産功德?雖然中華文化一向崇尚“入土為安”,但是,佛教曆來崇尚火葬,曆史上也不乏民間“大興”火葬的歲月,例如,兩宋期間。
盡管,那時候的火葬率極高,但是,卻沒有什麼文獻記錄過,哪家平民在火化後能留下舍利的。于是,舍利也就披上了一層神秘而聖潔的“面紗”,因此就有傳言說隻有得道高僧才能留下舍利子。
難道,隻有遺留有舍利,才能說明辭世的是高僧大能嗎?
古時候,如有高僧圓寂,會在寺廟中舉行隆重的火化儀式。首先,要建造一座臨時建築停靈;然後,準備上好的木材做燃料;最後,在特制的陶罐中,焚燒七天七夜,确保遺體完全火化。
這樣的火化環境,成為了“舍利”形成的先決條件。随着科技的發展,網絡上也有一些好奇心特别重的網友,開展了“自制舍利”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一根雞腿骨、一根豬排骨以及一顆來自這位網友的智齒。
首先利用氫氧焊機對實驗對象持續加溫,骨頭和牙齒開始逐步碎裂。加溫40分鐘之後,雞骨和豬骨已經融化,成為了小液滴,而智齒的小液滴,則在加溫1小時後形成。最終,三者都成為了晶瑩剔透的“舍利”形态。
關于為什麼會有如此“神奇”的現象?
這還得從舍利的成分說起,其實,它的成分,僅僅是平平無奇的鈣、磷、矽等元素。在一段時間的“煅燒”後,骨頭中原有的有機物和大部分碳完全消失,形成了羟基磷酸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骨灰”。
此時還要繼續加溫,骨灰就會肉眼可見地融化,羟基磷酸鈣也在會在此刻分解為磷酸三鈣,骨灰内部殘餘的碳随即全部被氧化。當溫度達到1670℃時,磷酸三鈣完全融化,冷卻之後就形成了淺色、有玻璃光澤的堅硬小球。
由唐代僧人,釋道世所編撰的佛教典籍《法苑珠林》中描述,舍利的種類分為三種,一是骨舍利,呈白色;二是發舍利,呈黑色;三是肉舍利,呈紅色。而實驗中的“舍利”小球的顔色,取決于煅燒過程中加入的着色元素。
近現代以來,關于舍利來源的猜測,有人這樣認為——僧侶因為長期食素,體内容易産生結石,因此舍利是一種結石。其實,隻要知道結石的成分,這個謠言就不攻自破了,大部分結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鈣,熔點僅為200℃,但是舍利卻能抗住上千度的高溫。
國家專利庫中,還有一個關于“舍利子制作方式”的“奇葩”專利。該專利早在2007年就申請成功了,其過程無非是火化——研磨——重新合成這三個主要步驟,這與後來的“骨灰鑽石葬”,從紀念意義上來講,有異曲同工之處。
至于說這個是“舍利”,想必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都無法苟同吧。至于後來,偶爾見諸報端的、五彩缤紛的舍利是什麼,有網友說是“實體化的七彩自尊心”,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普通人火化之後沒有舍利似乎也就說得通了。
但是這麼解釋肯定是不科學的,那麼從科學上講,普通人火化之後沒有“舍利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國内普遍的焚化爐溫度達不到1400℃以上呗。雖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舍利子,但是鋼釘、鋼闆、支架、金牙等遺物,還是時不時能發現的。
阿育王與佛舍利
随着近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當然可以從容地解釋“舍利的成分是什麼”,将其貶斥為封建迷信的遺物。可是,舍利子在古代和佛教所承載的曆史人文意義,卻不能任由我們這麼簡單地否定。
經曆佛陀寂滅,八王分舍利的紛争後,古印度進入了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但是,一代傳奇——阿育王的出現,令時局出現了動蕩。在《阿育王傳》中記載,佛陀曾預言他與阿育王有緣。
但是,阿育王以強勢之姿登上曆史舞台時,被稱作“伽羅阿育王”,意即“惡毒心腸的帝王”。在對羯陵伽部征伐時,緻使15萬人被俘虜、10萬人被殺害,戰争造成的死亡更是數倍于這條記錄。
阿育王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出現在羯陵伽之戰後,他仿佛刹那間了悟,感念自己以往犯下的殺孽,最終皈依佛教。并在統治境内推行佛法、大興土木建造達摩,同時重新供奉佛陀留下的84000顆舍利。
阿育王塔作為印度文明的瑰寶,也展示了當年的帝王對佛教的推崇,“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這六條标準是曾經推行的達摩正法,也是對佛教教義地高度概括。
舍利中蘊含的大智慧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佛舍利誕生于拘屍那揭城郊,後經僧侶傳教,輾轉來到中國。那麼抵達中國後,佛陀舍利都有着怎樣的經曆呢?學界普遍認可的佛教傳入時間,大抵在兩漢。
現存的史書中,關于舍利的首次記載是在《魏書·釋老志》中,公元3世紀初期,魏明帝意欲在魏宮中破壞佛圖,此時,一位異國僧侶出現并阻攔。隻見僧侶将一枚舍利投入水中,産生的五彩光暈“勸退”了明帝。
後來的《高僧傳·康僧會傳》中記載,康僧會曾于吳國傳教,并贈與孫權舍利子。一開始孫權對佛教是“不感冒”的,後來眼見康僧會攜弟子與王宮靜室祈請舍利,舍利果然憑空出現,一時間以為神異,并在江左建造“建初寺”。
後來的梁武帝、隋文帝,乃至整個唐宋時期,對佛教都極為推崇,俨然成了我國的國教。其中,武則天、唐中宗、唐懿宗,更是飽含着對佛教虔誠的宗教熱情,多次舉行“迎奉佛骨”的儀式。
實際上,對舍利的推崇,歸根結底是對佛教教義的深切認知和尊崇。佛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經由時間的洗禮,曾經的遺骸變成信衆們親近佛陀的象征物。
正所謂“舍利非憑,瑞相非證”,我們看到舍利,不過是通過舍利,感念留下舍利之人的高尚情操罷了。盡管三千多年過去,他們仍然能夠穿越時間的長河,教化今人。
回到舍利最本源的詞義——死屍,僅此而已。佛陀修的,也從不是軀殼。是信衆也好,堅定無神論者也罷,佛陀傳世的,最寶貴的不是舍利子,而是其留下的精神财富。
參考資料:
[1]侯慧明. 論舍利崇拜在中國的興起與風行——兼論法門寺佛指舍利[J]. 安徽史學, 2016(3):5.
[2]任瑾. 佛舍利信仰的起源和在中國的傳播[D]. 陝西師範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