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随同内蒙古蘇尼特左旗牧民攝影師蘇∙青格樂巴雅爾前往蒙古國攝影創作,受蒙古國攝影家協會的邀請,我們一行3人參加了蒙古國中央盟烏哈塔拉柴達木蘇木(鄉)馬文化那達慕。
蒙古國地廣人稀,原始生态保存完好,被譽為“世界上最後的原始生态國家”。
馬背民族馬文化植根于民族靈魂深處,這裡的蘇木(鄉)那達慕完全秉承13世紀的傳統。
蒙古國牧馬人養馬,也愛馬,馬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他們的精神世界之中。
在遼闊的大草原、奔騰的駿馬不僅鑄就了牧馬人質樸、豪爽的性格,也孕育了傳承馬背民族的馬文化。
蒙古國以馬為主題的詩歌、故事、格言、音樂、美術、雕塑等,體現了牧馬人對馬的喜愛。
蒙古馬性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在賽場上,馬會按照主人的意願拼死向終點奔跑,為了主人的榮譽,它會拼盡最後氣力,甯願倒地也不會半途放棄比賽。
目前,蒙古國擁有200多萬匹馬。蒙古國的牧馬人熟識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養馬,将馬群放歸大自然,處于半野生狀态,在豺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咬,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
蒙古馬體形矮小,既沒有英國純種馬的高貴氣質,又無俄羅斯卡巴金馬修長俊美的身條,然而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來自西伯利亞的疾風暴雪,能揚蹄踢碎豺狼的腦袋。
在蒙古國,大到國家慶典,小到民間節慶,賽馬幾乎都是保留節目。
每年在蒙古國國慶節那達慕大會上除賽馬之外,還有馬上騎射、馬上雜技等馬術表演項目,充分體現了馬在蒙古國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交通不發達的蒙古國牧區,牧民日常放牧還是以馬代步。在蒙古國的城市街區,偶爾也還會看到馬匹與汽車并駕齊驅的景象。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愛馬的蒙古國人都會将馬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作者:
和平,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牧區,長在錫林河畔。1976年應征入伍,1981年開始攝影創作, 1987年擔任中國農業銀行内蒙古自治區分行宣傳部編輯、專職攝影師,1990年參加全國高級專業攝影專修班學習, 2014年當選為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現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内蒙古錫林郭勒分行。
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内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首席代表、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農業銀行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内蒙古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内蒙古旅遊攝影家協會理事、内蒙古人像攝影家協會理事、内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攝影家協會主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