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适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寺中殿塔壯麗,然蓬蒿沒人,似絕行蹤。東西僧舍,雙扉虛掩,惟南一小舍,扃鍵如新。又顧殿東隅,修竹拱把,階下有巨池,野藕已花。”——《聊齋志異·聶小倩》
A.關于蘭若寺的四種猜想
一般的小說多是虛構,但《聊齋志異》不同,其文體形式上采用的是唐代小說傳奇文體,但實際上是蒲松齡對各地流傳的地方故事和傳說的一個整理,其實質是民間故事彙編。
晚清鄒弢先生在《三借廬筆談》中有完整表述:“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迹相,蓋脫胎于諸子,非僅抗于左史、龍門也。相傳先生居鄉裡,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于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罂,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随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蒇。故筆法趨絕。”
民間故事與小說的區别,在于小說往往完全虛構,而民間故事則有實有虛,實的是故事發生的地方和故事中的部分主人公,虛的是故事情節。遍閱《聊齋》,可看到其中大部分作品皆是此類。
《聊齋志異·聶小倩》文曰:“甯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适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寺中殿塔壯麗,然蓬蒿沒人,似絕行蹤……”
翻譯一下就是:浙江人氏甯采臣,為人慷慨豪爽,方正自重。常常對人說:“此生愛上一個女人,之後不會愛第二個。” 甯采臣有次恰去金華,到城北後,進一座寺廟裡休息。寺廟大殿寶塔十分壯麗,但地上長滿比人還高的蓬蒿,好像沒有人來往的蹤迹……
目前,很多人考證蘭若寺究竟在何處,結果大緻有四種猜想,分别是:金華城西的西峰寺、金華萬佛塔下的永福寺、蘭溪市遊埠鎮潦溪橋村的古蘭若以及金華智者寺。
B.殿塔壯麗,不少專家認為蘭若寺為永福寺
原太平天國侍王府紀念館專家蔣鵬放分析認為,文中“蘭若”是梵文音譯,就是寺廟的意思。從“至北郭”“殿塔壯麗”等句可知,此寺廟應在金華城北城牆處,且寺旁有塔,而當時全城僅有一座塔,名叫“萬佛塔”。
翻開清康熙年間金華府志圖,在金華城北有一高塔屹立,俯瞰婺城,它就是萬佛塔,當時金華城的标志性建築。塔下有一“永福寺”,文中“出寺外,見荒墳累累”。“永福寺”外當時确是亂墳崗,正好與文中的地理環境相吻合。
《光緒金華縣志》也載:永福寺在城北三隅,試院後。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改名密印。明嘉靖間以西偏廢址改建按察分司。皇朝康熙十六年,僧牧庵募殿建宇,供藏經。後圮。道光二十六年,僧定钫募建寺,西有塔九級。
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醜知府葉宗春率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庵募修。乾隆六十年大風,塔項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钫募資大修,腹庋樓十三層,設梯曲折而上,足資遠眺焉。參《舊志》按王崇記略雲: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得,縱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說起永福寺殿塔的壯麗,今年88歲的胡升印象深刻。他家住市區天柱巷,他說,他們一家六代,200多年來都住在古子城附近,他小時候去永福寺玩過。“永福寺位于古子城北側的122醫院附近,這一帶屬于大洪山。一進寺門就看到高大的四大金剛,一雙拳頭如畚鬥,一根鋼杖三尺長……”他說,金華的地形猶如一艘船,萬佛塔就是船的桅杆。
另外,萬佛塔前面的樓閣,就是當時金華考生科舉應試的考場,後來成了太平天國侍王府。考場周圍有很多學生考寓,就是供考生投宿的。所以甯采臣從家鄉到金華趕考,住在永福寺的可能性極大。
坊間還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聶小倩的故事發生在金華西峰山,現在的金華四中一帶。
“好多金華人都聽說過西峰旅館鬧鬼的故事,不少人都将那個鬼說成是聶小倩。”蔣鵬放說,這個金華著名的“鬼故事”有誤,“西峰山背确實有一座寺廟,叫西峰寺,但沒有佛塔,因此不可能是聶小倩所在的寺廟。”
蔣鵬放說,從環境和建築上看,這裡不是聶小倩故事的發生地。“還有一點,上世紀80年代,西峰寺旁曾挖出一口古井,從出土的文物看,并沒有發現任何與聶小倩相關的信息。”
金華市文保所專家蔣金治也認為,《聊齋志異》書中描述的場景,無疑是萬佛塔下密印寺。“我從沒看見西峰寺曾經修建佛塔的記載。”
C.城舍價昂, 甯采臣借宿寺廟
從《聊齋志異·聶小倩》的描述可以看出,甯采臣是個考生。
已故浙師大人文學院龔劍鋒教授的研究資料表明,明代金華地區的讀書人考秀才,就在古子城附近應考。清代考場移到如今的侍王府,改名試士院,所以周邊建有衆多提供考生住宿的考寓,如永康考寓、蘭溪考寓、東陽考寓等。
金華古建築專家、原太平天國侍王府紀念館副研究員汪燕鳴也說,試館和考寓是同一個意思,都是供趕考的書生參加科舉前溫習功課和住宿的地方。
明清科考,俗稱考秀才,“三年二考或曰科考和歲考”。八婺舊屬各縣考生,無論老幼,須提前半年或數月跋山涉水趕赴金華。甯采臣赴金華趕考,也是其中之一。
甯采臣為什麼會借宿寺廟呢?
《聶小倩》中記載:“會學使案臨,城舍價昂。”翻譯一下,也就是說此時恰逢學使來主持考試,城中房舍租金很高。龔劍鋒認為,明清時期,金華的院試這個級别,是由省裡的學政大人(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廳廳長)主持的。甯采臣當年參加的應該就是院試。蒲松齡也沒說甯采臣是金華哪裡人,他可能享受不到入住緊挨考場的試館和考寓的福利。
因為在中國古代鄉土社會,某一家族或某一地的人出資建造試館、考寓,隻有本族或當地考生才能使用,一般不對外提供服務,甯采臣或許就與這些試館、考寓無緣了。
而且當時金華府轄區的人考秀才都要來古子城附近應考,人數一多,客房價格就上去了。也就是說,甯采臣趕考時,周邊房價漲了,他隻好住到寺廟去,“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歸”。
甯采臣是否和金華真有聯系?
其實,“甯”這個姓蠻少的,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其時金華地區姓甯的約700人,分散在各縣市。最大的聚居地可能在婺城區雅畈鎮端頭村,大約30人;安地鎮鄭次自然村和青龍頭自然村,還有蘭溪赤溪街道姓葉村以及武義一個山村,各有20人左右。
也就是說,甯采臣是金華人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關于甯采臣,《聊齋志異》裡還有一段描述:“後數年,甯果登進士。女舉一男。納妾後,又各生一男,皆仕進,有聲。”由此可見,甯采臣是中過進士的,而且三個兒子也都出去為官。
如果甯采臣真的借宿過永福寺,在金華趕考,而且中過進士,那麼金華府志裡一定會有記載。
為此,蔣金治曾經查閱了明清兩代甚至宋代的金華府志,可惜沒有發現一個姓甯的進士,他隻能猜測,蒲松齡聽到故事時,會否因為口音而筆誤,譬如把“應”聽成了“甯”。
類似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雖然已經注明學生叫做“馬生君則”,可惜查遍東陽馬氏宗譜,也不見其人。原因很簡單,古人的名、字、号太多,也許甯采臣和“馬生君則”一樣,因為各種原因出現偏差,被曆史資料湮沒。
(作者:吳彰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