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裡學習4-10歲孩子所需的基本常識
今天我要講的故事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故事,那就是“掩耳盜鈴”。掩耳盜鈴,可能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自欺欺人,不過,如果要跟孩子解釋,就沒那麼容易了。
其實,掩耳盜鈴這個成語,原為掩耳盜鐘,它出自《呂氏春秋》——“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聽一聽我今天的這個故事,相信你跟孩子就會豁然開朗了。
話說春秋時期,有一個範氏家族沒落了。一天,一位小偷路過其宅子,發現了一口上好的黃銅鐘,想把它偷走,可是鐘太大了,無法帶走,于是他找來斧子準備把鐘敲碎。
敲鐘就意味着會有巨響,這可怎麼辦呢?小偷想了一個法子,他用棉布堵住自己的耳朵,這樣就聽不到一點聲音了。
萬事俱備,小偷開心地敲打着銅鐘,卻沒想到巨大的聲響引來了一大批的鄰居。到最後,小偷也沒弄明白,明明沒聲音啊,可是大夥兒怎麼發現的呢?
每一個成語故事都隐藏着莫大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它往往會折射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和道理,通過今天這個“掩耳盜鈴”的故事,我希望孩子們既可以了解到這個成語真正的用法,也可以明白人生的真實意義——活出自我與真實,不要自欺欺人。
對了,還有兩個點,希望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完成——第一點,帶孩子去讀一讀“掩耳盜鈴”的原文;第二點,可以一起找資料看看古代的黃銅鐘到底長什麼樣。
一起來試聽一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