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光明乳業發布公告稱,因工作調動,公司董事長濮韶華已申請辭職。28日,“V觀财報”(微信号ID:VG-View)從光明乳業方面獲悉,濮韶華已履新百聯集團總裁。光明乳業則尚未公布新董事長人選。
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以來,光明乳業高管層變動頻繁,包括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職位。與此同時,光明乳業的營收增速急劇下滑,與伊利股份、蒙牛乳業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光明乳業還能重現“光明”嗎?
曾被外界寄予厚望
簡曆顯示,濮韶華,出生于1970年4月,此前曾任上海水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上海開創國際海洋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早些年間也擔任過上海市商業委員會外經處處長、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外經處處長等職務。
2018年8月,光明乳業宣布時任董事長張崇建、時任總經理朱航明因工作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職務,光明食品集團黨委決定濮韶華任光明乳業黨委書記并推薦為光明乳業董事長人選。同年9月,濮韶華被正式選舉為光明乳業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
彼時,光明乳業剛披露2018年半年報不久,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分别下滑3.23%、8.58%。外界對于濮韶華的到來充滿了期待,認為這位“70後”掌門人或許能給光明乳業下滑的業績帶來轉機。
據Wind數據,2014年後,光明乳業的營收增速急劇下滑。2015年,光明乳業營收下滑6.18%,2016年、2017年雖又恢複正增長,但增速僅維持個位數。而2010-2014年間,光明乳業的營收增速均在16%以上,2014年更是達到了25.13%。
2010-2020年光明乳業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Wind 中新經緯闫淑鑫制圖
不過,濮韶華并未帶領光明乳業重回業績高增長。2018年全年,光明乳業營收及歸母淨利潤分别下滑4.71%、44.87%;2019年、2020年,其營收增速也不過才7.52%、11.79%。
今年上半年,光明乳業又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實現營業收入142.64億元,同比增長17.36%;實現歸母淨利潤2.61億元,同比下滑16.81%。
而同一時期,伊利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65.06億元,同比增長18.89%;實現歸母淨利潤53.22億元,同比增長42.48%。蒙牛乳業實現營業收入459.05億元,同比增長22.3%;實現歸母淨利潤29.47億元,同比增長143.2%。
公司回應稱辭職與業績無關
據媒體報道,濮韶華上任後,推動了光明乳業“低溫 高端”産品多元化戰略等一系列改革。一方面重新加大了低溫産品的投入力度,即“領鮮”戰略,推出多款高端巴氏奶新品,以華東市場為核心,逐步向華中、華南、華北加速滲透。另一方面,在常溫産品方面,特别是核心産品莫斯利安系列,則着重推動口味多元化和高端化改造,解決了莫斯利安下滑的問題。
在奶源建設和産業規劃上,光明乳業也進行了一些調整。2018年,光明乳業完成收購牛奶棚66.27%股權,同時完成收購益民一廠100%股權,彌補冷飲業務的空白。
2019年12月底,光明乳業成功競拍江蘇輝山乳業及江蘇輝山牧業相關資産;2020年,公司與銀寶集團聯手,分别成立江蘇光明銀寶乳業有限公司和江蘇銀寶光明牧業有限公司,進一步完善華東、華北地區生産及奶源基地布局;今年3月,光明乳業發布非公開發行預案,拟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19.30億元,其中13.55億元用于牧場建設。
10月21日,光明乳業又披露,将以6.12億元的價格收購青海小西牛生物乳業股份有限公司60%的股權,完善公司在西部的奶源布局、産能布局、市場布局。
資料圖。中新經緯 闫淑鑫 攝
不過,在業内看來,濮韶華的營銷與管理理論并不算前沿,甚至有點保守。
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向“V觀财報”表示,濮韶華在任這三年,光明乳業的年營收從2018年的209.86億元增至2020年的252.23億元,三年增長了42.37億元,平均每年增長約14億元。
“這個增長情況在業界不算多也不算少,是可以交得了差的。但相比伊利、蒙牛、飛鶴等企業,其業績就差得遠了。”王丁棉稱。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提到,濮韶華在任這幾年,光明乳業創新升級的速度并不快,對供應鍊的整合也相對較慢,其工作調動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原因。
“濮韶華過于保守,欠點狼性,不是個拓疆擴土之将。他的離開,對光明的發展也許是件好事。”王丁棉表示。
28日,光明乳業相關負責人在回複“V觀财報”采訪時表示,濮韶華辭職的原因是職務調整,與公司業績并無任何關聯。目前濮韶華已經履新百聯集團總裁,屬于職務升遷。
光明乳業還能重現“光明”嗎?
濮韶華已經有了新的去處,但光明乳業還尚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态。目前,光明乳業尚未公布新任董事長人選。
“新任董事長的人選以及到任時間,公司會發公告,一切以公告内容為準。”光明乳業前述負責人稱。
公開資料顯示,光明乳業是一家擁有百餘年曆史的上海老牌企業,其業務淵源可追溯至1911年,而彼時,伊利股份與蒙牛乳業均尚未成立。
2002年8月份,光明乳業在主闆上市,雖遲于伊利股份登陸資本市場,但整體營收規模不光比伊利股份大,更是當時的蒙牛乳業所無法比肩的。據Wind數據,2002年,光明乳業全年營收達50.22億元,超過了伊利股份與蒙牛乳業之和。同期,伊利股份與蒙牛乳業的營收分别為40.10億元、4.59億元。
然而,好景不長。2003年,光明乳業被伊利股份趕超,淪為行業“老二”;2004年,蒙牛乳業後來居上,光明乳業被擠至“老三”的位置;2005年以後,随着光明乳業與伊利股份、蒙牛乳業的差距越來越大,國産乳業“三足鼎立”的格局轟然崩塌,伊利股份、蒙牛乳業“雙雄稱霸”,光明乳業逐漸淡出行業第一陣營。
朱丹蓬向“V觀财報”分析,光明乳業的硬傷在于市場廣度與渠道深度均不足。光明乳業聚焦在低溫奶,常溫奶業務較弱,也沒有奶粉品牌,整個産品線相較伊利股份、蒙牛乳業相差甚遠。
“光明的常溫奶在全國範圍内沒有太大布局,這阻礙了其全國化的進程。光明比較依賴華東、華南、華中市場,其他區域表現較差,而低溫奶又很難深入到四五六線城市。”朱丹蓬表示。
戰略定位專家、上海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補充道,光明乳業管理層不斷更叠,導緻公司經營不穩定。“V觀财報”梳理發現,2015年以來,光明乳業高管人員頻繁變動,包括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職位。
徐雄俊建議,光明乳業若想重回輝煌時期,需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要明确定位,與伊利、蒙牛進行差異化競争,在消費者心中占據足夠的心智份額,比如利用距離優勢,主打“鮮”;二要加大新品研發,同時做好老産品的維護與升級,确保産品質量;三要完善公司管理,積極引進業内專業人才,重視人才培養。
朱丹蓬也認為,光明乳業首先需要一個給力的管理團隊。“當前市場競争越來越激烈,如果沒有一個熟知行業的管理團隊來運營公司,光明會活得很難。”朱丹蓬如是說。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源自V觀财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