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中書寫人生?以青春之筆書寫脫貧攻堅答卷——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張小莉素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在脫貧攻堅中書寫人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以青春之筆書寫脫貧攻堅答卷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張小莉素描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周宸樂
“我是一個80後,生于甯夏南部山區,長在一個土裡刨食、靠天吃飯的地方,深知貧窮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匮乏,還有精神的沮喪和對生命的否定。”張小莉是甯夏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她所在的賀蘭山西路街道乍一聽屬城市街區,但卻同時擁有西夏區唯一的貧困村同陽新村和甯夏挂牌督戰點南梁農場。
同陽新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由位于甯夏西海固彭陽縣的4個鄉鎮22個村搬遷建成。人均隻有半畝耕地,種什麼都脫不了貧。張小莉便做工作,把老鄉們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規模化水稻種植和奶牛托管,單這兩項就使每戶每年收入4000元以上。
“我們又組織成立了3家勞務協會,發動村上的能人帶着大家上工地、搞家政、摘枸杞、幹服務,使勞務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60%以上。”張小莉介紹,解決了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問題,她又着手壯大村集體經濟。到2020年,同陽新村村集體收入已達147萬元,成為西夏區首個百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是剛搬遷來時的近兩倍。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同陽新村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成了張小莉的心頭病。“枸杞分揀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工資待遇不錯,活也輕松些,适合婦女幹。”同年3月,張小莉開始與一家枸杞産品電商銷售企業對接,準備籌建車間。
“正值疫情嚴峻期間,我就跑到設計公司的辦公現場盯着,前前後後跑了2個月才拿到設計稿。”張小莉說,為了早點招工,讓村民多拿一筆收入過年,施工期間她幾乎每天都到現場盯進度、解難題,臉上曬出了斑、曬蛻了皮。
2020年12月,車間建成并正式招工。“我原來在賀蘭縣一個離家一小時車程的企業打工,一周隻能回一次家。2019年6月,因為要照顧剛出生的孩子,隻好辭去工作。”村民景迎香說,“現在從家到車間就幾分鐘路程,中午也能回家照顧孩子,掙得還比原來多,自己的零花錢、孩子的奶粉錢都有了着落。”
扶貧車間自運營以來,每天完成枸杞分揀分包2000斤以上,吸納村民60餘人穩定就業,人均工資超過3000元,車間每天還接收20多名時間不固定的村民打短工。
為推動貧困人口網格化管理,西夏區構建起“1 1 X”的結對幫扶方式,即縣處級領導結對幫扶一個村及一個貧困戶,科級幹部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戶,所在鎮(街)幹部(職工)包幹托底。
常兆金是張小莉幫扶的貧困戶,家裡有精神分裂症的哥哥和患有腦梗、高血壓等疾病的母親,隻有常兆金一人打工掙錢,每天還得往返家中數次照顧親人。“我第一次到他家裡時,特别揪心。這樣的家庭,必須下大力氣幫一把。”張小莉說。
除了土地流轉、奶牛托管、食用菌分紅等收益之外,她還為常兆金一家申請了臨時救助,并依托村裡的兜底保障中心,為其母親和哥哥提供日間照料,同時聯系了企業建立結對幫扶關系,不定期進行慰問。不到一年時間,常兆金家裡的家具變多了,身上的衣服變新了。這些變化讓張小莉更加堅信,扶貧路上辦法總比困難多,精準扶貧也可以讓深陷困境的家庭改舊貌、換新顔。
在西夏區,有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自發移民。由于自主搬遷,很多人沒有享受到政府的搬遷政策。多年前,馬格英從西吉縣自發移民到西夏區南梁農場,和孫子居住在一棟危房内。“下雨天那房子根本沒法住,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孫子放學回來都不願意在屋裡待,說怕水把他沖走了。”馬格英說。
為整體解決像馬格英一樣的居民的困難,張小莉千方百計争取資金1200多萬元,在自發移民集中的南梁農場、蘆花台園林場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危房拆除、巷道整修、排污管道和自來水網改造等工程,解決南梁農場農八隊56戶居民飲水問題,拆除D級危房292戶,新栽樹木7000餘棵,改廁349戶,維修安置房64間,妥善安置無房戶23戶。馬格英和孫子也因此搬進了新房。
“脫貧攻堅,如酵母一般,既改變了貧困現狀,更振奮了貧困戶乃至更多鄉親的精氣神。”張小莉說,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新征程中,自己将不忘初心、繼續努力,用實際行動交出更加優異的答卷。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5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