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一詞最早出現在何處?手頭無資料可考,但流傳最廣而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周易·乾》中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代有一句俗語:“好男無性怕不堅,好女無性怕不秧。”其意就是說好男人如果沒有志向就堅韌不了,女人沒有了主見就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負。當然,自強的内涵很豐富,存在着大我與小我之别,含金量是不同的。
自強,字面上理解,有三層意思:一指自己努力向,自我勉勵,奮發圖強;二指國家自力圖強;三指修身自立,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自強在傳統道德中是關于如何處己、如何對待人生的道德規範。其間又不隻是對個人的,也是對國家和民族以及各種群體的;不僅指道德方面的自強向上,也指事業方面的努力進取。自強,還包含着改革圖新、窮則思變的内容,包含着不甘受困、力求轉敗為勝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周文王姬昌《周易》,本意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下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吸收陽光滋潤萬物,君子應增厚美德,以身作則。前句為乾卦,後句為坤卦,兩卦“大象”無窮。在這永恒的運動和變化之中,作為一個有道德心和事業心的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斷進取。這種自強思想,推動了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也鑄造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能認識别人的人是機智的,能認識自己的人才算高明。戰勝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而戰勝自己的弱點、缺點的人才算堅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有。努力前行的人就是有志氣。不失掉其根基的人才能長久,身死而垂昭後世、流芳不朽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好男兒當自強不息。《論語·述而第七》載孔子“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自強不息的連自己老了都沒有覺察到。《論語·子罕第九》載:“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即三軍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此,一百多年後的孟子不無感慨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自強,是一種品質;自強,也是一種格局。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離婁上》)
這段文字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講的是:孟子說:“……有一個兒童唱歌說:“滄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纓;滄浪的水混啊,可以洗我的腳。’孔子說:‘弟子們都聽着,水清了就用來洗帽纓,水混了就用來洗腳,這是水本身招緻的。’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自己,然後别人才侮辱他;家必是自取毀壞,而後别人才來毀壞;國家必是自我傷害,然後别人才來讨伐。”
自強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美德,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時,我們應該活出我們應有格局和精神。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努力向上,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小我、大我和國家攜手走向遠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