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在瞬間摧毀各類建築物,伴以海嘯、暴雨等極端氣候,引起火災、水災、泥石流等,給人類生産生活帶來極大災難。
長久以來人類沒有停止過地震活動的觀察。在沒有儀器監測地震活動之前,人們靠文字記錄地震,其詳細程度使得現在的地震學者可通過當時對地震破壞的描述,推測出地震烈度。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記載于宋太宗期間《太平禦鑒》,該書轉引《墨子》: “墨子曰: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湧。” 在明本《墨子·非攻下第十九》(卷5)中記載:“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于廟,犬哭乎巿,夏有冰,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坼,裂也。而 “三苗大亂”事件在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的《竹書紀年》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征有苗”,夏後即大禹。據此粗略推算,有記錄的最早地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曆史。
人類遭遇地震,一方面感到巨大的恐懼,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試圖對地震現象加以研究、量化。東漢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其功能是确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位。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銅球,掉進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迹象,幾天後,一千多裡外的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确實發生了地震,這個事件顯示了地震儀的靈敏度。
按照現代觀點,候風地動儀僅僅能監測地震發生的大緻方位和時間,不能測出震源位置及地震強度,還不能與現代意義上的“地震儀”相比。但是這一發明偉大之處在于,人類第一次嘗試用機械器具來感知地震,并且獲得了成功;在此之前和候風地動儀失蹤之後的近1700年裡,人類對于地震仍然局限于“感知”範圍内,而地震學的知識也因為這些限制遲遲未能發展。
到了17世紀,偉大的英國科學家伊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年)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并發表于了“牛頓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為: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即:ΣF=ma或F=ma,這為計算地震作用提供了堅實的力學基礎。
公元1876年,英國學者米爾恩(J.Milne、采礦工程師)、格雷(T.Gray,電報工程師)和美國的物理學家尤因(J.A.Ewing)受聘來到日本東京帝國工程學院任教,剛剛登陸日本就體驗了一次地震,驚恐之餘,他們對于傳說中“鲶魚作怪”而引發的“地震”發生興趣。為了記錄下“地震”,他們和日本同事一起發起成立了日本地震學會,并且開始着手研制使用地震儀。
不久,Ewing根據懸擺理論設計出第一台地震儀,由于測定地震動水平方向周期,稱為“擺式地震儀”,如圖1.1-2,其原理簡述如下。
質量為m的重錘,懸挂于長l(無質量)的繩子上,則擺在鉛錘平面内的運動方程為:
式中,
為重錘的偏轉角,t為時間,g為重力加速度。
若
足夠小,則上式簡化為:
其固有周期即為
“擺式地震儀”恰巧記錄了1880年11月3日發生在日本橫濱的災害地震,取得了寶貴的“地震圖”,這是早期反映“地震波真面目”的地震圖。直到一百多年以後的今天,地震圖依然是科學家研究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1881年,Gray設計出了垂直擺,由于測定地震動水平方向周期,如圖1.1-3,其振動周期為:
式中,
為彈簧承重時長度的增量。
根據動力學基本原理制造振動裝置,再輔以信号放大裝置、記錄裝置等,就可制造出可供應用的地震儀,客觀而及時地将監測地面某個地點的振動記錄下來。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振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标志着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台(即監測點)的距離,即震中距。
圖1.1-4為1919台灣地震時,在日本東京記錄的水平震動的地震圖。
圖1.1-4東京記錄的1919台灣地震圖
1930年,李善邦在北平開始創建鹫峰地震台,負責組裝、調試德國進口的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并于當年9月20日13時02分02秒記錄到第一次地震。
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産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确定震中位置。地震儀主要量測弱震動,提供發震時間與大小、震源地點和力學特性等,從而使地震學者了解震源機制、地震波所經路線的介質、地震波特性及傳播規律。
【注】上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知識點,但是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福利了,大家在工作和學習中一定會需要規範和圖集。小編就來告訴大家怎麼樣能免費獲得。
在手機應用市場中搜索“又土又木”,下載手機app,那樣就可以免費獲取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