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不論何因,凡血液從鼻腔黏膜流出,均稱為鼻出血,又稱鼻衄,為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疾病。由于鼻出血是許多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有人将其作為一個症狀,或稱為症狀性或繼發性鼻出血。
鼻腔黏膜血管較表淺,尤以鼻中隔黏膜下組織較薄,血管一旦受損,不易收縮至黏膜下層,因而即使是輕微的損傷也會引起較多的出血。出血部位因年齡而異,兒童和青年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Litter區;中年以後,鼻頂和下鼻道後端,近鼻咽處也易出血。
主訴
患者常表現為單側或雙側鼻腔出血,或自口中吐血。
診斷
(一)臨床表現
一般多為單側出血,但也可為兩側性,可反複間歇或持續出血,血液可從前鼻孔流出,亦可自後鼻孔流入咽部。
(二)輔助檢查
對于出血嚴重而來診緊急的鼻出血患者,常不允許在止血前做詳細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而需采取以下診斷步驟。
1.詢問簡要病史出血嚴重者就診時往往兩側鼻孔皆有血液流出,需通過詢問病史了解首先出血的一側,多數即為出血側鼻腔,以便立即着手止血。同時,對既往主要的相關疾病如高血壓、血液病、腫瘤等,以及此次發病的可能原因如外傷等病史進行簡要詢問,以便在止血時做到心中有數。
2.鼻内鏡檢查一般應先清除鼻腔内凝血塊,用地麻棉片收斂止血,待出血緩解後再檢查,至少要判明大緻的出血部位。根據臨床實踐經驗,以下為易出血的常見部位。确定出血部位,及時采取有效止血方法。
(1)鼻中隔前下方:為青少年最易出血的部位。因該處鼻黏膜淺層有來自篩前動脈、鼻腭動脈和上唇動脈的鼻中隔支等血管吻合形成的血管網,且易受外傷及幹燥空氣和塵埃刺激,黏膜菲薄,黏膜下組織少,受傷時無可退讓,故易發生血管破裂出血。
(2)鼻中隔前端底部:若該處有搏動性出血,可用手指壓迫該側上唇,如可使出血停止或減少,多為上唇動脈鼻中隔支破裂出血。
(3)鼻腔頂部:如血液自鼻腔頂部下流,提示出血來自篩動脈。多見于頭顱外傷緻篩窦骨折,引起走行于篩窦氣房中的篩前、後動脈破裂的結果。
但如于頭部外傷後數日或數月,突然發生嚴重鼻出血,要警惕顱中窩骨折緻頸内動脈破裂形成假性動脈瘤的可能性。此時需注意有無以下診斷依據:視力減退或失明;動眼神經麻痹表現;顱内血管雜音;必要時行顱内血管造影顯示動脈瘤影。
(4)鼻腔後部:多見于老年人。出血源于鼻腔後部、下鼻道後部近下鼻甲後端的鼻鼻咽靜脈叢。
治療要點1.全身治療如有血容量不足應立即糾正。通常給予生理鹽水或林格液,但當失血量大于30%或者持續性失血速度大于每分鐘100ml,應考慮輸血。患者宜半坐位卧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飲食,避免用力及情緒激動,給予抗生素、維生素及止血藥物。
2.局部止血(1)燒灼法:适用于反複鼻出血且能找到明确出血點者。但對于動脈性出血無效。常用方法有化學燒灼、電燒灼、激光燒灼、射頻燒灼、微波燒灼等。
(2)前鼻孔填塞:适用于燒灼法無法控制的較劇烈的活動性出血。少數出血部位不明者亦可使用本法。
(3)後鼻孔填塞:正确的前鼻孔填塞術後仍有持續性鼻出血或鼻内鏡下燒灼術無效的鼻腔後部出血者,須行後鼻孔填塞。後鼻孔填塞不宜超過5日,個别可7日,但需使用碘仿紗條。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老年或伴有心肺疾病者需住院治療。注意監測生命體征,吸氧,對伴有心肺疾病者,應注意有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
(4)血管結紮術:僅在各種填塞無效的動脈性出血時使用,但必須準确判斷出血來源。有頸外動脈結紮術、篩動脈結紮術、上颌動脈結紮術等。
(5)動脈栓塞術:應用于各種填塞無效的難治性鼻出血。是一種高效的止血方法,但亦有偏癱、失語、血供區域組織壞死等嚴重并發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