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驗主義之二:弗蘭西斯.培根4
培根不同意舊有的即他認為的亞裡士多德的歸納法。他從批判亞氏出發,創造了自己的方法。培根的歸納法,可以稱之為排除歸納法,也可以稱之為列表歸納法。前者代表的是他的分析原則,後者代表的則是他的表達方式。 所謂列表歸納法,即将分析過程亦即歸納過程列入幾個表内。英國的昆頓先生介紹了三個表,第一表稱為" 存在表" ," 在這個表中列出所要研究的本質可感覺的特性,同時對通常伴随這種本質特性出現的各種現象提供一個全面深入的說明。" 第二個表稱為" 缺限表" ," 在這個表中所列的是:伴随所研究本質的各種現象存在,在這一本質自身卻沒有出現的事例。" 第三個表稱為" 程度表" ,本表" 列出所研究的事物本質的大小程度,并同時列出一些其它易變特性的大小程度。" 通俗地說,第一個表内所列的,是凡與所歸納對象有關的特性均悉數列出;第二表的作用,在于挑出那些非本質(有缺限的)特性,目的是對照第一個表,将其從歸納結論中剔出;第三個表則是對前二表歸納内容的複考,從而歸納出第一個表中所剩内容的真正本質。 這種歸納法顯然比單純利用三段式方法進行的歸納要複雜得多也科學得多。所謂科學得多,是說它适應了實驗科學的基本要求;它不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以實驗性手法,從具體事物的各種特性中歸納出對這事物的規律性認識。 培根介紹他的方法時,确實用了大幅度,下了大氣力。他以" 熱" 為例,親自做了一個列表試驗。 第一,将" 在熱性上一緻的各種事例" 列入" 存在表"。這類事例共有28項之多,其中包括: " 太陽的光線,特别是夏天的并當中午的; 帶火的流星; 燃燒性的雷電; 山口中噴射出的火焰; 燃着的固體; 天然的溫泉; 滾沸的或加了熱的液體; 一切帶絨毛的質體,像羊毛、獸的皮和鳥的綿毛; 由燧石與鋼相互猛烈撞擊而打出的火花; 生石灰澆上水; 馬糞和類似的動物排洩物,當新鮮的時候 甚至尖銳的、極度的冷也産生一種灼熱的感覺。 詩句中有曰' 北風尖冷兮如灼' ; 其他事例。" 搜羅的夠全的,然這些内容雖然發熱或是熱的但不能說明它們就是熱,于是列第二個表将那些非本質性因素予以排除。 近似物中熱性缺如的各種事例,其内容包括32項之多,其中有: " 對照正面的前表第一例——(一)月亮、星和慧星的光線在觸覺上不覺到熱;在滿月之下倒會感到一種嚴冷; " 對照前表第二例——(二)在所謂空氣的中界中,太陽光線并不發出熱。 " 對照前表第四例——(九)有某種閃光,發光但不燃燒。它們來時,沒有雷聲相随。" 如此等等。通俗地說,有些内容,例如光,雖然列入第一表,作為" 熱性一緻的各種事例" 之一,然而,光并非熱,因為" 表業已證明,月亮也有光,但當滿月的時候,人們不覺得熱,反而覺得冷。 還有第三個表,即" 熱的各種程度或比較表"。這個表所列内容依然很多,共有32項。培根先生連批帶講,寫了好長一段。比如他說:" 太陽愈近于地平垂直線也即愈行近中天時,所給的熱就愈大" ;" 太陽和其他行星當其在近地點時,由于距地球較近之故,比它們在遠地點時所給的熱要多一些" ;" 總之,天體的熱有三條途徑來增加:一是對地平的垂直度,二是接近地球即所謂近地點,三是與衆星的會聚或結合" 。 比較之後,培根還不滿足,他又對歸納内容進行了一次列表排拒。比如" 排拒之一" :" 由于太陽光線,所以排拒四大元素的性質" 。 又如" 排拒之九" :" 由于空氣大部分是冷的但卻保持稀薄,所以排拒稀薄性" 。 經過如此複雜——培根先生所講比我這裡征引的還要複雜10倍——的歸納之後,培根先生終于得出結論:" 熱是一種擴張的、受到抑制的、在其鬥争中作用于物體的較小分子的運動。" 饒是如此,後面還是加了兩點修飾。 老實說,培根得出的熱的結論正确與否甚至都不重要,關鍵是他提供了一種方法,這方法既符合實驗科學的大思路,又體現于經驗哲學——培根式的經驗哲學的本質特征。同時,它也是前人所未曾系統發現或預見過的。
(3)關于科學分科 分科在東方人特别我們中國人這裡是個頗帶曆史生疏性的概念。孔子習六藝,六藝也算分科。但其内涵與西方人的概念有本質性區别。西方則古有分科傳統,比如亞裡士多德一生就分别撰寫了《政治學》、《生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種種。這在中國的先秦時代是不可思議的,在宋明大儒那裡也是不可思議的。中國古代固有天、算、農、醫之類的分科事實,卻少有明确的學科系統和學科概念。之所以如此,因為至少自漢代起,官學以儒為本,儒學以經為本,一切唯經是舉,分科已無必要,也無可能。
西方固有分科傳統,但分科也與分科不同,中世紀時,一切以神學為主導,哲學不過是神學的附庸,科學不過是神學的奴仆,和中國的以經為本相比,更好似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以現代人的觀點看,神學可以成為一種曆史文化,但也可能成為窒息科學發展的工具,不幸中世紀時代,神學偏偏成了窒息科學發展的工具。培根一反舊說,以新時代成熟者的姿态,擔當主張科學分科旗幟的責任。
培根的分科方法,包括兩個要點: 一是否定神學的統治地位,堅持神學隻能屬于上帝和教會。據此,他将學問分成神聖的和非神聖的兩大部分。把有關上帝的學問即神學劃入神聖圈内——這從表面看來好像是對神學的敬重,實際上是對神學地位的限定,讓它隻能在宗教範圍内稱王稱霸,不要多嘴多舌去管人間俗事。 至于宗教之外的事情,則應由科學作主。他将科學列入非神聖的學問範圍,俗學管俗事,正好般配。而且他似乎還怕人們對非神聖的說法有什麼誤解,他不無幽默地寫道:" 憑借我們對自然的理解,或者根據人類的知識去證明有關信仰的真理,在我們看來是不妥的……。我們不應該把上帝從神秘之境拉下來,以屈從我們的理性,相反地我們應該提升我們的理性,追求與神的真理相一緻。"
第二個要點,是他對科學的分科進行過多層次多視角的研究。這些研究,盡管今天看來是有些過于瑣碎而且似乎也不夠科學,但在當時,無疑是一些大膽而又有益的嘗試。 比如他按照三種不同的思維能力進行分類,即将人類非神聖性知識分非曆史、詩歌與哲學三大類。為什麼這麼化分呢?因為" 曆史依靠記憶力,詩歌依靠想象力,而哲學則依靠推理的能力" 。 又比如,他将曆史按照自然、社會、宗教和文學進行分類;把哲學分為神的哲學、自然哲學和人文哲學,又将自然哲學分為物理學、形而上學等等。 培根的分科,其哲學價值大于實用價值,而且直接啟發和影響了下一個世紀法國大百科全書派的創始者們。 自然,培根的學科分類,不科學處顯然易見。他雖然在科學範圍内排除了神學的地位,但他畢竟不是一個無神論者。他将神學與科學分開的作法,隻是曆史發展中的一種過渡方式。這種過渡方式正好反映出他在分科問題上還留着一條并不美麗的尾巴。特别是他對數學的作用很不理解,認為數學隻是一種附助性學問,不能單獨成為一門學科,從而再次證明了他隻是一個科學的鼓吹者而不是科學的個中人。 縱觀培根的一生和他的哲學體系,他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還是他是近代實驗科學的理論創始人。他的哲學代表作《新工具》,最重視的乃是實驗和經驗。《新工具》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其第一卷第一章第一段,開宗明義,赫然寫道:" 人作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釋者,他所能做、所得懂的隻是如他在事實中或思想中對自然進程所已觀察到的那樣多。也僅僅那樣多。在此之外,他是既無所知,亦不能有所作為。" 說得确實很經驗也很漂亮,置之17世紀之初的西方,就顯得更經驗也更漂亮了。 培根去世後,對他的評價或高或低,時高時低。在他身後重要的思想家中,法國百科全書派,俄國的赫爾岑以及德國大哲人萊布尼茨對他都非常推崇,而20世紀的哲學家如羅素、摩爾、維特根斯坦和卡爾納普則大多對他持輕視和消極态度。曆史固無循環,但曆史常有側重,輕者固可為重,重者亦可為輕,未來人對培根如何評價,此時評估為時尚早。大抵說來,那些身兼科學家又精通數學的人對培根評價常常不高,而那些以社會科學為主且不以演繹見長的人物則對他十分敬重。這實在是由于培根自身的優點、特點和缺點所緻,但也有某些曆史親疏的原因在内。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