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相處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一些特定的年齡稱謂來作介紹,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于形容年齡的詞語。而現代人則相對古人而言,沒有那麼講究,沒有那麼細緻(一般情況下,現代人僅僅劃分了以下幾個年齡階段:嬰兒(0-0.6歲)、幼兒(0.6-2歲)、兒童(3-6歲)、少年(7-14歲)、青年(15-35歲)、中年(36-60歲)、老年(61歲以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古人那些别開生面的年齡稱謂。
嬰、幼兒時期:赤子、湯餅之期、襁褓、初度、孩提
赤子:剛出生的孩子。唐朝著名經學家孔穎達在《孔穎達疏》中有這麼一句話: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後來文人就将剛出生的孩子稱之為赤子;湯餅之期:出生三天的孩子。古代曾經有過這麼一種習俗,在孩子出生三天時,會設宴席(謂之“湯餅宴”)來招待親朋好友,以此來慶祝家中添丁之喜,後來“湯餅之期”就成了出生三天孩子的年齡代稱。
襁褓:一般指未滿周歲的孩子。襁褓的原本意思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經過演變就成了未滿周歲孩子的年齡稱謂;初度:一般也用來指代小兒出生之時,最早出自楚國詩人屈原的《離騷》:皇攬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不過後來“初度”一詞常常被用來代指人的生日;孩提:指兩三歲的幼兒。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寫過這麼一句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兒童、少年時期:龆龀、黃口、幼學、總角、金钗之年、豆蔻年華、舞勺之年
龆龀(本意是小孩換牙):指七八歲的兒童。一般來說,女孩七歲(男孩八歲)左右會脫去乳齒,長出恒牙,所以古人就用“龆龀”來代指七八歲的兒童。《史記·帝王紀》雲:(帝俈)龆龀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颛顼。黃口:指十歲以下。黃口本來是用來形容雛鳥的嘴巴,後來被文人騷客引用衍生出了這一層意思;幼學:十歲。《禮記》上記載:人生十年曰幼,學。(小孩十歲除了“幼學”這個詞指代之外,古人也經常用“外傅之年”來形容,出自《禮記·内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總角:一般來說指的是八歲以上,十三歲以下的少年稱謂。古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将頭發分作左右兩半,然後在頭頂各自紮成結,形狀如同羊角,稱之為“總角”;金钗之年:女孩十二歲。古時女子到了十二歲就要開始帶钗梳妝打扮,所以用“金钗之年”形容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豆蔻是一種在初夏時分開花的植物,而植物開花說明未成熟,所以就用來比喻人還未成年;舞勺之年:一般指男子十三,四歲。據《禮記》記載,古時未成童者(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唐大诏令集》載:比者,成童之歲,即挂輕徭)要學習一種名為“勺”的樂舞。
青年時期:及笄之年、志學之年、破瓜之年、弱冠之年、桃李(花信)之年,而立之年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古時候女子在十五歲時,就會将頭發盤起來,然後用簪子(“笄”本意是指古代束發所使用的簪子)绾住,寓意自己已經成年了。志學之年:泛指十五歲,無男女之分,不過一般用來形容男子。《論語·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後就用“志學之年”代指十五歲。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古代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不過其實“破瓜之年”也可以指六十四歲,不過這個一般用來形容男子)。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左右。在古代,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行加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此子已經成年,但是由于這個時候男子的體魄還未到達巅峰,體猶未壯,所以又稱之為“弱”,故稱之為“弱冠之年”;桃李(花信)年華:分别指女子二十歲,二十四歲,都是形容女子處在年輕貌美的年紀;而立之年:三十歲。古人講究三十而立,即人一旦到了三十歲,就應該擁有自立的人格,學識,事業等,所以後人将三十歲稱之為“而立之年”(“始室”也代指三十歲,《禮記·内則》:(男子)三十而有室)。
中年時期: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花甲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歲。出自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講的是活到四十歲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遇到事情能夠明辨不疑;知天命之年:五十歲。出自孔子所言“五十歲而知天命”,大體意思就是,活到五十歲的時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再去過分地追求某件事一定要成功,思想覺悟得到升華;耳順之年:六十歲。同樣出自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到了這個年紀,聽别人說的話,自己能夠判斷出他講的究竟是對還是錯。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古代的曆法,是以天幹地支來計算的,以六十年為一個循環,一個循環被人們稱為一個甲子,又由于天幹地支的名号過于繁瑣,各種花裡胡哨,合在一起便誕生了“花甲之年”。
老年時期: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喜壽、耄耋之年、米壽、白壽、期頤之年、茶壽
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都是指七十歲。“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将七十歲稱之為“從心之年”;杜甫《曲江》一詩中有這麼一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故後人将“古稀”用作七十歲的代稱;古人一般到七十歲辭官歸隐故裡,平日裡用于上朝搭乘的馬車就基本上不用了,是為“懸車”,所以用“懸車之年”來指代七十歲。耄耋之年:八九十歲。三國魏曹操《對酒》詩:“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期頤之年: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喜壽:七十七歲的雅稱。草書書法當中的喜字形似七十七,故用“喜壽”代指七十七歲;米壽:八十八歲的雅稱。“米”字上下各有兩個八,再加上中間有個十,可讀作八十八,因此用“米壽”特指八十八歲;白壽:九十九歲。因為“白”字上面加一橫就是“百”字,換句話說就相當于百去一,為九十九,故用“白壽”稱呼九十九歲。茶壽:一百零八歲。茶字的草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