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慧觀照
這幾天太原流傳的一個消息:29年方便面攤攤,拆了??
這幾天我确實沒去火車站附近那條小巷。
最近的一次是在8月初吧,正好那天有條公衆号推薦太原街頭方便面,恰有外地朋友來,就結隊去了。
外地朋友很是憧憬,畢竟名聲還是很大的。
簡易的牌子上隻是簡單的寫着“二十九年方便面”。
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停好車,人流已經漸漸緊貼緊的排起來。越過垃圾山丘,越過濕滑的殘破台階,越過氤氲的微黃燈光,人們努力安詳而又緊張的情緒和焦灼中逐漸升起來。
賣的最好的,是“肉蓉方便面”,人不多的時候,熟客還可以選擇是全熟的荷包蛋,或者流黃蛋。
這裡的方便面煮法尋常,調料卻是要自助調配,放多少都由自己的口味來定,除了方便面裡配套的調料包,還有香菜、胡蘿蔔絲、榨菜、黃豆等各類調料供人選擇。
熟客都知道,吃面之前先拿一空碗放好調料,安心排隊,把碗交給煮面的老闆,再由老闆加面加雞蛋加火腿。
煮面的師傅兼老闆姓薛,山西省臨縣人。
那耀眼的經典款紅背心,那煮面間歇偶爾聊一半句的酷酷的氣質,那神奇的的在同一口鍋裡能區分出來誰的面是誰的面的功夫,面對手機和鏡頭,還是一樣的淡定。
鍋中,不同區域和層次上下翻騰的不同口感的方便面,在荷包蛋與火腿腸之間翻騰,由方方正正的面塊變成柔軟彈牙的面條~~~
大多數人的眼光會聚焦在煮面的鍋裡。
薛老闆能準确的告訴你,這一鍋的面裡有沒有你的。
端上面的人們有些小驕傲寫在臉上,穿越羨慕的眼神們揚長而去;需要再等下一鍋的人們,按下口水和激動的心情,耐心的繼續等待。
方便面的調料是不會放在鍋裡的,一箱方便面中的所有調料都在一隻紙箱中,來過的人很有默契的紛紛自取。
大碗切碎的蔥丁、大碗鹹菜、大碗的碎香菜、大碗的熟黃豆、大碗的辣椒~~,也有澆醋的,一陣風卷殘雲後紛紛離去,更多的人站到了面鍋旁長長的隊伍後面。
這樣的場景經常會持續到深夜。
(網上找到的圖片,這是27年的時候?)
記憶中的方便面攤子,是在很早之前。
那時,我還年少,秋風也不似現在這般冷,秋褲也沒有現在穿的這般早~~~
作者@智慧觀照
覺得,火車站方便面之所以走紅,是有一定原因的。
應當有一系列前置條件~~~~
比如:
首先是位置絕佳。
毗鄰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人流可觀;
在大街和小巷之間,覆蓋面廣;
附近有批發市場等商品集散之地,客源豐富;
其次是價格不算貴,接受程度高;
再次是熱乎,踏實,覺得很親民。
在各種味道混雜、人人摩肩接踵的綠皮車或長途車裡滾了好久,帶着和行李一樣皺巴巴的身體,走出火車站。
外面有雨或者雪,天黑了,住處還沒有着落,饑腸辘辘的走出各種旅社的拉客圈,沿着車來車往人聲喧嘩的大街,忽然~
不遠處越過氤氲的微黃燈光,有隐隐的食物香氣在雨霧中飄來~
這時的方便面絕對有一碗入魂的遍體通泰的作用~
時代慢慢發展,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在酒場上拼殺之後又帶着一身煙氣一身汗氣的人們,慢慢來到火車站方便面周圍。有之前在綠皮車和長途車滾打過的,也有從天南地北聚攏來的。
豪車美腿,商賈大亨,在肥腸面和方便面之間的選擇往往是三觀的基本認同。
這時的面攤,也有了加蛋加火腿腸的多種選擇,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劑。從左手收錢右手煮面到有老伴家人幫忙。
等面的過程中,夜班小包的出租司機三五成群,談論着剛遇到的乘客和路況,或奇葩,或有趣;
加夜班的工人師傅,坐在小闆凳上熟練的調好小菜和陳醋;
也有夜店散場出來的姑娘,妝容精緻,穿着細高跟的鞋子蹲坐在小矮凳上,倒也四平八穩;
火車站夜車歸來的遊子,拎着大包小包來吃這一碗“下車的面”,有到家的感覺;
聞名而來的遊客,好奇的看了又看問了又問。
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出租車、電動車、三輪車、奔馳寶馬、奇妙的在這裡相聚,在這小夜宵攤裡一起品味。
一口清淡熱乎的面湯,掃去了嘴裡的辛辣;一個荷包蛋下去,頓時肚裡踏實了不少。
于是,點着一支煙,多大的生意也可以在這樣的場景中升起。
少年以為這裡是江湖,有刀兵氣;
青年以為這裡是商場,有銅帛氣;
中年以為這裡是人間,有煙火氣;
老年的來的不多,因為大都睡得早。
有人以現代視角總結:
這家開在迎澤大街的夜宵店,專門賣煮方便面,一賣就是29年,每晚據說銷售方便面200-400袋,;
有食客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一輛寶馬不是事兒。
坐在冒着熱氣的大鍋旁,有些打招呼的熟客,他會憨憨地笑着說:“賺得都是辛苦錢啊。”
不設早午餐,每天從晚上九點一直營業到第二天早晨六點,不必吹噓廣告,不必大聲吆喝,隻要支上攤子,就會有人來。
在前些時候的“一句話證明你去過太原”的帖子下,有人留言:“吃過太原火車站的方便面”。甚至很多人慕名專程駕車前來,隻為這一口。
(注意觀察“九”是貼布修改的,據說每過一年就會增加一個數字)
小攤旁是一排堆放垃圾的垃圾桶,
相隔兩三米則是用幾個支架和塑料布搭起的簡易棚子,
幾張桌子,幾把椅子,一口鍋,說是“店”,實在有點困難。
拼殺奮鬥轉身的曾經、犯傻犯二犯混的瞬間、大笑瘋笑壞笑的記憶,就在夜色間,在城市的霓虹裡,和時間一起飛舞。
幾乎是個“民間生活博物館”,随處可見歲月的痕迹。
破了洞的桌子、搖晃腿兒的椅子,邋遢的環境、奇妙的感受,但是誰會在意呢?
有穿着名牌光鮮四射剛喝完大酒唱完歌的;
有半夜睡不着拖着鞋光膀子的;
有三五好友大呼小叫的;
有拖家帶口其樂融融的;
峨眉朱唇或目朗神清的;
狼吞虎咽或細嚼慢咽的;
吃完轉身一抹嘴,就融入夜色與人群,倏爾不見。
他們的故事,沒人知道,但溫暖食攤,依然在繼續。
就這樣一個垃圾堆旁的簡陋小攤,也被人戲稱本地版《深夜食堂》。
有人更是吃着這裡的面從少年一路成長。
“第一次來這家吃是在二十年前,那會兒我才十一二歲,那時候是三塊錢一碗加一個雞蛋。”肚子開始漸漸隆起的80後說。
“咱們北方人的夜宵圖的就是一個方便快捷,方便面做法簡單,又快,更重要的是頂飽,就想着開一個方便面攤兒了,這麼多年也開習慣了。”
“當初一個人撐起了這個攤子,現在有老婆,兒子還有兒媳一起幫我,以前隻有煮方便面,現在還多了炒方便面和燒烤。别看我店面小,我還要傳給我孫子呢!”薛老闆說。
行走在每個城市的人,都在開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這裡的色聲香味觸法。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這也許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萬千當中的一點點。
一種味道,一種回憶。
賣方便面的,從大叔變成了大爺;
吃方便面的,從青春走到了中年。
一種光陰,一種情懷。
好吃不好吃,是個人感覺。
與環境什麼的無關,與面也無關,隻是想記住一下。
部分圖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緻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