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3日電 題:深秋稻米香古村——皖北鄉村振興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尚營、徐欣濤
深秋的皖北平原,秋收秋種基本結束,有些地裡的青青麥苗已經露了頭。但當記者11月2日走進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秋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11月2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村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收割機在金黃色的稻田裡穿梭,運糧車等候在田頭,把收獲的稻谷一車車運出去晾曬。收割完的地塊裡,三三兩兩的村民撿拾落下的稻穗,盡量不讓辛苦種出來的糧食浪費。
皖北多是旱地,主糧種植以小麥、玉米等為主,種植水稻的地方并不多。
“我們種的是夾溝香稻米,很有名氣。”鎮頭村黨總支書記孔聰自豪地介紹,夾溝香稻米素有“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的美譽。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的稻田陸續迎來豐收(11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鎮頭村是千年古村,三面環山,依托特别的山泉水水源和土壤條件,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香稻米。
56歲的梅後軍是村裡種水稻的“老把式”,也是“土專家”,村民們有種植方面的問題都會請教他。說起夾溝香稻米的故事,梅後軍如數家珍。
“我們的祖輩都種過香稻米,這個米最大的特點就是香,做飯煮粥都好吃。”梅後軍說,夾溝香稻米參加過不少農業領域的博覽會、交易會,屢屢獲獎。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稻田裡的水稻(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我們村前段時間入選了安徽省‘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就是因為我們有夾溝香稻米。”孔聰說,以前都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效益一般,現在“集體+農戶”搞規模化種植,既增加了農民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為鄉村振興打下基礎。
種糧大戶李志升今年種了100多畝夾溝香稻米。“以前種一點主要是自己吃,現在不一樣,名氣打出來了,加上政府扶持,種地也能掙錢。村裡還有人搞電商,在網上賣米,效益就更好了。”李志升說,現在夾溝香稻米不愁銷,不少人慕名前來買米。
“每年市場行情不一樣,今年1斤賣20多元沒問題。”孔聰算了一筆賬,1畝地能産出三四百斤大米,刨除人工、機械等各類成本,1畝地還能掙3000多元,“今年村集體流轉了200畝地種香稻米,光這一項,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能超過60萬元。”
11月2日,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村民将收割的水稻裝車。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據孔聰介紹,香稻米集中收獲後,晾曬場地的選擇還存在一定困難。目前,村裡已在考慮解決這一問題,計劃在2023年建設一個集烘幹、加工、包裝等為一體的工廠。“到時候,夾溝香稻米的效益會更好,也會有更多村民受益。”孔聰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