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22:20:11

作者:邢君娥,圖片自網絡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從安吳寡婦到)1

每當你登頂嵯峨山,向南眺望,便能看到“泾渭分明”的奇觀,關中平原也盡收眼底。如果說泾河水灌溉的這片良田美景,得益于一個陰謀,你相信嗎?

吳家興盛時,民間有傳“吳家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别家的飯,不住别家的店”,周瑩也從“安吳寡婦”一躍成為“陝西女首富”。

泾陽茯磚茶最興盛時,每年生産不下4100萬斤,由駝隊運往西北。每次運茶,十峰駱駝為一連,一次十數連,駝隊絡繹,成為泾陽一景。每次運茶,十峰駱駝為一連,一次十數連,駝隊絡繹,成為泾陽一景。

陝西泾陽

關中平原的陝商傳奇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從安吳寡婦到)2

一部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讓八百裡秦川的腹地吸引了衆人的目光,大家不禁好奇,那個成就了“安吳寡婦”周瑩傳奇故事的泾陽,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位于陝西省鹹陽市,泾河以北的泾陽縣,北面依靠嵯峨、北仲兩座高山,南面泾河環繞,是關中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稱。

《詩經》雲:“侵鎬及方,至于泾陽”。泾陽從殷周時起,文化、經濟、商務、生産均臻上乘,為關中名縣。自古商貿繁榮,南來北往,東進西出。一捆捆茶葉,一箱箱煙草,一排排駝隊,西去絲路黃沙漫漫,南下鹽道蜀路幽幽,茶馬互市絡繹不絕,各地商幫彙聚于此。特别是在明清以來數百年,泾陽一直呈現出“過客如雲集,佳人拾翠來,有村盡竹樹,無處非樓台”的繁華景象。

從“鄭國渠”到“泾惠渠”

從一個陰謀開始的福祉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從安吳寡婦到)3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它在西安市高陵區彙入渭河,由于含沙量不同,一條河水較為渾濁,一條較為清澈,每當你登頂泾陽北部的嵯峨山,向南眺望,便能看到“泾渭分明”的奇觀,關中平原也盡收眼底。如果說泾河水灌溉的這片良田美景,得益于一個陰謀,你相信嗎?

讓時間倒回到兩千多年以前。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剛即位不久,鄰國韓國害怕秦國強大,危及自己,便采用“疲秦”之策,派鄭國作為奸細,說服秦國修水利,消耗它的國力,以延緩秦國統一的步伐。當時,秦王正為農業灌溉發愁,鄭國的到來正合秦王之意。在施工過程中,韓王的計謀暴露,秦始皇欲殺鄭國。鄭國卻說:當初韓王是叫我來作奸細的,但是水渠修成,不過為韓國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卻建萬世之功。秦始皇認為鄭國的話有道理,便讓他繼續主持工程。最終這項工程大約花了十年時間才竣工——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關中的農業生産面貌得到極大的改變。它全長三百餘裡,引泾水注洛水。利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泾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使4萬餘頃(相當于現在280萬畝)鹽堿地得到了改造(《史記·河渠書》)。從此,關中平原成為千裡沃野,糧食産量極大提高,這為秦國後來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随後的兩千餘年,鄭國渠的治水方針被曆代政府所沿用。離鄭國渠渠首遺址不遠處,由近代修建的泾惠渠如今仍然灌溉着關中平原。

1929年,關中地區發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餓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次年楊虎城将軍任省政府主席,特邀中國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回陝共商興水大計。李先生臨危受命,出任陝西建設廳廳長,負責引泾工程,并在泾陽縣王橋鎮的社樹村設立工程指揮部,積極開展人員調集、經費籌措等開工前的準備工作。楊虎城也動員各方力量争取資金,其間,北京華洋義赈會承諾捐款40萬元,美國華僑捐款15萬元,再加上國民政府撥款10萬元、朱子橋先生捐水泥2萬桶,引泾工程順利開工。

兩年後,泾惠渠初步建成,首創鋼筋混凝土河壩及全新的灌溉渠系。1932年6月,泾惠渠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萬畝土地。從鄭國渠發轫,自漢白公渠、唐鄭白渠、宋豐利渠、元王禦史渠、明廣惠渠,到近代的泾惠渠,在2260年的時間裡,六代引泾灌溉工程造福關中百姓。泾陽,也得益于這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大縣,沃野千裡,村落相連,有河渠之饒,岩寨之險。每年夏秋季節,煙騰雲繞,禾麥盈阡,好一派田園盛景。

從“安吳寡婦”到“陝西女首富”

一段陝商奮鬥的傳奇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從安吳寡婦到)4

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地方的繁榮。在泾陽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陝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漢唐時期,在絲綢之路的開拓之路上,陝商就是先行者。他們被人稱為“陝棒槌”,因為直來直去,言不二價,擲地有聲,性情爽直,并以“忠、義、仁、勇”——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事以仁,作戰以勇而聞名。

陝商的發展,與他們對當時社會時勢的分析和對政策的把握息息相關。“食鹽開中”,是陝商把握的第一個機會。明初,朱元璋為解決西北地區大量邊防軍隊的後勤供應問題,設立“開中制”,一定程度上放開了一直由政府壟斷管理的食鹽買賣,允許民間商人在向邊關輸送糧食的時候,換取食鹽買賣的許可證——鹽引。

當時陝西從曾經的“京畿腹地”變身為連接中原和西北邊關的交通重地,且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糧食産區,這就使得陝西成為“開中”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不少陝商開始向邊關輸粟換引的道路。在這樣的背景下,陝商迅速發展,中國第一個商幫——陝西商幫登上了曆史舞台。初期,鹽引可售賣的都是江淮地區的鹽,後來,陝商又前往四川自貢地區,以販賣井鹽牟利,同時将勢利深入到雲貴等西南地區。

茶馬交易是陝商抓住的另一個機會。他們在茶馬古道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重視貨物的再加工,借助泾陽地區水陸交通要道的優勢,逐漸在泾陽形成了來料加工和運輸中心。除了茶葉,水煙、棉布、藥材等都是他們的發财之道。在明清兩代,泾陽始終保持着“經濟中心,煙茶總彙”的優勢地位,本地大戶也大多從經商中興起。

這其中有一位泾陽的寡婦,留下了一段傳頌後世的佳話。她的名字叫周瑩,三原縣魯橋孟店村人,名門世族。17歲嫁入泾陽蔣路鄉安吳堡村。丈夫吳聘染疾不愈,婚後不久便去世了,因吳家無男丁承嗣,周瑩成為吳家唯一繼承人,人稱“安吳寡婦”。

身為一介婦孺,周瑩毅然扛起了重振吳家東院的擔子,她帶着吳家重新做起了鹽商,又重用賢才,改良制度。她注重資源的整合和個人信譽的維護,生意越做越大,涉及蠶絲、棉花、棉布、藥材、茶葉等多個領域。吳家興盛時,民間有傳“吳家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别家的飯,不住别家的店”,周瑩也從“安吳寡婦”一躍成為“陝西女首富”。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城徹底淪陷,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惶逃往西安。在這期間,周瑩曾捐銀十萬兩,被慈禧認作“義女”,封“護國夫人”。《辛醜條約》後,周瑩再次給國家捐銀,又被封為“一品诰命夫人”。

周瑩不僅在國家危難的關頭慷慨解囊,對鄉裡更是樂善好施,成為遠近聞名的“活菩薩”。戰亂或遇到天災時,周瑩開倉放糧,設置粥廠,捐助銀子,赈濟災民。如今泾陽博物館所在地泾陽文廟,就是周瑩于光緒十一年(1885)捐銀4萬兩重修的。至今在陝西民間,還傳有不少她的故事流傳。

從“茯磚茶”到“穰饸”

一茶一飯鄉情濃


陝西女首富的真實生活(從安吳寡婦到)5

提到“安吳寡婦”,就不得不說說泾陽老字号“裕興重”的茯磚茶。據史書記載,曆史上第一塊茯磚茶便誕生于泾陽。明清時期,泾陽茶商發現,湖南安化的二道粗枝茶蔓,産量巨大,被當地人棄之不用,便越境販運湖南安化的粗茶,到泾陽加工成黑磚茶,變廢為寶。

民謠這樣唱道:“騾子幫,鈴聲響,分兩路,運輸忙。北路幫,出潼關,西路幫,經西安。兩湖茶,入隴甘,再炮制,成磚茶。往西運,向北轉,出國境,銷路寬。”每年春季,陝商便前往湖南安化收購茶葉,裝船經洞庭湖入長江,由長江入漢江,再由漢江進丹江,到龍駒寨起旱,用騾馬馱運到泾陽。

随後,茶葉另行撿裝,當地七八十号茶号,每家都大量用工,繁忙異常,整個泾陽城彌漫着茶葉的芬芳。原料茶經過五道工序:“簸”,将茶葉切碎,篩過,除去塵土和其他雜質;“吊”,用秤分成每封五斤四兩;“鍋”,即炒茶,炒時陸續在茶葉中傾注用茶梗、茶籽熬成的水。“裝”,即将茶制成磚型,裝成封子,每封也是五斤四兩;“雜”,包括許多零碎手續,給茶穿孔透風,茶磚封皮印招牌等。

其中,炒茶對水的要求較高,水要稍微鹹一些,泾河水從泾源縣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的鹽、堿,人不宜飲用,卻最适合炒茶。再來,泾陽人把制作的磚茶在高溫下浸泡,很快茶葉就發酵,産生許多“金花”。獨特的自然資源與泾陽人純熟的技術,創制出泾陽特色的“黑磚茶”。因為制作需在夏季的伏天裡進行,故稱“茯磚茶”。泾陽茯磚茶最興盛時,每年生産不下4100萬斤,由駝隊運往西北。每次運茶,十峰駱駝為一連,一次十數連,駝隊絡繹,成為泾陽一景。

泾陽除了磚茶,還有一種特色美味——穰饸,當地有一句俗語叫“無穰饸不成宴席”,是當地地道的傳統美食,以其“軟綿筋香”為特點。

關于穰饸的起源,幾個版本都與名人有關。傳說戰國時,在泾陽縣雲陽鎮蔣村附近,秦國建有驿站(也有說是行宮),裡面有一座禦用監獄,專門關押重要的政治犯,守衛森嚴,與世隔絕。相傳秦始皇長子扶蘇因反對秦的暴政而被關押于此,但扶蘇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由于監獄的飲食要由家屬提供,附近群衆便自發到獄中探望送食。獄卒不許帶肉食入内,老百姓便想了一個辦法:把冷馍揉碎,将肉切成肉末,然後拌在一起蒸熟。獄卒檢查時看到如此東西,嘗了一口問道:“這是什麼東西,還軟和(諧音“穰饸”)的很?”帶頭的群衆随口答道:“這就叫穰饸”。公子扶蘇吃到了肉,而“穰饸”從此成名。據說,穰饸是世界飲食史上最早的火腿腸。

作者:邢君娥,圖片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