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發現甲骨文120周年,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它當年是如何被發現的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甲骨文的故事。
人吞商史
現在河南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附近,很長時間以來一直被當作墳地,直到明代才有幾戶人家居住。人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有時會從土裡挖出一些刻有奇怪符号的龜殼和骨頭。老百姓不懂,以為這些符号是天然形成的花紋,也沒當回事,往往随手丢棄到田間地頭。
到了清末,村裡有個名叫李成的剃頭匠,在剃頭刮臉的時候,難免會劃個口子。他無意中發現把那些奇怪的甲骨磨成粉末後,敷在傷口上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李成從中嗅到了商機,就把這些甲骨送到藥鋪去賣。
刻有甲骨文的牛肩胛骨
中藥中原本有一味藥材叫龍骨,大約是遠古生物的化石。據《本草綱目》記載,龍骨有“養精神,定魂魄,安五髒”的功效,可以“生肌斂瘡”。但是對于什麼是龍骨,李時珍自己也有點疑惑,畢竟龍本身就是傳說中的生物。
中藥鋪得到李成的那些甲骨後,就胡亂當成龍骨收購了。小屯村的鄉親們聽說後,都把挖到的甲骨送到藥鋪去換錢。多了之後,藥鋪也用不了,就開始挑挑揀揀。畢竟這種甲骨與真的龍骨不一樣,上面還有奇怪的符号,有的藥鋪就定下一條規矩,凡是有符号的都不收。這也難不倒聰明的村民,增加一道工序而已,把符号磨掉後再往藥鋪送就是了。
由于量大,這種所謂的龍骨并不貴,一斤才值六文錢,所以老百姓們也就利用農閑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挖挖,換點零花錢。龍骨在藥書中的用法是要磨成粉末後做成藥丸或者煮水吞服,所以這些挖出了甲骨就被當成藥材吃了不少,後來人們把這形象的稱為“人吞商史”。
甲骨文之父
由于安陽附近經常出土青銅器,所以就有一些人往來安陽與北京之間倒賣文物。有一個叫範維清的古董商人發現安陽出了特産藥材龍骨,就順便捎了一些賣到了北京的中藥鋪,好在北京的中藥鋪沒有要求磨掉花紋。1899年夏天(清光緒二十五年),當時擔任國子監祭酒(相當于教育部長兼國家最高學府校長)的王懿榮得了瘧疾,精通中醫的他在從藥鋪抓回的藥中注意到了奇怪的龍骨。王懿榮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對青銅器和石碑上的古文字很有研究。他發現龍骨上的符号很像是古代的文字,而且可能比青銅器上的金文還要古老。就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
為了驗證自己的發現,他讓人把藥鋪中的龍骨全部買回來,又委托藥鋪繼續幫忙收購。正好那個範維清和同伴又帶着龍骨來北京,就被帶到了王懿榮府上。王懿榮和範維清是山東老鄉,原本就打過交道。王懿榮很高興,當場指認甲骨上面的文字給範維清他們看,他們才知道這批所謂的藥材才是真正的古董。王懿榮用大的一字一金,小的一塊二兩銀子的高價買下了這批甲骨,還給了範維清600兩銀子,讓他幫忙再去收購。
王懿榮高興之餘,不僅請範維清他們喝酒,還在酒後脫掉官服,赤膊為他們寫下了幾副對聯,要知道王懿榮可是曾為慈禧太後代筆的著名書法家啊。範維清等人畢竟在商言商,看到甲骨竟然那麼值錢,就沒有據實告知出處,而謊稱是從河南湯陰收購來的。
刻有甲骨文的龜甲
因為王懿榮第一個認識到這些甲骨上面的符号是古文字,所以他被稱為甲骨文之父,1899年也被确立為發現甲骨文之年。到了1900年,範維清按照約定又給王懿榮送去了幾麻袋的甲骨,但是由于當時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已經沒有太多的空餘時間去研究甲骨文了。
同年八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之前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倉皇出逃,王懿榮想要拼死抵抗,怎奈手下無兵無槍。很快八國聯軍就攻進了北京城,眼見大勢已去的王懿榮寫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于止之其所止,此為近之。”的絕命詞後,投井自盡。
甲骨學的形成
王懿榮死後,他的兒子變賣家産為他還債,王家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被劉鹗購得。劉鹗不僅是《老殘遊記》的作者,還是一位金石學家。他從王家得到了近千片甲骨後,又廣泛從各地收得甲骨總計約五千片。他還對甲骨文進行了研究,認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還辨識出了40多個文,後來證實其中有34個是正确的。劉鹗的好友兼私塾先生,後來和劉家成了兒女親家的羅振玉看到了這些甲骨的拓片後非常激動,動員他編印成書。1903年劉鹗将精選的1058片甲骨拓片編印出版,命名為《鐵雲藏龜》(鐵雲是劉鹗的字),《鐵雲藏龜》是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
劉鹗
1908年,正當劉鹗準備深入研究甲骨文之際,他遭人誣陷,以“私售倉粟”的罪名被流放到新疆,第二年死在了今烏魯木齊。他多年收藏的甲骨也分散到了不同的藏家手中。
羅振玉本以為《鐵雲藏龜》出版後,甲骨文會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但到劉鹗去世,也隻有孫诒讓的一本《契文舉例》出來。雖然也有國内外的多位藏家在收集甲骨,但由于古董商的誤導,很多人連甲骨的具體出土地點都沒搞清楚。于是羅振玉決定自己收集甲骨,并潛心研究。他和堂弟先後多次到河南實地考察,終于弄清了甲骨的出土地,自己也成了國内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
振玉
羅振玉(号雪堂)再加上王國維(号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是中國近代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合稱甲骨四堂。唐蘭先生評價說:“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這些學者的研究加上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期間,由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主持下,考古學者在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進行了十五次的科學挖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此時,對于甲骨文的研究已經突破了傳統金石學的局限,進入了科學研究的新階段,甲骨學也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結尾彩蛋:
經過研究我們知道,殷墟是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甲骨文也是商朝後期的文字。根據不同的角度,甲骨文還曾被稱為甲骨刻辭、蔔辭、契文、殷墟文字等,現在統稱為甲骨文。商人迷信,做事情之前都要占蔔,甲骨文主要記載的就是占蔔的内容和結果。那麼,商代的先民們是怎樣占蔔的呢?
首先要殺龜或獸類(一般是牛,也有羊、鹿或豬等)取龜甲或獸類的肩胛骨,殺之前還要對這些動物進行祭祀。之後對龜甲和獸骨進行一定的加工,主要是通過打磨使其相對平整。然後還要對甲骨的背面進行鑽孔和開槽,但并不打穿,隻是使得這部分的骨料變薄。最後用燃燒的木條或燒熱的金屬在鑽鑿處灼燒,甲骨受熱後,在正面就會開裂,出現裂紋,這些裂紋稱為“兆”或“蔔兆”(其實這兩個字就是裂紋的象形)。專門從事占蔔的人就可以通過裂紋,也就是“兆”的形狀來判斷吉兇了。現在我們說的預兆、征兆,就是從這裡引申來的。
占蔔的人可不是瞎忽悠,而是很講究誠信的。他們會把占蔔的事項、占蔔的結果以及事後是否應驗等都寫在蔔兆的旁邊,這些内容統稱為蔔辭,書寫蔔辭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通常都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但是,研究表明,這些文字一般都是先用黑色或紅色的筆書寫之後,再用刀刻的。所以早在商代,我們的祖先應該就已經發明了毛筆,并用來書寫文字了。隻是由于不好保存,目前還沒有發現實物的證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