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如何從産品經理進化到ceo

如何從産品經理進化到ceo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18 21:22:36

有準備的人才會碰到機會,努力的人才會遇見幸運。

如何從産品經理進化到ceo(産品人孫博五年)1

産品人是人人都是産品經理社區新推出的一個特色欄目。通過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中最前線的産品骨幹 or 産品 leader進行深度采訪,為大家多角度地呈現不同産品人是如何從0到1的,如何越過産品中所遇到的坑,給産品新人或是正在奮鬥的産品人一些前進的力量。

我們第一期邀請的嘉賓是前微信高級産品經理——孫博,他曾是騰訊産品職級晉升最快的員工之一,也是微信支付的第一批産品經理。最重要的是,作為2015羊年春晚微信搖一搖大型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和執行負責人,他取得驕人的成績。

從微信到創業公司,這段路上,他經曆了怎樣的成長?從高級産品經理到産品專家,他演繹了怎樣的産品故事?跟随小編的腳步,一起來瞧瞧吧~

以下為本文大綱:

一、五年之前,他隻是産品經理

1、入行初衷:找工作應該找有助于自己的成長

2、轉折點:轉崗成為微信支付的第一批産品經理

3、大爆發:作為 2015 春晚微信搖一搖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和執行負責人

二、五年之後,他成了産品專家

1、面對職業選擇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

2、對于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産品經理,他的一些看法

3、對于現在的産品經理從業者,他的一些建議

三、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你會重新調整目前職業生涯中的哪部分?

一、五年之前,他隻是産品經理

2012年,一畢業的孫博就去了騰訊當産品經理。當時并沒有那麼多的互聯網公司會到大連招人,而騰訊那年在大連就隻招了一個産品經理。對此,他總是感歎道:“是我的運氣很好,才遇上了騰訊。” 他的運氣确實不錯,畢竟後來的兩三年,騰訊在大連都沒招過産品經理,招的都是技術。但我們都知道,人之所以有運氣,是因為他足夠努力;人之所以有機會,是因為他有準備。

1、入行初衷:找工作應該找有助于自己的成長

一般來說,在正式進入社會之前,大學生的表現都是較為迷茫。但孫博并沒有,他似乎早已有了很清晰的職業方向。

在大學裡,孫博主修的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按理來說,畢業之後他應該去汽車行業,不過那時的他對機械并不是特别地感興趣。所以在開始找工作的時候,盡管他已經拿了一些offer,比如一汽大衆、上海通用等,但他還是選擇了騰訊。為此,他曾在人人網上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選擇騰訊,而不選擇其他那些看起來比較好的公司》,核心點就三個:

  1. 選擇一個好的行業,這個行業能夠蒸蒸日上,或者說發展速度很快;
  2. 選擇一個好的公司,這個公司能夠給你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成長培訓,或是比較自由的環境;
  3. 選擇一個好的崗位,能夠鍛煉到你以後需要的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在橫向對比了之後,孫博發現汽車行業的發展速度并沒有互聯網那麼快,職業成長環境也不如互聯網的好等等,所以他最終選擇了互聯網行業的騰訊。

2、轉折點:轉崗成為微信支付的第一批産品經理

一開始進入騰訊當産品經理,他扮演的是小兵角色:

“領導要怎麼用,我就怎麼把事幹好就可以了。”

直到2013年的12月份,孫博從北京騰訊分公司轉崗到廣州去做微信支付,此時正是他産品職業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

在他剛到微信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内,他參與完成了一個自認為是不小的項目,即全流程對外開放的一個自助服務系統(當時微信支付還在種子用戶階段)。但後來回過頭來一想,他就覺得:“其實那個并不算是特别NB的一個事兒,就是你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幹那樣的事兒。”

在微信支付前期 ,他們團隊共有十個人要負責像大衆點評、滴滴打車等前1000 個商家的對接。由于當時微信支付的接口還沒有完善,所以他們不得不對接所有外部商家的那些支付問題,比如他們的開發會抛過來各種各樣的接口bug等。

其實,這就像在做客服的工作,卻讓他更好地了解到開發者是如何使用一個平台的能力的,開發者是什麼樣的這個使用習慣,然後這些也能夠讓他從最細的東西了解到這個平台到底有什麼。對此,他認為在開始接觸工作的時候,應摒棄“覺得某些事情很low或者是很細節,就不願意做”的心态。所以在他看來,這些類似客服的工作還是很有收獲的,因為一直到現在那個階段的工作對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雖然在做這個産品期間也承擔了一部分客服的工作,然後又加上其他的一些工作,但他仍然能夠很規律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因此,他把自己的工作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支持外面解答問題,另外一部分是他本身要做産品策劃,如做一些長期的思考、體驗思考等等。

因為那時微信上班時間比較晚,比如十點、十一點上班,而他上班是在十點左右,他基本上把白天到晚上七八點之前的時間都交給了這種客服答疑等對接的事情上,所以晚上8點之後才是自己獨立思考工作的時間,而他一般會從八點工作到淩晨的一點、兩點。他說在北京的時候,一般的北京同事早上9點多上班,晚上八點就下班。他則是八點多上班,晚上十二點、一點下班。而那個時候基本上兩點一線,住的地方跟公司就是走路3~5分鐘的時間,可以說他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工作上。

光陰似箭,他也在快速地成長。兩年半後,他成為了微信高級産品經理,也是騰訊産品職級晉升最快的員工之一。對此,他再次談道:

“也是運氣好。在北京和在廣州遇到的的老大對我的評價都很高,所以這個産品職級的晉升就順利一些。”

3、大爆發:作為2015 春晚微信搖一搖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和執行負責人

2014年的4月份,他已經不負責微信支付的事情了,開始去做微信搖電視。那是微信搖一搖入口裡面的一個功能,這個功能到現在每周兩百個電視台都在做電視互動。

如何從産品經理進化到ceo(産品人孫博五年)2

(2014年,孫博在Discovery對微信專訪的出境)

當時在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他們就衍生出了一種想法——能不能讓春晚這個節目也用電視進行互動?結果後來就演變成了2015年初的這個微信搖紅包。在這場微信與央視春晚合作的搖一搖活動中,共 1.5 億人直接參與,當晚共 155 億次互動。為了保證有效的互動,其實他們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從公司那邊挑了好多個很專業的産品經理過來負責各自的模塊,然後大家每天都在思考細節,去摳文案,不同部門的人湊到一起,而且就隻為了這個東西的體驗好;其次是我們的開發也是彙集了權威性,且最牛的開發過來。那個服務器、後台運維、客戶端邏輯真的都是特别棒。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的測試和實驗,我們每一次去測開發完的産品是不是OK時,都會把這個測試時間定在晚上的8點鐘,就是跟春晚的時間一樣,然後時長定為四個小時。這樣的話,能看出用戶會不會疲勞,願不願意玩兒?搖的次數多了以後會不會出現問題?也确實是通過這一系列行為,在實際完整的測試中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點是我們在春晚的現場也安排了同學值班,我們提前将近一個月的時間去到北京,然後跟彩排、提前準備素材。在春晚就當天除夕的晚上,我們在現場有14個同學在值班,然後當天在這個廣州和深圳也有一百多個小夥伴在值班。”

作為活動發起人之一,他在後面落地的時候,一邊向張小龍去彙報導演組這邊的情況,然後再協調微信内部産品開發的進度,一邊又向當時的導演哈文去彙報他們的方案。在與張小龍接觸的過程中,他說:

“我覺得龍哥就很純粹,怎麼說呢?他對于一個産品的追求,完完全全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他會為了用戶的體驗而砍掉一般産品經理産生的這種KPI,所謂的政績、業績等這樣的想法。比如,我們在做春晚那麼大一個投入的項目的時候,他問過我們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覺得用戶會嗨嗎?會好玩嗎?會爽嗎?’(原話我記不清了,但是他問的最多的就是這個,他最關注的也就是這個。)”

雖說微信内部當時是沒有KPI之類的,但這個标準卻是很難達到的。因為微信所有人都得站在用戶角度去想問題。

“就是在做這個事的時候,真的就是我們直奔着說讓用戶開心。那個時候的方案,能進入開發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方案用戶願意玩,隻要他願意玩,我們就已經成功了,就不去看什麼數據之類的。後來我們反而還有點擔心,因為整個互聯網可能并沒有承載過這樣的一場活動,我們還擔心數據量過大。但最後還好我們的服務器基本扛住了。”

微信搖一搖這個項目從開始到結束,整整四個月的時間,孫博說自己的收獲甚大。

“幾乎每天平均都是5到6個小時睡眠,基本上所有的心思都在這個項目上,然後往返北京。在參加這個項目期間飛了十幾個往返。在這個過程中,産品的工作量很大,因為在整個生産過程中,大家能聊到九個互動模塊,然後在這些互動模塊裡面,有跟錢有關的,有跟内容有關的。比如跟錢有關的,紅包;然後跟這個内容有關的就是搖出每一個節目,明星的拜年。那個時候,所有明星的照片和語音都是我們産品經理、商務還有我們的設計師(在前線的六個人)在春晚現場去抓的。當明星從彩排的那個演播廳裡出來時,我們都在門口,說:‘哎,段奕宏你好,我們是做今年互動的,你能不能配合我們給所有的用戶做一個拜年的東西?’然後就把他帶到我們的拍攝區,讓他拍照片、念一段話,最終做成了每一個節目都有的明星的語音拜年。所以,我們當時都變成狗仔隊了。”

如何從産品經理進化到ceo(産品人孫博五年)3

(團隊在奮戰中)

在項目管理上,他體會到最深的一點就是大家彼此的信任。

“當時大後方對我和商務同學(前線以我們倆為主,後來有十幾個同學在做現場運維等等這樣的工作,且當時提供技術的總人數有一百多)在前線得到的信息是充分信任的,而且也相信我們在一線的判斷,我們也相信他們承諾我們一定會做完的東西是也是一定會做完的,所以我們轉頭就會對外面去進行這樣的成功。這樣的彼此信任,尤其是大家也确實實現了對彼此的承諾,确實讓這個項目進行的順利的多。”

小結

在做一個創新的時候,要奔着這個最終的效果,中間不要害怕那些中間産生了困難,隻要去克服它,隻要是圍繞效果來的,那效果就會好。而且,一個人是完不成一件事情的,越大的事情也需要更多的人一塊合力去完成。所以,在職場裡面應該放棄那些個人英雄主義,也放棄掉所謂的這些利益的想法,隻要大家合在一起,把事幹成了,然後再說各部門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有什麼好處等等這些。

二、五年之後,他成了産品專家

2016年,孫博離開了騰訊,加入了融雲科技任産品副總裁。如今,為了更好地發展,他再次選擇了一個大平台,而此時的他也成了産品專家。

1、面對職業選擇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

孫博說,離開一個地方去下一個地方,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裡邊不好;一個是外邊挺好。

“離開騰訊不是說它不好,隻是微信的發展到了平台期,這個時候能學到的東西已不太多。而且,在微信個人能力或者職場發展空間也沒那麼大了,所以我還不如出來。同時,在我的職業規劃中,我是希望未來能夠去創業,但創業所需要的能力在非常成體系化的大公司是無法鍛煉到的。所以,我希望能夠去一個創業公司得到更多的鍛煉,那而個公司讓我能了解清楚從最上面的投資關系到一線的情況。”

當回憶創業公司的日子,他曾用“體驗刀尖舔血”來描述:看你有肉的時候,我能拿起一塊肉就拿起一塊肉;在被欺負的不行的時候,那我這個必須割肉,我也就隻能忍痛地割下了。當然,這是相對于大公司裡面的這種溫室來說的。在大公司,你不用擔心你的産品它火不火,因為大公司會給你流量、支持,還有一堆更有能力的人在那裡。可是在創業公司,你的一個産品很有可能就做不下去,一方面你公司太小,未必能成,另外一方面執行起來整個團隊的能力、磨合等等都不如大公司那麼好;其次在創業公司,你對外時都是乙方,也都是被欺負的那一方,你都是沒有話語權的那一方,所以這個時候你多說一句話,少說一句話,很多時候會影響你真正賺的錢的多少,那你說話的方式也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生存的狀況。

所以,他在創業公司的體會是——

在中國,經營一家公司就像是在大海上行船。剛開始的時候,你這艘船隻能坐兩個人,任何一個浪都可能把你打翻;而當你這艘船被打翻的時候,這個海可能在十秒鐘之内就歸于平靜,沒有任何人會發現有一艘船曾經來過這裡。就算是一艘大船,最多沉沒的時間會慢一些,掀起的浪會大一點,但這個浪對于整個大海來說依然是個小浪,非常非常小,尤其是:當你的船沉到海底,你占的空間也就占非常小的一塊。所以,你出去創業還是有非常大的風險。市場很殘酷,他說不給機會就不給你機會。

而後,他之所以選擇回到一個大平台當産品專家,是因為他還想繼續去學習,去鍛煉。雖然在創業公司帶了一年後,他見識了很多事情,也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 但對于馬上出來創業來說,一方面是時機還沒找到,另一方面是自己确實有很多能力是不具備的,包括對很多行業還是不太了解。

2、對于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産品經理,他的一些看法

創業公司的産品經理跟大公司的産品經理在專業能力和職業發展上,其實差别非常大。

在大公司的産品經理,學習氛圍好,思路靈活,産品體系化的成長會比創業公司要好很多。而創業公司的産品經理優勢是:身兼多職,要談商務,要知道産品的運營、推廣等,需要做的事情更繁雜,更接地氣,需要扛的壓力也會更大一些。

說到缺點,他認為大公司的産品經理,在商業手段或者是接地氣上會差很多(直白說也不食人間煙火)。而創業公司的産品經理在基礎的學習能力和成體系化的産品思考會偏弱一些(創業公司其實能夠找到的人,給的薪水不高,所以能力也就會偏弱一些。)。

“如果我今天創業的話,我可能不會願意把所有産品經理的崗位都從大公司挖人,我反而會說可能有一兩個占少數的從大公司來,而多數的還是從創業公司或者從社會進行招聘。一方面考慮到成本,另外一方面創業的時候真正要做接地氣的事情,不能好高骛遠,不能心裡面裝的全是天下,所以還是得接地氣,我覺得說接地氣更重要。

但如果你是剛畢業,想找産品經理的工作,我還是建議大家努力地進大公司。因為它的學習習慣,它的體系化、思考方式,還有未來跳槽的一個高度。”

3、對于現在的産品經理從業者,他的一些建議

(1)好的産品經理:應對這個世界的各種現象各種規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對于當今的産品經理,他現在整體的感覺:

  1. 專注做用戶體驗的産品經理會很快地到了三年多,四年的時候會很快遇到一個職業發展的瓶頸,因為你的用戶體驗能力已經不能快速提高了。反之,對于行業的了解,對于長久的了解,對于人性的一些總結才是你最核心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是能夠跨界的,這些東西是随着你年齡和經濟的增長而增長的;
  2. 現在的産品經理不要去太關注一些八卦、戰略等這些東西,他們反而應該把心放在理解和看待這個世界的規律上。比方說經常有PM在一塊聊,說,哎,哪個公司的高管又說了什麼,哪個公司的老總跟老二之間又幹嘛,然後哪個公司又跟投資人之間……這些東西其實沒有任何的意義。

一個好的産品經理是一個對這個世界的各種現象各種規律理解很深刻的一個人。就是他對各種各樣的人,在各種各樣的場景中的心态是有所了解和掌握的,那這些人的同理心會非常強,那他在做任何一塊産品的時候,就可以快速帶入角色。因為現在有很多的互聯網産品越來越多地離開這個或者說不側重于人性,而更側重于商業邏輯或者是社會規律。

比如滴滴打車、摩拜單車這樣的産品,它跟現實的生活是有緊密的結合,那這個時候你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律就變得很重要。

比如,你不能把專車和快車司機當成一個把車租給你或者把時間租給你的人,而是把他當成一個自然人,有自己的訴求,有自己的家庭煩惱,還有自己要在快車這些兼職或者全職崗位上要得到的東西。

(2)年輕的産品經理要有一顆鈍感之心

在孫博看來,現在這個時代的新人和上一個時代的新人不一樣了。比如像他是80後,亦或是85後的,在他們成長的時候,不管是課本還是家庭教育,核心詞是不逆反、精通等等,然後他們想的是集體利益……那到了現在的90後或是95後,他認為在這方面教育已經淡化了,更多的是張揚個性、想我要做什麼。

這個時候帶來的好處是:創新會更好,它對于新事物的接受會更快;但是不好的點在于他們對于閑人給予的指點或者批評,他們的接受能力不強,更多的時候會出現叛逆、否定、過于自信這樣的情況。(當然并不是所有人,但是在我接觸的這些年輕人裡邊是一個相對來說普遍的情況。)

三、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你會重新調整目前職業生涯中的哪部分?

對于這個問題,孫博的看法如下(以下文字為原話摘錄):

  • 首先,我覺得這個不管怎麼重新來,在每一刻你所做所選擇的,都是在那一刻你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了。
  • 然後,如果重新走一遍的話,我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生活。比如我可能會花更多時間去接觸更多的人,而不是花那麼多時間在辦公室裡面加班、想事情。
  • 最後,我是一個沒有人生理想的人,換句話說,我曾經有,但是現在沒有了,就沒有那種所謂的理想。我現在的理想就是實現财富自由就完事了。這也是在做完春晚這件事情之後發現的。

所以,我更希望的是在40歲之前,能夠把我40歲一直到死之前所需要向社會索取的價值全部在40歲之前貢獻出來。也就是說,我希望在40歲之前攢夠能活一輩子的錢,然後就什麼都不幹了;接下來,要幹什麼那就看心情,那可能會做的一類事情就是能夠讓更多的人在生活上過的更好,就可以了。

End.

嘉賓:孫博,前微信高級産品經理

采訪/編輯:Daisy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