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轼前後赤壁賦哪個更有影響

蘇轼前後赤壁賦哪個更有影響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5:15:31

蘇轼前後赤壁賦哪個更有影響?文|丁十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蘇轼前後赤壁賦哪個更有影響?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蘇轼前後赤壁賦哪個更有影響(赤壁三絕和永州八記表現了蘇轼和柳宗元怎樣不同的人生境界)1

蘇轼前後赤壁賦哪個更有影響

文|丁十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中國古代有很多人在仕途不暢的時候都喜歡在山水之中尋找一種慰藉和超脫。這點和今天其實沒有什麼區别,今天很多人心情煩悶的時候,總是說出去走走散散心。

古人也是這樣。

隻是他們中間有一部分人是真的能感受山水之樂,從而可以從現實的痛苦中超脫出來,像歐陽修、蘇東坡;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們雖然極力想要用遊山玩水來擺脫内心的痛苦,但是卻始終沒能得償所願,甚至更加痛苦。典型的代表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和蘇東坡兩個人其實有很多相似的遭遇和經曆,兩人都是二十多歲就考中了進士,都是因為變革被貶,不同的是蘇東坡反對變革,而柳宗元倡導支持變革失敗。兩人又都被貶谪到過蠻荒之地。所以兩個人的遭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不同的是,兩人面對打擊和苦難所表現出的人生境界完全不同。這一點從同為記遊類作品的“赤壁三絕”和《永州八記》就能看出。那麼赤壁三絕和永州八記分别表現了蘇轼和柳宗元怎樣不同的人生境界?

東坡五年黃州住。實際上隻有四年多,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蘇轼一生最黑暗最低谷的日子。

因為蘇轼剛剛經曆了“烏台詩案”(烏台,即禦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栖息烏鴉,故稱烏台),九死一生。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轼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想盡辦法羅織罪名要置蘇轼于死地,好在經過大家努力,入獄一百三十天的蘇轼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近似被當地政府看管的犯官。

雖然免遭殺身之禍,但是入獄期間,蘇轼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現在貶到黃州,又是閑散官員,沒有公務。所以蘇東坡有很多的時間出去遊玩,進而從痛苦和驚悸中超脫出來。蘇轼也确實能從痛苦中超脫出來,這不光是恩師歐陽修的影響,也有其自身性格和成長環境的原因,再就是老莊道家思想的影響。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首句蘇轼就以曠達灑脫的胸襟指出,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曾經的周瑜是何等意氣風發,何等英雄有為,但是現在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一點波濤,這些終将都會過去。既然這樣又何必沉浸在痛苦之中。現在望着的月亮也曾經照着周瑜,現在周瑜已經随着時間的流逝淹沒在曆史的波濤中,将來我蘇轼也是一樣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這天地之間唯一不變的就隻有江上的這一輪明月。

正如在《前赤壁賦》中,蘇轼說“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隻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看到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自然發展的規律蘇東坡已洞察于心,了然于胸。

所以蘇東坡能夠從痛苦之中超脫出來,是因為他真的有一種曠達超然的襟懷。這點在黃州時期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種詩詞隻有蘇東坡能寫出來,這種曠達的襟懷隻有蘇東坡有。

正如王鞏從海南回來到黃州看望蘇轼,蘇轼寫給柔奴的詞那樣:此心安處是吾鄉。

不管是在黃州,還是後來被貶谪到海南的蠻荒之地惠州、儋州,不管到什麼地方,遭遇再大的挫折和打擊,他依然能豪邁向前,永遠樂觀而曠達。

這是屬于蘇東坡的豪情!這是隻屬于蘇東坡的人生境界!

而相同的情況發生在柳宗元身上就完全不一樣了。同樣被貶谪到蠻荒之地——柳州,柳宗元就不能像蘇東坡那樣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柳宗元是深深陷在痛苦之中,最終死在了柳州,享年46歲。所以一個人的壽命真的和他的心态有很大關系。

但是柳宗元不想一直陷在痛苦中,他想辦法排遣了,可是他排遣不了。你看他到廣西柳州後,也去遊山玩水,但是他看到的是什麼?

在《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詩中,他看到海邊的高聳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劍鋒芒,到秋天了好像處處割斷人的愁腸。這是因為他内心真的就是這麼痛苦,所以他在詩中表現出的就是一種肝腸寸斷,一種痛徹心扉。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這不是在柳州才有的,在永州時期,在寫下著名的《永州八記》時,他其實就陷入痛苦之中,難以排遣了。

805年,順宗即位,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此時,在王叔文周圍有一群相同政見的人,包括柳宗元、韓泰、韓晔、劉禹錫等,他們積極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廢除宮市(白居易的《賣炭翁》寫的就是宮市對普通百姓帶來的剝削)、罷黜五坊小兒、抑制藩鎮、削減宦官等,史稱永貞革新。

中國曆史上的改革多以失敗告終,而且宦官在唐朝後期是可以左右皇帝的生殺大權的,哪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所以很顯然這次革新失敗了。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劉禹錫他們8個人就相繼被貶到偏遠的地州當司馬,故稱“八司馬”。

柳宗元就被貶到了永州。從805年到815年,柳宗元在永州共生活了10餘年時間,創作了大量詩文,約占全部作品的60%。

司馬是刺史下面的屬官,隻能聽刺史的,刺史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柳宗元在柳州的生活很不如意,再加上柳宗元的母親和妻子相繼去世,所以柳宗元孤零零一個人,無妻無子。相比之下蘇東坡至少是有妻子的陪伴的,而且蘇東坡周圍總是聚集着一群朋友,這也是蘇東坡比柳宗元幸運的一個地方吧。

這些打擊使得柳宗元很痛苦,很壓抑,所以他就想學古人用遊山玩水來排遣内心的痛苦和孤寂。便有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但是當我們細讀這些遊記的時候,可以看到其實他内心的痛苦并沒有得到排遣。他想要冷靜、想要超脫、想要擺脫,但是他并沒有做到。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柳宗元把小石潭描繪得十分美,可是“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個詞暴露了他内心真實的感受,人如果能真的靜下心來,是能享受獨處的樂趣的。可是這裡柳宗元隻覺得孤寂凄寒,這并不是環境,而是他的心境。他并沒有真的靜下心來感受這一份山水之樂,所以他并不能從痛苦之中超脫出來。

在永州期間,柳宗元還寫下了著名的《江雪》,塑造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者形象”。其實這正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這種痛苦他愈是想要掙脫出來,愈是陷得更深。因為他的内心沒有蘇東坡那樣曠達的襟懷,他始終不能超脫出來。

在造物者的觀點上,蘇東坡指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這是一種曠達超脫的看法。

而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記》說: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意思是說造物者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辏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

看似是在說小石城山,實則是在說詩人自己,自己空有才華和滿身理想,但是卻不被重用,被貶谪到這蠻夷之地,我的才能什麼時間才能被看到。所以這是一種悲觀失望的看法,是消極的、痛苦的。

古人說君子如蘭,為什麼?蘭生空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所以不管能不能得到朝廷重用,隻要能夠服務百姓,能夠為百姓盡一分力就要出一分力。這也是為什麼蘇東坡能享譽千古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他心裡始終裝着百姓,并且不管官大官小,不管被貶谪到什麼地方,他始終都為百姓做實事。

當然柳宗元也為柳州人民做了很多實事,尤其是對當地的教育和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也是一個心懷百姓,有政治理想的人。隻是他面對挫折和打擊,不能像蘇東坡和劉禹錫那樣有一個曠達、通透的看法,所以他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蘇東坡和柳宗元,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經曆了相似的遭遇和打擊。一個能從痛苦之中超脫出來,有一個曠達達觀的襟懷:此心安處是吾鄉。另一個卻深深陷在其中,無法擺脫内心的痛苦和壓抑: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最終,柳宗元46歲病死在柳州,蘇東坡66歲在常州病逝。足見好的心态是多麼重要。畢竟活得久才是王道。


(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圖片作者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