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館裡,一份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的配方在醇厚度、風味均衡度、穩定性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那麼,濃縮咖啡的配方究竟是怎麼制定的,為什麼要制定固定配方?在制定濃縮咖啡的配方時,應該考慮什麼因素?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挖掘意式濃縮咖啡的世界吧!
要調整或測量什麼參數?
制作濃縮咖啡時,我們至少要測量三個主要的參數:粉量,萃取量和萃取時間。作為一名咖啡師,你應該每天檢查這三個參數,有些咖啡師甚至可能會瘋狂地檢查每一杯咖啡的萃取參數。
值得提醒的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将隻讨論雙份意式濃縮咖啡(double espressos)。在小編看來,我們就應該盡可能隻使用雙份粉碗做濃縮咖啡,最好永遠不要碰單頭手柄。當然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次讓我們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配方上。
粉量:粉量是指你正在使用的咖啡粉重量。(單位:g)
咖啡粉量通常是以克為單位測量的。普遍認為,對于雙份濃縮咖啡而言,咖啡粉量在14-24克之間(視粉碗尺寸不同而定)。在那個所有咖啡豆都以烘得黑乎乎油亮亮為最佳表現的”黑暗年代“裡,14克曾經是黃金法則一般的粉量參數。好在過去的10年裡風向變了,現在制作濃縮咖啡的咖啡豆逐漸以中深烘焙為主流,并開始呈現逐漸變淺的趨勢,咖啡粉量也随之而增加了。
我們應該把粉量作為第一個調整的參數。那我們怎麼知道應該使用多少克呢?這是配方制作過程中最簡單的一個步驟——檢查一下你的雙份粉碗的容量。粉碗的容量大小,與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基本上決定了你應該用多少克咖啡粉。例如,小編常用的飛馬意式咖啡機,雙份粉碗的标準容量大概是20克。所以小編的意式濃縮咖啡配方通常以20克粉量作為初始參數。
當然,即使你的粉碗也是20克的容量,你也可以根據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調整粉量多一點或少一點。簡單來說,烘焙程度深的咖啡粉,粉量可以偏少一點(18-20克);烘焙程度較淺的咖啡粉,粉量就稍多一點(20-21克)。
如果你處于某種原因需要萃取較小粉量的espresso,需要使用14克的粉量,那麼最好就是更換一個淺一點、容量少一點的平底粉碗。使用大容量的粉碗裝小份量的咖啡粉,将會增加穿孔的風險。因為壓粉之前難以均勻布粉、壓完粉之後粉餅與分水網之間的空隙過大,容易産生亂流。一旦發生穿孔的情況,熱水将無法均勻地穿過咖啡粉餅,整體的萃取将變得不均勻,沖煮參數與風味都無法參考使用。
萃取量:萃取量是指杯中萃取液的量(咖啡液 Crema)。(單位:ml、g)
傳統的萃取量是是以毫升(ml)為單位來衡量的,但在過去10年中,越來越多的咖啡師開始使用電子秤并以克(g)為單位測量萃取量。以克為單位測量的優點是準确,因為無需考慮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新鮮度對油脂Crema體積的影響,而以毫升(ml)為單位則需要考慮這些條件偏差。
萃取量通常與粉量有關,例如粉液比1:2,就意味着在20g粉量時,萃取量将是40g。更多例子:
15g粉量:37g萃取量=1:2.5
17.5g粉量:47.5g萃取量=1:2.7
22g粉量:44g萃取量=1:2
固定粉量的情況下,萃取量越多則代表濃縮咖啡會稀釋得越厲害(風味變弱變淡);反之亦然,萃取量越少則使得濃縮咖啡濃度越高,風味越更強烈濃郁。
建議從1:2的比例開始制作配方。因為在1:2的比例下,大多數濃縮咖啡仍然可以保持令人愉快的、強烈但不太刺激的口感,還能品嘗出所有的細微差别。1:1.5的比例可能使濃縮咖啡過于濃烈,掩蓋了咖啡的部分好味道。對于部分咖啡豆而言,去到1:2.5也未嘗不可,這樣強度會降低一點,使咖啡風味更清晰而完整。
小編建議在制作濃縮咖啡配方時,至少在測試過幾個不同的萃取時間之前,先不要輕易改變1:2的比例。如果你覺得在試過不同的萃取時間後,1:2的比例依然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那麼就可以嘗試改變比例了。
萃取時間:萃取時間是指萃取濃縮咖啡所需的時間。從按下開關按鈕開始計時,直到萃取量達标為止。(單位:s)
大多數機構和書籍都認為濃縮咖啡的萃取時間應在20-30秒之間。烘焙程度越深,萃取時間應該盡量短;烘焙程度越淺,萃取時間應該盡量長。這是因為越深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密度越低(越淺則越高密度),因此越容易從咖啡粉中萃取出味道。建議對于較深烘焙的咖啡豆,萃取時間最好控制在20-25秒之間,較淺烘焙的咖啡豆,則控制在25-30秒之間。每支咖啡豆在萃取時間方面都有一個“甜蜜點”,咖啡師的工作則是通過改變研磨刻度來找到這個點。
較暗的烤肉具有較短的萃取時間和較輕的烤肉,萃取時間較長。這是因為較深的烤肉密度較低(較淺),因此更容易從中提取味道。另一方面,較輕的烤肉是“更緊密的包裝”(更密集),你将有更多的時間從它們中提取相同數量的味道。我建議,對于較深的烤肉,最好在20-25秒之間開始萃取時間,在25-30秒之間進行較輕的烤制。每個咖啡在萃取時間方面都有一個“甜蜜點”,咖啡師的工作是通過改變研磨尺寸找到那個位置。
最簡單的方法是,先試着找到那個咖啡開始變苦的萃取時間點,然後退回最後一次不苦的萃取時間。例如:
25秒=太酸,味道空洞,餘味短;
27秒=酸度明亮,更多味道,相當好;
29秒=酸度宜人,更多的甜味,均衡的味道和悠長的餘味;
31秒=甜而苦的香調。
在上面的情況裡,我們可以選擇27秒或29秒萃取時間并停止實驗,但如果你想知道能否萃取出更多的甜味,那就要繼續。31秒開始變得很苦,我們知道此時開始出現過萃了,所以退回29秒的萃取時間,這就是這支咖啡豆的最佳萃取時間。
想進一步開發你的配方?還有幹貨!
溫度:溫度是指萃取用水的溫度。(單位:℃)
溫度不應該排在參數調整名單的前列,但如果你的espressos難以達到最佳狀态,那就絕對是需要考慮的。更高的水溫會使萃取變得更容易,因此萃取速率也更快。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在30秒内萃取出足夠的咖啡風味(尤其是淺烘焙咖啡豆),那麼提高水溫可能是明智選擇。因為濃縮咖啡的沖煮幾乎都會在萃取快要結束時開始産生通道效應(風味物質被萃取出來之後粉餅會變得疏松),如果在通道效應出現流速增大之前無法萃取足夠的風味物質,這杯espresso将出現萃取不足。在萃取開始之前,想辦法提高水溫,就能提升萃取速率,從而提高整體的萃取率。
壓力分布:萃取濃縮咖啡需要壓力。壓力分布的意思是,用于萃取濃縮咖啡的壓力,在萃取的不同階段期間是不同的。(單位:bar)
想設置壓力曲線,隻有一些特定的咖啡機型号有這個功能,如Synesso,Modbar或Slayer。壓力會增加萃取率,因此對于較淺烘焙的咖啡豆,在萃取的段可以使用較低的壓力(中段增壓尾段再降壓),這樣就能萃取出較少的酸度。在萃取的前段使用較低的萃取壓力還能減少通道效應,從而得到更高的萃取率。
均勻萃取:避免穿孔
均勻萃取的意思是使萃取的熱水均勻地通過咖啡粉餅,并沒有出現某個部位的粉餅萃取得比其他部分更多或更少的情況。均勻萃取應該是咖啡師的終極目标。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内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别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議均可與網站聯系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将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