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戲曲的服飾分類

戲曲的服飾分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19:49:36


戲曲的服飾分類(戲曲知識服裝)1

戲劇服飾,在戲劇這門綜合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輝煌燦爛、絢麗多采,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人們在欣賞戲劇優美的唱腔、富于音樂性的念白和精彩的舞蹈藝術時,無不為珠光閃閃、絲帛紛呈,令滿堂生輝的戲劇服飾所吸引,沉醉在它給人的審美愉悅之中。

  戲劇服飾以明代服裝為基礎,有漢、唐、宋代服裝的痕迹,吸收清代服裝造型和圖案。戲劇服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受時間、朝代、季節的限制,在展示中國數千年曆史故事的數以千計的劇目中遊刃有餘。戲劇服裝還特别服務于戲劇的舞蹈性。戲劇表演是唱、念、做、打、舞、翻綜合在一起在表演藝術,其中除去唱、念外,做、打、舞、翻無一不與舞蹈密切相關。舞蹈在戲劇結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戲劇服裝也成為演員運用舞蹈塑造人物形象的輔助工具。由此,戲劇服裝還有許多獨特的創造,比如水袖、靠旗、飄帶等,讓人們欣賞到“長袖善舞”的意境。一個優秀的戲劇演員,還必須掌握控制、運用服裝的技巧,這也具有很高的難度。

  毫無誇張,每件戲劇服飾都是一件奪目的藝術品,它絢麗的色彩,誇張輝煌的圖案,常常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讓我們感歎我們的先人對于色彩與繪畫美學原理的理解。比如,黑色在中國古代稱“玄色”,象征對天的尊敬,在中華民族審美意識中代表莊重氣派,多用在剛直豪放性格的人物身上;白色具有聖潔俊秀、潇灑儒雅的感覺,所以用于俊逸倜傥的角色。而使用紅和綠的強烈對比,把臉譜和服飾用于一身,表現忠正、剛義之氣,把剛柔相濟的人物刻劃得更為鮮明。

  服裝的圖案更為講究。尤其是龍鳳圖案,寄托着中華民族的信仰,蘊含着人民的智慧,那眩目的紅、黃團龍,戲珠行龍,吐水大龍的巧妙運用,襯托出人物的力量與威儀,使人物形象生色增輝。

  戲劇服裝還顯示了中國刺繡的魅力,它以光彩奪目的平金繡、平銀繡,富麗堂皇的金絨繡和清雅秀麗的絨繡,構成了高工藝的美感。每一件戲劇服裝都是精工細做,真才實料的藝術品,需要技術工人手工制作,完成一件複雜的蟒袍常常曆月經年,一套完美的劇裝可以價值連城。

  戲劇服飾,又名戲衣,俗稱行頭。是指戲劇舞台上演員所穿戴的服裝、鞋帽的統稱。如蟒、靠、官衣、褶子、裙、盔帽、鞋靴等,分類放置管理。大衣箱置放文職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裝,如蟒、官衣、帔、褶子等,設專職管理人員,負責為演員穿着各種服裝;二衣箱置放武職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裝,如靠、箭衣、抱衣、誇衣等,設專職管理人員,負責為演員穿紮各種服裝;三衣箱置放水衣、胖襖、彩褲等,鞋靴一般放在三衣箱,也有另設一
箱。盔帽箱專置盔、冠、巾、帽。均設專人管理。演員化妝後,服裝穿着有規定順序,首先到三衣箱穿内衣,戴護領,穿鞋靴,随後按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衣,最後到盔帽箱戴盔頭。

  以後的文章裡,将選取戲劇服飾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簡要介紹戲劇服飾的種類、用途和主要藝術特色。

(一)蟒

  蟒,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即蟒袍。

  程式性:是帝王将相等高貴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禮服。

  款式:齊肩圓領,大襟(右衽),闊袖(帶水袖),抱長及足,袖裉下有“擺衩子”周身以金或銀線及彩色絨線刺繡藝術紋樣。女式蟒與男式蟒大緻相同(另述)。

  溯源:蟒,源于明、清時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隻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日“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在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特點:蟒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它繼承了中國曆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精神意蘊美的傳統,即以服裝來裝飾人體。其長袍闊袖的服裝造型,具有莊重感;華美的裝飾圖案,賦于象征意義。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玉帶挂在衣上,僅起裝飾作用);它借用誇張後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

  質料:大緞。

  紋樣:主要是龍及“蟒水”(海水江牙),陪襯紋樣為日、山、流雲、“八寶”、“八吉祥”等。在封建社會中,龍是尊貴的象征,它符合帝王将相的高貴身份。龍的具體形狀,有團龍、行龍、大龍等三種,有的端莊嚴謹,有的昂揚矯健,有的氣勢宏大。不同的龍形,在服裝上各具特定的象征意義,分别适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蟒水”的具體形狀,有彎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種。蟒水的規範性也很強,使用何種蟒水,根據人物的類型而定。

  色彩:主要使用十種純色,分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紅)、藍、湖、香。戲劇服裝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裝飾色彩傳統,大膽用色,SE彩傾向鮮明,注重強烈對比。又因為它是一種“刺繡之服”,金銀線(複合色)具有調和作用,所以,服裝色彩既有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并且光彩燦爛,極為富麗。對于具體人物,力求擴展服裝基色(主色)的面積,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隻有特定的寓意,根據人物的類型而定。

  刺繡:主要有三種。分為彩色絨線繡、平金平銀繡、圈金絨繡。絨繡俊雅清麗,圈金絨繡富麗輝煌,平金平銀繡光澤奪目大方而有氣派。對繡法的使用,也根據人物的類型而定。

  概括起來說,蟒的(類型化的)程式性、裝飾性和可舞性,表現得很集中,很鮮明,可以說是典型地體現了戲劇服裝的藝術特點。各種類型的穿蟒人物,在服裝上使用特定的色彩、紋樣,并且在級法上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為觀衆所熟悉的藝術語彙,以表示其身份、品質、性格的綜合特征。
紅團龍蟒
  
  團龍蟒應用的範圍很廣。團龍紋樣嚴謹規整,裝飾性強,顯得文靜、沉穩。在布局上呈對稱形式,全身計十個龍團,以流雲、八吉祥插底作陪襯。紅色團龍蟒為身份高、性格文靜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劉備、驸馬陳世美、巡按王金龍等。繡活多采用絨繡或圈金絨繡,蟒水為彎立水。
綠團龍蟒

  綠團龍蟒一般為紅臉的忠義之士所用,如關羽、關勝、趙匡胤等。以服色之綠,與臉譜之紅所形成的“補色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用在這裡,既使服色更鮮明,又令臉色更為奪目。因為此類人物大多智勇雙全,文武全材,所以在繡活上采用大方而有氣派的平金繡。蟒水一般為直立水,獨關羽特定用光澤度極高的全卧水套江牙,更增強人物的雄奇偉岸之感。

  黃團龍蟒

  黃色在中國封建社會裡為帝王所專用,是至尊至貴的象征、皇權的象征。所以,黃(明黃)色團龍蟒專為帝王使用。繡活多采用俊雅清麗的絨繡,彎立蟒水。其紋樣,除龍紋以外,特在前後心顯著位置環擺“八寶”(寶珠、方勝、玉磬、犀角、古錢、珊瑚,銀錠、如意等)此外,還在全身插底散擺“八吉祥”(指花、罐、魚、腸,輪、螺、傘、蓋八種飾有風帶的吉祥物,又叫佛家“八寶”)。使用上述衆多象征尊貴的裝飾紋樣,無非是為了襯托帝王之威嚴儀态,但在這裡,恰恰也留下了清代蟒衣紋樣繁瑣的痕迹。

白色團龍蟒

  白色是具有素雅、聖潔美感的中性色。白色團龍蟒一般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如武小生行當的周瑜)或正直英武的中年武生(如須生行當的楊延昭),給人以潇灑清秀之感。多采用俊稚清麗的絨繡,彎立蟒水。凡穿蟒的人物,加用靠領(三尖領),即表示此人是武将,這就是戲劇服裝特有的一種藝術語彙。
福字行龍蟒

  黑色是具有莊重感的中性色。遠在中國曆史上的周及秦、漢時代,因崇拜天而崇尚象征天的黑色(即所謂“玄色”)。天子冕服用的就是表示莊重尊貴的黑衣(玄衣)。戲劇人物服裝吸取了這一用色傳統。對具有莊重氣派、剛直性格的人物規定服色為黑色。此外,又特定:凡勾黑色臉譜,性格粗犷豪放的人物,也以黑作為服色,這同樣對刻畫人物具有象征意義。前一類人物如文臣包拯,後一類人物如猛将張飛、項羽.焦贊、尉遲恭等,這兩類人都用黑,形成固定程式。黑色蟒,一般采用大方而有氣派的平金繡、直立蟒水。
行龍在前胸位置,易被髯口遮掩,為了突出龍紋,将它橫擺到腹下不失為一個布局方法。這種行龍又可依其姿勢稱為“橫龍”。蟒水為直立水。全身平金繡。蟒水留出水道(即露出底色),繡對稱式雙龍戲珠于蟒水上,是為了使蟒水紋樣生動活潑,既整齊而又美觀。至于蟒身的福、壽字,僅是一種裝飾,無特殊象征性,不過是表示這類人物“多福多壽”而已。黑服色為包拯專用。

吐水大龍蟒

  蟒上龍紋最生動、最有氣勢的當屬“大龍”。其姿态,一般為龍頭朝下,龍尾向上(甩到左肩部位),氣勢磅礴。依其姿态可稱為“降龍”。龍口噴吐海水,更增生動之感。蟒水中又繡一條小龍。與之上下呼應,别有情趣。這種大、小龍相呼應的圖案紋樣,名曰“教子升天”。全身平金繡。服色為紅,象征人物位高權重。

  戲珠大龍蟒

  此種蟒前身僅繡大龍一條,所以又稱“獨龍蟒”。龍口朝向火珠,龍尾也是甩到肩部。全身平金繡,蟒水為直立水。服色為黑,象征人物的粗犷豪放性格。平金繡的蟒水一般都留出“水道”,一則能使水紋清晰,再則可使服色沿“水道”向下延伸,一直擴展到下擺底部,從而加強了服裝造型的整體感。

  戲珠行龍蟒

  行龍身軀舒展,昂揚矯健,具有動感,适用于性格粗犷的人物。其布局,有左右對稱式和上下均衡式兩種。上下均衡式的氣勢更人一些:一龍騰空俯首向下,一龍翻身回頭向上,呈戲珠之狀,并相應地陪襯以大雲朵。蟒水采用立卧五江水,即以五個立水表示五條江,卧水環繞其間,奔騰瀉流,具有倒海翻江之勢,象征人物獨霸一方的非凡氣概。平金繡法。

  箭蟒

  箭蟒是在蟒的基礎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點後而新創的服式。保留的是齊肩圓領、大襟、兩旁開衩等蟒袍造型;變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馬蹄袖口,取代了闊袖及水袖。

  團鳳女蟒

  女蟒的款式與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獨特之處。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約三尺二寸左右),長僅至膝部,身後無擺,其次,所繡紋樣主要是鳳凰、牡丹,以鳥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貴的女性。穿用時上身配以雲肩,挂玉帶,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隻用黃、紅。黃色是供皇後、貴妃專用,紅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時也用于公主)。此種女蟒,絨繡團風,周身單鑲黑寬邊(波線式)。以平金繡雲,絨繡仙鶴。

老旦蟒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婦女(老旦行當)專用老旦蟒。紋樣一般用團龍或團龍鳳,而不單用鳳。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與女蟒有很大區别:不配雲肩、玉帶,而是腰系絲縧,挂朝珠,下身系墨綠人折裙。這種人物造型比較莊重、沉穩。老旦蟒的色彩一般隻用黃和秋香色,黃色用于太後,秋香色用于老郡主、老诰命夫人。

  旗蟒

  滿族人因隸旗籍,所以稱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後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成為戲曲服裝後,它已失去了曆史朝代的規定性,而被納入了程式的軌道—通用于中國古代各少數民族(即所謂“番邦”)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使用時,内襯“領衣兒”,外挂朝珠。

  頭飾為“大拉翅”(頭發梳成燕尾式,裹以青緞,垂于腦後。頭頂豎高大的橫架,也裹以青緞,綴花朵,鳳钗等飾物。兩側垂流蘇。“大拉翅”是在“兩把頭”基礎上衍變來的,流行于清末光緒年間)足穿高底鞋(鞋底狀如倒置的花盆,高二、三寸,俗稱“花盆底“鞋)。

二)帔

  帔,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即對襟長袍。

  程式性:是帝王、中級官吏、豪宦鄉紳及其眷屬在家居場合所通用的常服。

  款式:對襟,半長大領,闊袖(帶水袖),左右胯下開衩,男帔長及足,女帔稍短(僅過膝),周身以平金或絨線刺繡圖案紋樣。

  溯源:帔,源于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大袖褙子。褙子原是窄袖,對襟大領很長,直貫底擺。至明末,其袖式逐漸演變為大袖,領式也由長大領縮為半長大領。戲曲服裝“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特點:帔的服裝造型,雖然仍屬于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主流(寬袍大袖式),但它顯然有别于“不壯不麗無以重威”的禮服——蟒袍。比起蟒來,它突破了“全封閉式”的服裝造型,以“對襟”造成自由開合的寬松感,以向下的兩條垂直線給人以流暢修長的美感(由绾結演變成的兩根飄帶,也飄垂于胸前,成為了裝飾)。它算得上是一種“寬松式”的服裝,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閑居場合需要,又不失其華貴,更有助于表演。帔的另一個特點是:男團花帔和女團花帔一般用于成對夫婦,色彩、紋樣上完全一緻,所以稱作“對兒帔”,具有舞台畫面的“整齊美”。男、女團花帔的這種規範性,鮮明地顯示出了戲劇服裝所特有的藝術語彙。

  質料:有大緞和绉緞兩種(绉緞較輕柔)。

  紋樣:皇帝用團龍,皇後、貴妃用團風。太後用團龍鳳。除此之外,視人物年齡身份,或用團花。團壽字,或用枝子花。

  色彩:皇室成員用黃色,狀元登科、新婚典禮和喜慶團圓場合的夫婦用紅色,老年人用秋香色,其餘人物的用色沒有嚴格界定。

  刺繡:黃色帔用絨繡,其它色的帔或絨繡圈金,或平金繡。

皇帔

  帝王專用。明黃色。絨繡團龍。對襟的開合部實際上是使用暗紐絆(寶劍頭式飄帶一般不打結)。男用帔需内襯褶子
團花帔

  中級官吏、豪宦鄉紳使用。一般用較沉着的色彩(紫紅、古銅、深藍、秋香等色)。多繡團壽字、團鶴等象征福壽延年的吉祥圖案。
  
  紅帔

  狀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慶團圓場合時使用。大紅色團花紋樣,絨繡圈金。
  
  女紅帔

  與男紅帔配對使用,—二者色彩、紋樣完全一緻。女紅帔下身系繡花大折裙。也用紅8238b<。色8236r>  
  女皇帔

  皇後,貴妃專用。明黃色。絨繡團鳳。下身内系百折裙。
女團花帔

  已婚之青年婦女用。圖案取布局平穩,紋樣嚴謹的團花,以襯托人物端莊的儀态。
均衡紋樣女花帔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鄉紳豪門的未婚女子(所謂“大家閨秀”)。繡以單獨紋樣—“枝子花”,構成骨法分均衡式、對稱式兩種,不受外輪廊限制,造型豐滿,外形完美。均衡式紋樣的花帔,是一種不對稱的自由布局:蘭草蝴蝶呈均衡形态,左右紋樣雖不對稱(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卻相等。以紋樣的疏密有緻、自由、靈活 襯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潑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優美形象。
  
  對稱紋樣女花帔

  使用範圍同前。此種花帔的紋樣布局呈左右對稱形态.具有莊重人方的特點。就其單獨紋樣來說,一般也采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動活潑,使圖案在整體對稱中又賦于變化。女花帔中,多采用此種對稱式紋樣,其人物造型适應性較強,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莊8238婦少8236。

 老旦皇帔

  用于皇太後,明黃色,絨繡龍風團。下身系大折裙(裙邊飾花紋,前後“馬面”繡花也可不繡。大折裙一般為墨綠色,以示素雅沉穩)。
  
  老旦團花帔

  用于有身份的老年婦女。在京劇服裝中,雖老婦或青年8238婦少8236都用團花帔,但帔的領式略有不同。按年齡上程式性,老婦的帔領底端為齊頭(與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頭”)。
  
  觀音帔

  觀世音菩薩專用。白色。圈銀絨繡墨竹,或平銀繡竹。觀音帔專用的竹葉紋樣,是發揮圖案的象征性,表現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
三)靠

  靠, 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即甲衣。

  程式性:是武将所通用的戎服。

  款式:圓領(用時圍“靠領”),緊袖口。靠身分前後兩片,長及足。後片腋下有兩個“燕窩”,作為與前片相連的紐帶。後腰兩側有兩根“摟帶”,回繞于前腰。前片中部略寬(稱“靠肚”)。雙腿外側各有—塊遮護腿部的“靠腿”。周身滿繡表示甲片的圖案紋樣。“女靠”與之大緻相同,唯靠肚稍小,腰下為彩色飄帶(用時圍雲肩、系襯裙)。

  溯源:“靠”源于清代将官之綿甲戎服。此種戎服,以錦料為面,綢料為裡,内襯絲棉。形制為上衣下裳(上部甲衣、下部圍裳),它不象古代铠甲那樣以甲片為主,僅在前後心及肩部等處綴有金屬飾片,從總體看并無實戰護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種禮儀用服,比起古代铠甲來具有很大裝飾性。“靠”即是在此基礎上經過美化後形成的。

  特點:靠的服裝造型頗為奇特别緻:上衣下裳相連,似下“深衣形制“,具有長寬袍的莊重大方,但它衣分兩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雖有铠甲紋樣,卻不緊貼身體,因而完全擺脫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極度的誇張與變形,使這種“分離式”的服裝靜則賦予人物以威武氣概,動則便于誇張舞蹈動作。靠的造型鮮明地體現了戲劇服裝“可舞性”這—藝術特點。此外,在“靠”的使用上還具有一個特點:在背部紮系附加物——“背壺”,内插四面三角形“靠旗”.其顔色與靠色相同,造型呈向外放射狀,這就形成服裝的向外延伸,擴展的感覺,從而更進—步地襯托出武将形象的高大與英武。此種服裝造型方法,在中外服飾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質料:大緞。

  紋樣:主要紋樣為魚鱗形或丁字形,鱗甲的中部飾以團壽字,在甲紋四周飾以雙層裝飾花紋——“小邊”、“大邊”,分别為草龍、江牙連續圖案。靠肚上的紋樣也很重要,一般說武生或武老生用“雙龍戲珠”或“獨龍”。武花臉角色,性格粗擴豪放,一般用大虎頭。

  色彩:也分為上五色與下五色,用色規範和蟒的程式大緻相同,如黑臉譜的用黑色靠,紅臉譜的用綠色靠,英俊武生,武小生用白色靠等。

  刺繡:甲紋平金繡,以其光澤度高表示金屬之燦爛。靠肚上的紋樣,或用絨繡或用平金繡再加部分絨繡,使紋樣的關鍵部位得以突出醒目。表示服孝中的白色靠,用平銀繡。
硬靠

  男式靠在使用時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裝,已處于臨戰狀态,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根據,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當然,那種實用令旗較小,傳令時手執,騎馬行進時就插在後腰革帶上,作為傳令憑證。發展為“靠旗”後,已美化、誇張、加大成為臨戰武将的裝飾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緞料,繡“單龍戲珠”)。靠的結構很複雜,全身共有繡片31塊,其中有3塊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圍靠領,象征武将;單用兩塊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敗将,具有符号意義。

軟靠

  穿靠而不紮靠旗稱“軟靠”,用于非戰鬥場合的武将。
  
  霸王靠

  西楚霸王項羽專用。黑色平金繡,最顯著特點是靠肚下端綴有黃“網廣繐”。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清代宮廷演劇,“霸王靠”繡象鼻,甲片為方形,那種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關羽靠

  戲劇舞台上關羽專用。綠色(《水淹七軍》、《走麥城》等劇用淡黃色)。平金繡。周身的甲片均綴有黃色“排繐”。過去有些名家的私人行頭,對此靠極為美化:鱗甲緣飾為孔雀翎紋樣,還有綴真孔雀翎的,極為富麗華貴。劇中的關羽頭戴綠夫子盔,足穿虎頭靴。
  
  改良靠

  “改良靠”将靠改為上下兩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緊身合體。這實際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趨于曆史真實。“改良靠”後經不斷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後左右共四塊,軟帶上及肩部有半立體虎頭。甲片綴排繐(不紮靠旗)。這種服裝造型具有簡潔輕便的特點,當然,不及傳統靠的樣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将官(番将用時需加“狐尾”)。
  
  女硬靠

  女式靠的靠肚略小,繡雙鳳牡丹。靠肚下綴二或三層飄帶。虎頭肩(肩部甲片)下另襯荷葉袖,繡鳳及牡丹。用時加用雲肩。其服裝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裝飾性,色彩紋樣都更為絢麗,完美地襯托出女将英武和陰柔之美的形象氣質。如《三關點帥》中的穆桂英,紮紅色女硬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盔上挂狐尾(為了不妨礙表演,一般是兩條狐尾在身後交叉,分别系到腰間。女将挂狐尾一則是為美觀,但更主要的是具有象征性,象征此人物是“非正規軍隊”将領,或為綠林山寨之女,或為将門之女)。

女改良靠

  與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綠林女傑。因其簡潔輕便,更便于高難度的武打、舞蹈動作。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水浒故事扈家莊莊主扈成之妹。角色行當:刀馬旦)。頭戴蝴蝶盔,插翎子,挂狐尾。

四)褶

  褶,中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也稱褶子、道袍),即斜領長衫。

  程式性:是廣泛使用的便服。一般通用于平民百姓,也用于文武官吏及其眷屬。

  款式:大襟,斜大領(右衽)。男褶身長及足。左右胯下有開衩。寬身,闊袖(帶水袖)。女式褶為對襟,小立領,身長略短,僅過膝。褶類的品種較多,按紋樣、形制區分,計有21個品種。

  溯源:男式褶源于明代男子便服——斜領大袖衫,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便服形制,遠在唐宋時代,平民及士人皆用之。而女式褶則是在明代“小立領對襟窄袖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種婦女内用襖很短,系在裙内,外罩大袖或窄袖褙子,所露出的僅小立領而已。小立領這一領式在中國曆史上出現得較晚,及至明代才廣為應用,當是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锢在婦女服飾上的體現(婦女脖頸要用立領加以遮掩)。至清代,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定下,漢族婦女得以沿襲使用明式立領襖和褙子等所謂“漢裝”。于是,創始于清代的京劇,對立領襖的寬袖褙子進行了改造,融合了二者的特點,将内衣外衣“合二為一”,創造出了晉劇舞台上的小立領對襟衫——女式褶。

  特點:褶是造型簡潔的多功能服裝,男褶既是單獨外用的便服,又可當作蟒、帔等服的襯袍。此外,它還可與箭衣構成“套服“,供武生、武醜、二花臉行當的人物敞穿或斜披,為人物造型的多樣化提供了有利的服裝因素。褶的結構簡單,但它可用作突出 裝飾的面積很整很大,藝術紋樣因此很醒目,同時亦可根據要求變化多種紋樣布局,以利于多種類型人物服裝的各自具有獨特的紋樣布局程式。

  質料:有軟、硬兩種,軟料為绉緞,硬料為大緞(大緞一般用于繡活較重的花臉行當角角SE8236。

  紋樣:如前所述,各種類型人物的服裝各自具有獨特的紋樣布局程式(或稱圖案運用規律)。這程式,有些有道理,具有象征性,有些則是約定俗成的。文小生行當的書生秀才,用角隅紋樣,又叫“角花”,裝飾在褶的左下角,與右上角托領花紋構成對角呼應;武小生行當的将領,一般用二方連續紋樣裝飾褶的四周邊緣;須生行當的将領或綠林英雄,用适合紋樣中的圓形(團花),作全身對稱布局;文醜行當的、衙内等角色用散點式小碎花紋;武醜行當的英雄、俠士亦用散點式布局,唯不用花卉而采用飛禽作紋樣;花臉、二花臉行當的英雄或用角隅紋樣(枝子花一定要大),或用散點式紋樣(不用小碎花而用大流雲)。此外,由于武醜、花臉等行當的人物大多敞穿花褶,所以在衣服裡子上也相應地裝飾以圖案紋樣。

文小生花褶

  用于書生,秀才。絨繡枝子花(角隅紋樣),紋樣簡潔鮮明,布局均衡,眼色十分突出,給人以清秀灑脫之感,襯托出人物文靜風流的性格和氣質。色彩淡雅明快。
 文小生花托領花褶

  此種褶,隻在大領部位飾以紋樣(大領外還有一層紋樣,總稱“雙托領”),全身較為素靜,一般用于門第較貧寒的書生、秀才。紋樣雖不多,但一般選取梅花以寓其品行高潔(作陪襯的紋樣名“冰竹紋“)。色彩為淺湖色、淺藕荷色等。
  
  武小生花褶

  用于身份高的青年儒将。絨繡。緣飾為二方連續紋樣。
  
  須生花褶

  用于有身份的将領或綠林英雄。周身繡10個花團。
  
  花臉花褶

  用于具有粗犷豪放性格的這一類型人物。一般絨繡大枝子角花,或平金繡散點式大流雲。花褶敞穿。
  
  文醜花褶

  用于迂腐的文吏、書吏或奸詐貪色的衙内、惡少。一般用綠色,絨繡散點式小碎“花”(紋樣為花卉或“八寶”)。
  
  武醜花褶

  用于武藝高強或性格诙諧的醜角人物。周身絨繡散點式紋樣,多為飛禽(飛蝶或飛燕)。

素褶之——色褶子

  褶類中凡無花紋者,統稱素褶。素褶的品種很多,共有八種。這八種素褶大同小異,但各具特點和用途。其中最主要、用途最廣的色褶子。色褶子一般有紅、藍、湖、古銅、秋香等色。紅色褶用作襯袍是固定程式,其餘各色褶視人物身份年齡而靈活使用。總的說來,它是中、老年(須生、老生行當)男性平民的特定服裝。
  
  素褶之二——青褶子

  青(黑)色在褶類中是貧窮的象征,所以青褶子用于平民中的貧窮者,—般凡不及第的秀才均使用。青褶子最顯著的特點是白色大領。
  
  素褶之三——海青

  黑色緞料,黑大領。主要用于下層社會出身的英雄好漢,如秦瓊、武松、石秀等。此外。這種服裝也為仆人所專用,凡老院公、小院子,均穿海青,所以它也稱“院子衣”(醜行扮演的院子衣服稍短)。一般頭戴黑色硬羅帽(系綢條)。
  
  素褶之四——富貴衣

  又稱“窮衣”,衣箱中第一件行頭。用于貧困潦倒之士。它與青褶子一樣,也是黑衣白領,唯周身補綴有散擺的雜色碎綢子,既表示補丁,又象征着這類落魄士人将來會達到富貴的結局,故名。碎綢為紅、紫、藍、黃等各種純色,相互毫無聯系,但被黑色(中性色)所調和,使紛亂的色彩統一在黑底色之中,同樣收到和諧的色彩效果——這是傳統晉劇服裝成功運用裝飾色彩的—種體現。
  
  素褶之五——紫花老鬥衣

  山東繭綢織成的布料稱“紫花布”。“老鬥”是舊時代對社會底層老年人的輕蔑稱呼。戲曲中為老年勞動人民規定了用紫花布作褶子,所以稱“紫花老鬥衣”。它的顔色是未經染色的本色——牙白,略呈米黃色,賦于淳樸、簡潔之色彩美感,“老鬥衣”單層,無裡子。穿紫花老鬥衣者一般頭戴氈帽。
  
  素褶之六——短跳

  形制似色褶子,但尺寸略短,而且領子可以繡花。它用于書童這一類型人物。正因為它是較短的褶,所以又稱“小褶子”。
  
  素褶之七——安安衣

  這是比“短跳”更短的小褶子。短似襖,布料白大領,袖頭沿黑邊,無水袖。用于兒童。
  
  素褶之八——青袍

  黑色,布料,無水袖。這種形制在褶類中規格最低,用于知縣大堂上的衙役(衙役因為穿青色袍,所以也因物得名為“青袍”,是“龍套”中的一種)。一般頭戴紅色“蓁椒帽”。

女花褶子

  女花褶子用于平民家庭的女子(所謂“小家碧玉”)。因其身份低,所以隻用二方連續紋樣作為緣飾。

 女青褶子

  俗稱“青衣”,用于端莊善良的貧苦婦女。黑色,周身沿藍色或“皎月色”邊子。
  
  改良女青褶子

  所謂“改良”女青褶子,即指變革傳統的沿邊形式:吸收女帔領式上的特點,用小如意頭加以裝飾,使服裝的緣飾更為美觀。
  
  女白褶子

  孝服。生活中的孝服本是一身缟素,不允許以花色圖案裝飾。但晉劇服裝的設計按照傳統的美學原則,對孝服也加以适當的美化,擺脫了生活裡的自然形态。所選作為緣飾的蓮花,乃是中國用于祭奠的傳統紋樣。
  
  老旦褶子

  用于貧苦的老年婦女。其特點是大襟斜領(與男式褶相同)。
.靴鞋的種類及使用範圍

  靴鞋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很多靴鞋的式樣是基本相同的,隻是所用的材料、顔色和鞋面上的紋飾不同。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其式樣分類進行介紹。

  (1)高腰厚底靴

  高腰厚底靴簡稱厚底,因其靴底厚度比一般靴(鞋)底厚得多而得名。厚底的靴腰是由靴面、靴裡和襯層組成的。靴腰高度一般為1.1尺左右,可達演員的膝蓋處。靴腰上端綴有兩根長約3尺的小帶,穿好後束緊,以防靴腰脫落。靴底是用草紙壓制而成的,高為1.5—3.5寸不等,最底層有一層耐磨的厚皮革。使用時,将靴底的周圍用濕毛巾擦幹淨,再刷上白色。厚底是與靠、蟒、官衣、褶子等大、二衣配合使用的,使人顯得高大、莊重。

  演員所穿厚底靴的靴底厚度應根據行當決定,一般的選用原則如下。

  銅錘花臉或架子花臉一般用3.5寸或3寸的,如《明公斷》中的包公、《長坂坡》中的曹操、《李慧娘》中的賈似道。

  武花臉一般用3寸或2.5寸的,如《白水灘》中的徐世英、《竹林記》中的餘洪。

  武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野豬林》中的林沖、《挑華車》中的高寵。

  須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轅門斬子》中的楊六郎、趙德芳,《桑園會》中的秋胡。

  文武小生一般用2寸或1.5寸的,如《柴桑關》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龍。

  上述的要求隻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的。演出時還可以根據演員的身材和大、二衣的長短在一定的範圍内做适當調整。例如,扮演架子花險的演員個子太高或蟒太短,也可以穿3寸或2.5寸的厚底,扮演小生的演員太矮或褶子太長也可以穿2.5寸的厚底,但不能相差太多。如果讓扮演花臉的演員穿1.5寸的厚底,那就不好了。

  根據靴腰的顔色、材料、紋飾,厚底靴可分為青厚底、花厚底、猴厚底和虎頭厚底。

  青厚底:這是一種使用最多的黑色高腰厚底靴。根據靴面所用的材料又分為:青緞厚底、青絨厚底、青絨槽厚底、青緞絨雲頭厚底、青沖服呢厚底等。上述各種厚底的優缺點及使用範圍如下。

  青緞厚底,結實,不易“走形”,光亮,美觀。适用于須生和文武小生。如《武家坡》的薛仁貴、《嶽母刺字》的嶽飛、《羅成叫關》的羅成和羅春。

  青絨厚底和青絨槽厚底(靴腰為青沖服呢面料,靴槽為青絨面料),吸光性好,顯得顔色深,美觀,但易綻裂,易“走形”。适用于文須生和文小生,如《烏龍院》的宋江、《春秋配》的李春發、《拾玉镯》的傅朋。

  青緞絨雲頭厚底(在青緞厚底的靴尖處縫有青絨雲頭),結實、耐用、美觀。适用于文武花臉,如《打焦贊》中的焦贊、《草橋關》的姚期。

  沖服呢厚底,結實耐用,但不美觀。适用于靠将、朝官、旗牌等。

  花厚底;花厚底的樣式與青厚底一樣,隻是面料的顔色不同,有灰、粉、湖色、皎月、白等顔色,而且靴面上繡有花卉圖案。花厚底用的很少,隻有極個别的武生或女扮男裝的旦角使用。例如《殺四門》的秦懷玉,《擋馬》的楊八姐等。

  猴厚底:猴厚底選用黃緞做面料,上面繡有黑色猴毛團花紋,是專為孫悟空穿蟒時使用的。例如《鬧天宮》和《鬧龍宮》。

  虎頭厚底:虎頭厚底基本樣式、面料與青緞厚底相同,靴面前頭是用各色彩緞先做成耳、眼、眉、嘴、牙、鼻的形狀然後鑲拼成虎頭。現在做的比較簡單了,隻做一個虎頭縫在靴子前頭就行了;靴子腰還和過去做的一樣,用金銀線或彩線拉或繡成虎紋身,腿、爪極富立體感,栩栩如生,給人以勇猛的感覺。綠色虎頭厚底靴,主要是關羽使用。其他顔色用于某些稱王的人物,例如《楊門女将》的西夏王、新編曆史戲《慧梅》裡幾個稱王的起義領袖,也都按照虎頭厚底的基本祥式,做了改良虎頭厚底。

  雲頭厚底:雲頭厚底的樣式與青緞厚底相同,采用青緞面科,但在靴子的前後端用各色彩緞和棉花做成雲頭綴在上面。雲頭厚底靴多用于鬼神戲中的判宮、金牛星等,例如,《李慧娘》中的判宮,《牛郎織女》中的金牛星等。

  (2)其它高腰靴

  這類高腰靴包括虎頭戰靴、朝方靴和改良靴。其樣式與厚底基本相同,但靴底較薄,一般為八分至一寸。他們的面料、顔色和花紋圖案分别與幾種厚底靴一一對應:虎頭戰靴——虎頭厚底靴,改良靴——花厚底靴,朝方靴——青厚底靴。

  虎頭戰靴 虎頭戰靴的面料額色一般有紫、皎月、綠、黑、藍等多種。靴面上虎頭紋飾及靴腰上繡或拉的的虎紋等均與虎頭厚底—樣,不同的是靴底較薄。虎頭靴多為武生、武花臉穿改良靠,穿箭衣搭披肩、胯子時使用的。還有一些反王的将帥使用,例如《破洪州》的楊思鄉,《大破天門陣》的蕭天佐、白天祖等。

  朝方靴 朝方靴簡稱朝方,它的靴幫與青厚底靴樣式、顔色、面料完全一樣,隻是底子較薄。過去無厚底時均穿朝方,現在為醜角扮演的官員、文人以及行為猥亵的8238子公花花8236使用,例如《春草聞堂》的胡知府、《烏龍院》的張文遠、《蘇幹盜書》的蔣幹、《野豬林》的高衙内。

  改良靴 改良靴是用各色彩緞繡花或各種圖案閣制成的靴面。改良靴和花厚底使用範圍差不多,主要為某些戲專門制做的,是和服裝配套使用的,例如:《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裝突圍搬取救兵,身上穿改良靠,腳下換改良靴;還有《花木蘭》中木蘭從軍改換男裝,穿改良靠和改良靴。

(3)官靴

  官靴是仿照古代女真族靴子的樣式做酌,其樣式類似現在蒙古族的靴子。官靴是以青緞為面料,靴腰高到膝蓋附近,靴底厚度6—8分。官靴是遼、金、清各代官員穿紗褂子時穿的靴子。例如《四郎探母》的大國舅、二國舅和值殿官,還有新編曆史戲《紅燈照》中的直隸總督榮祿、海關道楊仕荃,以及《六離門》中的洪承疇等人使用。

  (4)薄底快靴

  薄底快靴是—種半高腰的靴子。靴腰高度一段比演員踝骨高2—3寸,靴底是用皮革或輪胎底做成的。這種靴子的持點是輕便、跟腳舒适,特别适合于舞台動作比較劇烈的場合,例如開打、翻跟頭時使用,結人以矯捷、靈活的感覺。薄底快靴包括青薄底、花薄底、猴薄底、彩薄底等。

  青薄底 育薄底又稱薄底。面料有青緞、青絨、青沖服呢三種。

  青鍛薄底用處最廣泛,主演、配演、青袍、龍套都可以使用,而且不受服裝額色的限制。

  青絨薄底一般供主演的短打武生使用,例如《卧虎溝》的艾虎,《探莊》的石秀,《夜奔》的林沖。

  青沖服呢薄底是專為青袍、龍套、上、下手準備的(主要為價格便宜結實),現在已很少使用了。

  花薄底 花薄底是用各色彩緞制做的,靴面上繡有圖案、回文邊。花薄底主要是和大、二衣的褶子、抱衣褲、盔箱的羅帽成套制做的,例如《三岔口》的任堂惠,《花蝴蝶》的歐陽春。現在基本上改穿青薄底了(主要是因為做的少,尺寸不齊全,用的面窄,演員穿上大小不一定合适)。

  猴薄底 猴薄底是黃緞或土黃棉綢制做的,靴面上繡有黑色花紋圖案。黃緞繡黑花圖案的猴薄底是專為穿制度衣、猴侉衣褲時使用的,例如《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戲。土黃棉綢拉花猴薄底是供小猴使用的,例如《花果山、水簾洞》的八個小猴、猴大纛、猴報子等使用。

  彩薄底 彩薄底是一種專供武旦、刀馬旦、女兵使用的矮腰靴子。其樣式與薄底快靴基本相同,采用各色彩緞(包括白色)作面料,繡上或拉上各種花卉、昆蟲、圖案邊,而且在靴面上綴有各色鞋穗。

  繡花彩薄底有大紅、玫瑰紅、粉、湖色、果綠、皎月、黃、藕荷、灰、黑、白等多種顔色。其中以大紅和皎月兩種顔色用的最多。為舞台人物選用彩薄底顔色時,一般應遵守下列原則:

   ①同人物的年齡相協調。一般來說,年輕姑娘宜選用大紅、粉、果綠、玫瑰紅等鮮豔顔色;已婚婦女宜選用皎月、黑等顔色,其道理與選用彩褲顔色的道理相同。

  ②根據大、二衣的種類和顔色确定。演員穿打衣褲時,彩薄底的顔色必須與打衣褲顔相同。例如《白水灘》的徐佩珠、《虹橋贈珠》的淩波仙子、《悅來店》的何玉鳳,身穿紅打衣褲,足下必須穿紅彩薄底。《武松打店》的孫二娘、《三岔口》的劉妻,身穿皎月打衣褲或黑打衣褲,足下必須穿皎月彩薄底或黑色彩薄底。《盜仙草》的白素貞身穿白打衣褲,足下必須穿白色彩薄底,否則就錯了。演員穿改良靠或紮大靠時,彩薄底的顔色就不一定和服裝顔色相同。例如《樊江關》的薛金蓮穿綠改良靠時最好岔開顔色穿紅或粉彩薄底,樊梨花紮大紅靠時,最好穿湖色或粉彩薄底,以豐富舞台色彩。靠和彩薄底顔色相同,也不為錯。

  ③個别情況可根據劇情的要求确定彩薄底的顔色。例如《楊門女将》點将比武一場,穆桂英紮白靠,又必須穿白色彩薄底,以示重孝在身。楊七娘穿黑靠,足下也必須穿黑色彩薄底,主要是和前幾場戲的服裝配套使用的。

  綴在靴面上的鞋穗是彩薄底與花薄底區别的重要标志(當然還區别于彩薄底較瘦小,靴面上主要繡花卉,花薄底較肥大,靴面上主要繡圖案,也是表明彩薄底是一種坤靴子的主要象征之一)。在這選擇鞋穗的顔色時,既不要與靴面顔色相同,又要考慮到兩者顔色的和諧。一般來說,大紅、玫瑰紅彩薄底,綴淡青穗或白穗為宜,白色彩薄底綴淡青穗或灰色穗為宜。此外,也可以按照彩薄底上繡花或拉花的顔色而定,例如,皎月色彩薄底繡淺粉的花卉,就選用粉色穗子,繡灰色的花卉,就可以選用灰色的鞋穗。

  (5)彩鞋

  彩鞋是供青衣、花旦、閨門旦等穿褶子、帔、蟒、古裝、裙襖、褲褂時配套穿的一種鞋。

  彩鞋是一種尖口鞋,鞋底用皮革或輪胎膠8238制底8236作,鞋面用各色彩緞、绉緞制作,并且繡上或拉上各種花卉、昆蟲圖案,鞋前端綴有各種鞋穗。

  彩鞋的顔色及其适用人物與彩褲、彩薄底大體相同。特别應該指出的是青緞彩鞋、紅緞彩鞋和白緞彩鞋的使用。青緞彩鞋繡白花或灰色花卉,使用時應與大衣的顔色一緻,一船供戴孝的婦女使用,例如《宇宙鋒》的趙豔蓉,《明公斷》的秦香蓮。紅緞彩鞋隻能與紅罪衣褲配套使用。如《玉堂春》的蘇三,《臨江驿》的張翠鸾。白緞彩鞋既可供花旦、閨門旦平時使用,也可供戴孝且穿白色衣裙時使用,但二者繡花的顔色不同,前者繡大紅花,綴大紅色的鞋穗,格外鮮豔,如《拾玉镯》的孫玉姣,《三不願意》的崔秀英、崔麗英。後者繡三藍或三灰的花卉圖案,綴湖色或白色彩穗,顯得素雅,如《小上墳》的蕭索貞,《卧龍吊孝》的小喬。

6)彩旦鞋

  彩旦鞋俗稱“抹子”,因其鞋底狹長,前端尖而上翹,很象泥瓦匠用的抹子而得名。彩旦鞋底用皮革或輪胎8238制底8236作,鞋面多采用大紅、桃紅、紫、黑、藍緞子或绉緞制成,并繡或拉上花卉圖案但底色和繡(或拉)花顔色極不協調,花卉圖案也非常呆闆、蹩腳,而且集中在鞋幫的前端兩例。鞋面上不綴鞋穗,但在後跟上綴一方形繡有小花的布塊。

  彩旦鞋是供彩旦或彩婆子穿的,彩旦一般穿大紅、桃紅或紫色、綠色,例如《鳳還巢》的程雪雁,《能仁寺》的賽西施。彩婆子一般穿黑色或藍色的抹子,例如《拾玉镯》的劉媒婆,《六月雪》的禁婆子,《孔雀東南飛》的焦母。

  (7)旗鞋

  旗鞋是女真族或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必須與旗裝配套使用。鞋幫的面料、顔色、花紋、鞋穗都和彩鞋一祥,不同的是旗鞋鞋底下面有—木托。根據木托的形狀又分為花盆底和元寶底兩種。

  花盆底是指鞋底狀似倒置花盆,實際上它是一個截面為前方後圓,往上逐漸變細,直至腳心并與彩鞋底相連的木托。

  木托的高度一股為2寸。木托的底面約為3寸見方,隻是将後側兩角抹為圓角。花盆底供中、青年婦女使用。年輕婦女穿大紅、粉、淺綠、湖色的,中年婦女穿皎月的。例如《四郎探母》的鐵鏡公主、《大登殿》的代戰公主都穿豔色的,《四郎探母》的鞑婆穿皎月的或藍色的。

  元寶底是鞋底木托狀似元寶形,故名元寶底。使用元寶底的人很少,一般是老年婦女穿的,隻有藍、黑、黃三種顔色。例如《三關排宴》的蕭太後穿黃色元寶底旗鞋。

  (8)皂鞋

  皂鞋也叫方口皂,樣式與現實生活中的圓口青布鞋相仿。鞋底用草紙壓成,厚約6—8分,草紙底下邊縫上皮革底或者麻線納成的底子,鞋面用青緞、青絨、青沖服呢布制作,青緞、青沖服呢布用于醜角扮演的貧苦百姓,院子、衙役、解差等下層人物,如《釣金龜》的張義,《女起解》的崇公道,《三不願意》的八兒、班頭等。青絨皂鞋底子比青緞、青沖服呢底子厚一些,可供須生、老生應工的老院子、貧苦人家的男性老人使用,例如《香羅帕》的老院公,《四進士》的宋士傑等。

  (9)僧鞋

  僧鞋是專門供和尚、尼姑、道姑使用的一種尖口鞋。鞋底是用草紙壓成,厚不足一寸,草紙底下釘有一層皮革。鞋面用灰、黑、紫、黃等顔色的單色棉綢,黑絨或黑緞制做,沿有半寸寬的鞋口,鞋面上沒有任何飾物,表示佛門弟子清心寡欲。僧鞋和僧衣的瀕色,一般來說,應該是一緻的。黃、紫兩種顔色的僧鞋,是供有一定修養的長老或大和尚穿的,例如《白蛇傳》的法海,《盤絲洞》的唐僧。青絨僧鞋是《醉打山門》的魯智深穿的。灰色僧鞋一般是專供小和尚、小沙彌、老尼姑、老道姑等穿灰色或黑色僧衣、道袍時穿的,例如《金山寺·水鬥》小和尚、小沙彌,《望江亭》的白姑母等。如果劇團沒有僧鞋或僧鞋與演員腳的尺寸不合适,也可以穿皂鞋代替。

  (10)小孩鞋

  小孩鞋是舞台上專供小孩穿的一種鞋。鞋底是用皮革或輪胎8238制底8236作,鞋面用皎月或藍色大緞或绉緞制作,并用白絲絨線繡上魚嘴、眼、鼻、腮等花紋,後跟上綴有魚尾狀布片,其樣式很像魚鱗灑打鞋,但鞋幫上不繡魚鱗花紋,沿鞋口兩側有用絲線綴的小穗。

  小孩鞋的使用不受男女、貧富的限制,例如《秦香蓮》裡的冬哥、春妹,《小放牛》裡的牧童,《虹橋贈殊》的書童,《鎖麟囊》的天麟等,都穿小孩輕鞋(一般是和大、二衣的茶衣配套使用)。

  (11)草鞋

  草鞋,過去是用蒲草、稻草等編織而成的團口鞋,做工精細、密實,現在已沒有這種鞋了。現在使用的“草鞋”是用白布或肉色布做面料的膠底圓口鞋,布鞋的外層仿照我國南方山區、農村穿的草鞋,用麻線繩拉上道。
  舞台上穿草鞋的人物有兩種。一種是穿紅布罪衣褲的男罪犯,意味着爬山淌水長途跋涉,路途艱辛,例如《野豬林》的林沖。另一種是艄公或樵夫,例如《秋江》的艄公,《楊門女将》中的采藥老人等。

  (12)福字履

  “福字履”是鞋的前端有“福”或“壽”字裝飾的尖口鞋。寓意是多福多壽,這是—種專供老人或窮生穿的鞋。鞋底是用草紙壓制成的,厚約8分至一寸,草紙底下縫有一層皮革底。鞋面用香色、紫色、藍色、湖色、皎月等彩色緞子制做,鞋面上綴有青緞或青絨的雲頭,鞋前端是用黃或白色絲線拉一個“福”字或“壽”字。

  舞台上的老旦,不管貧富都穿福字履。皇太後、诰命夫人、有錢人家的老安人穿香色福字履,例如《打龍袍》的李後,《金水橋》的長孫皇後,《轅門斬子》的佘太君。貧苦人家的老頭、老太太穿紫色或藍色福字履,例如《掃松下書》的張廣才,《釣金龜》的康氏,《清風亭》的張元秀夫婦。另外還有小生應工的貧苦書生也穿福字履,隻是顔色有所區别,年輕的窮苦書生穿皎月、湖色的,例如《豆汁記》的莫稽,《三不願意》的鄧文煥、鄧文耀,《白蛇傳》的許仙。

   (13)登雲履

  登雲履的基本樣式與雲頭厚底相仿,但鞋幫高不過踝骨,鞋面前端綴有用彩色緞子或绉緞絮上棉花制成的雲頭,鞋後跟也綴有雲頭狀的彩緞飾物。寓意腳踏五彩祥雲,超脫凡世。鞋底是用草紙壓制成的,最底層是用皮革。厚度從1寸至3寸厚薄不等。

  鞋面有果綠、粉、皎月、湖色、紫、香色、黃色等多種顔色,可根據扮演人物的行當按常規選用。登雲履主要供得道成仙的神話人物使用,例如《八仙過海》的呂洞賓穿黃色,漢鐘離穿紫色,張果老穿香色,藍采和、韓湘子穿湖色或粉、皎月色都可以。《盜仙草》的南極仙翁穿香色或黃色,主要是根據服裝顔色而定的。服裝顔色和登雲履的顔色要協調一緻。如呂洞賓傳黃褶子、黃大坎肩,所以腳下配以黃登雲履,漢鐘離身上穿紅花褶子,登雲履也就穿紅色或紫色的。有些自命不凡、風流高雅的書生、學士也穿登雲履,例如《虹橋增珠》的白生,《香羅帕》的歐陽子秀。演出時若沒有登雲履,可用福字履代替使用。

(14)魚鱗灑厚底鞋

  魚鱗灑厚底鞋的鞋底與厚底靴相同,鞋底是用草紙壓制成的,底層是皮革,高2寸或3寸不等。鞋幫是以青緞為面料做成的雙梁灑鞋,鞋面前端和後跟是用白絲線拉成的魚頭和魚尾,兩側用白絲線拉成的魚鱗紋圖案,同魚鱗灑打鞋完全一樣的鞋面。

  魚鱗灑厚底,使用的人物極少,隻有個别戲使用。例如《李七長亭》的李七,《除三害》的周處,“下海斬蛟”一場使用。

  三衣用的靴子、鞋履凡是用草紙壓制成的底子(厚薄不限)演出前,靴或鞋履底的周圍都要刷上大白粉,顯得幹淨、漂亮。三衣講究“三白”,靴鞋底是第三白。

   (15)打鞋

  顧名思意,打鞋是一種專門供開打用的鞋。這是一種以輪胎膠底或皮革為鞋底的圓口緞子或棉綢鞋,鞋幫的後跟上綴有鞋鼻,以便穿好鞋之後穿上鞋帶,繞過腳腕在腳面上系個蝴蝶結,這樣即有裝飾的作用,又跟腳。

  多數打鞋都配有裹腿。裹腿是由緞面、白布裡和中間的襯布組成的,緞面顔色和上面拉或繡的圖案、花卉與打鞋基本相同。裹腿長約1尺,寬約8寸,上寬下窄,沿縱向兩側各釘一排氣眼扣,以便用白線繩束緊在小腿上。現在制作的裹腿,已不再釘氣服扣,而是用尼龍搭扣代替,扮裝時即方便又迅速。

  根據鞋面的花卉、圖案,打鞋又分為魚鱗灑打鞋、哪吒打鞋、蛟打蛙、六丁六甲打鞋、《雁蕩山》打鞋、黑白道打鞋(以上六種打鞋都帶裹腿)、猴打鞋(帶猴襪子)、水族打鞋和雲頭打鞋等九種。

   ①魚鱗灑打鞋:它和魚鱗灑厚底鞋面完全一樣,鞋幫是以青緞為面料做成的雙梁灑鞋,鞋面前端用白絲線繡上鰓、眼、耳、鼻、嘴,呈魚頭狀,鞋兩側用絲線拉上魚鱗,後跟上綴有一青緞魚尾狀布塊,也用白絲線拉上紋路,一支鞋宛如一條完整的魚。

  魚鱗灑打鞋的底子和魚鱗灑厚底鞋的底子是有所區别的,魚鱗灑打鞋的底子是用膠皮輪胎底或皮革8238制底8236成的。

  魚鱗灑打鞋主要供在水鄉生活且有武功的人使用。例如《打漁殺家》的蕭恩,《蘆花蕩》的張飛,由于假扮艄公也穿魚鱗灑打鞋,《虹橋贈珠》的王八,《水擒史文恭》中的阮氏兄弟。上述人物穿魚鱗灑打鞋時必須配套,使用魚鱗灑裹腿。有些戲裡也可以隻穿魚鱗灑打鞋而不打裹腿,例如《三岔口》的劉利華。

   ②黑白道打鞋:鞋面用寬不足1寸的黑緞和白緞相間鋒制而成。裹腿亦然。二者配套使用。一般來說,黑白道打鞋(含裹腿)是專供大馬童使用的,例如《楊門女将》的張彪,《古城台》關羽的大馬童。此外,《八仙過海》的李鐵拐也用這種打鞋、裹腿。

   ③哪吒打鞋:這是一種哪吒專用的打鞋。鞋和裹腿均以湖色或果綠色的緞子或绉緞為面料,面料上繡有白藕和粉紅色的蓮花,這是根據《封神演義》中哪吒大鬧龍宮被斬之後托胎蓮花複生的故事而設計的花卉圖案。因此,一般為哪吒專用的打鞋。此外《鋸大缸》的蓮花童子也用這種打鞋。此外打鞋是用粉綢條做鞋帶。

  ④蛟打鞋:以綠緞子為面料,在鞋面前端繡上蛟龍的嘴、牙、眼、眉、鼻呈龍頭狀。後跟上的鞋鼻兒做成龍尾狀。裹腿亦然。用綠綢條做鞋帶。這種鞋供《白蛇傳》的蛟使用。

  ⑤《雁蕩山》打鞋:這是一種以劇目命名的打鞋,是為這出戲專門設計的。《雁蕩山》是一出描寫隋朝農民起義軍與官軍對壘厮殺的武打群戲。因此,小卒的服飾也非常考究,隋軍穿黃色基調的服裝,又稱黃兵;義軍穿藍色基調的服裝,又稱藍兵。與服飾相配合的打鞋有三種。

  第一種,黃兵穿黑緞繡銀線蝙蝠打鞋,黃綢條鞋帶,黑緞銀線回文邊裹腿,白線襪;藍兵穿紅緞金線魚鱗打鞋,粉綢條鞋帶,紅緞金線魚鱗裹腿,黑線襪。

  第二種,黃兵穿黃緞繡獅子打鞋,黃緞繡子裹腿,白線襪,黃綢條鞋帶;藍兵穿藍緞繡老虎打鞋,藍緞繡老虎裹腿,黑線襪,藍綢鞋帶。

  第三種,黃兵穿黃棉綢紫雲頭打鞋,紫緞繡銀線裹腿,白線襪,白綢條鞋帶;藍兵穿黑緞繡金線道打鞋,黑緞繡金線道裹腿,黑線襪,藍綢鞋帶。

  ⑥六丁六甲打鞋:這種打鞋和裹腿是為《大鬧天官》中六丁六甲制作的,必須與服裝配套使用,以紫緞為面料,鞋面和裹腿上繡有紅色火焰紋飾。

  ⑦猴打鞋:這種打鞋是專為孫悟空戲做的。猴打蛙以黃緞為面料,繡黑色猴毛團花圖案。穿猴打鞋時必須穿猴襪子,猴襪子與前述白布襪樣式相同,但是用黃緞為面料,繡黑色猴毛團花圖案。例如《三盜芭蕉扇》孫悟空身穿猴侉衣褲,腳下穿猴薄底或猴打鞋、猴襪子。

  ⑧水族打鞋:過去是采用米黃色棉綢作為面料,沿綠鞋口。現在已改為皎月緞子成棉綢作面料,沿湖色鞋口,鞋幫上鑲有彎彎曲曲緞道,以象征波浪。穿水族打鞋系湖色綢帶,穿白色襪子。水族打鞋主要用于神話戲中的水族穿的打鞋,沒有裹腿。例如《虹橋贈珠》、《白蛇傳》中的魚、蛤蟆等水族使用。

  ⑨雲頭打鞋:這種打鞋以大紅緞或大紅绉緞為面料,鞋面的前後都綴有綠緞子和棉花做成的雲頭,配綠色綢帶。這種鞋是雲童和仙界神話人物開打時使用的。例如《八仙過海》的漢鐘離。藍采和、韓湘子等,開打時脫下登雲履,換用雲頭打鞋。

  以上介紹的九種打鞋是各劇團通用的打鞋。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劇目或人物,設計制作與服裝配套使用的、不同紋飾的打鞋。例如《三打祝家莊》的梁山兵打鞋,祝家莊兵打鞋等。
  
  附錄:墊底

  如前所述,為了使舞台整體藝術效果更趨完美,當互相配戲的生、旦演員身高極不相稱時,可以通過調節鞋底厚度的方法,以改變人物的身高。生角一般是利用厚底靴靴底或登雲履鞋底的厚薄來調節,老旦、旦角則依靠墊底來調節。所謂墊底,就是一種放在鞋裡的特制鞋墊。這種鞋墊底是用草紙壓成的,前邊薄,後邊厚,呈坡形。後邊的厚度,取決于演員的身高,最高可達3寸多。由于墊底是放在鞋裡面的,因此它并不改變鞋底外觀的厚度,但鞋必須專門制作。加墊的坤鞋,有彩鞋、彩薄底和福字履三種。穿上加墊底的靴鞋,勢必影響演員舞蹈動作的靈活性,因此墊底靴鞋多用于文場,而且演員必須在平時經過訓練,否則不得使用。

3.靴鞋的種類及使用範圍

  靴鞋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很多靴鞋的式樣是基本相同的,隻是所用的材料、顔色和鞋面上的紋飾不同。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其式樣分類進行介紹。

  (1)高腰厚底靴

  高腰厚底靴簡稱厚底,因其靴底厚度比一般靴(鞋)底厚得多而得名。厚底的靴腰是由靴面、靴裡和襯層組成的。靴腰高度一般為1.1尺左右,可達演員的膝蓋處。靴腰上端綴有兩根長約3尺的小帶,穿好後束緊,以防靴腰脫落。靴底是用草紙壓制而成的,高為1.5—3.5寸不等,最底層有一層耐磨的厚皮革。使用時,将靴底的周圍用濕毛巾擦幹淨,再刷上白色。厚底是與靠、蟒、官衣、褶子等大、二衣配合使用的,使人顯得高大、莊重。

  演員所穿厚底靴的靴底厚度應根據行當決定,一般的選用原則如下。

  銅錘花臉或架子花臉一般用3.5寸或3寸的,如《明公斷》中的包公、《長坂坡》中的曹操、《李慧娘》中的賈似道。

  武花臉一般用3寸或2.5寸的,如《白水灘》中的徐世英、《竹林記》中的餘洪。

  武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野豬林》中的林沖、《挑華車》中的高寵。

  須生一般用2.5寸或2寸的,如《轅門斬子》中的楊六郎、趙德芳,《桑園會》中的秋胡。

  文武小生一般用2寸或1.5寸的,如《柴桑關》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龍。

  上述的要求隻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的。演出時還可以根據演員的身材和大、二衣的長短在一定的範圍内做适當調整。例如,扮演架子花險的演員個子太高或蟒太短,也可以穿3寸或2.5寸的厚底,扮演小生的演員太矮或褶子太長也可以穿2.5寸的厚底,但不能相差太多。如果讓扮演花臉的演員穿1.5寸的厚底,那就不好了。

  根據靴腰的顔色、材料、紋飾,厚底靴可分為青厚底、花厚底、猴厚底和虎頭厚底。

  青厚底:這是一種使用最多的黑色高腰厚底靴。根據靴面所用的材料又分為:青緞厚底、青絨厚底、青絨槽厚底、青緞絨雲頭厚底、青沖服呢厚底等。上述各種厚底的優缺點及使用範圍如下。

  青緞厚底,結實,不易“走形”,光亮,美觀。适用于須生和文武小生。如《武家坡》的薛仁貴、《嶽母刺字》的嶽飛、《羅成叫關》的羅成和羅春。

  青絨厚底和青絨槽厚底(靴腰為青沖服呢面料,靴槽為青絨面料),吸光性好,顯得顔色深,美觀,但易綻裂,易“走形”。适用于文須生和文小生,如《烏龍院》的宋江、《春秋配》的李春發、《拾玉镯》的傅朋。

  青緞絨雲頭厚底(在青緞厚底的靴尖處縫有青絨雲頭),結實、耐用、美觀。适用于文武花臉,如《打焦贊》中的焦贊、《草橋關》的姚期。

  沖服呢厚底,結實耐用,但不美觀。适用于靠将、朝官、旗牌等。

  花厚底;花厚底的樣式與青厚底一樣,隻是面料的顔色不同,有灰、粉、湖色、皎月、白等顔色,而且靴面上繡有花卉圖案。花厚底用的很少,隻有極個别的武生或女扮男裝的旦角使用。例如《殺四門》的秦懷玉,《擋馬》的楊八姐等。

  猴厚底:猴厚底選用黃緞做面料,上面繡有黑色猴毛團花紋,是專為孫悟空穿蟒時使用的。例如《鬧天宮》和《鬧龍宮》。

  虎頭厚底:虎頭厚底基本樣式、面料與青緞厚底相同,靴面前頭是用各色彩緞先做成耳、眼、眉、嘴、牙、鼻的形狀然後鑲拼成虎頭。現在做的比較簡單了,隻做一個虎頭縫在靴子前頭就行了;靴子腰還和過去做的一樣,用金銀線或彩線拉或繡成虎紋身,腿、爪極富立體感,栩栩如生,給人以勇猛的感覺。綠色虎頭厚底靴,主要是關羽使用。其他顔色用于某些稱王的人物,例如《楊門女将》的西夏王、新編曆史戲《慧梅》裡幾個稱王的起義領袖,也都按照虎頭厚底的基本祥式,做了改良虎頭厚底。

  雲頭厚底:雲頭厚底的樣式與青緞厚底相同,采用青緞面科,但在靴子的前後端用各色彩緞和棉花做成雲頭綴在上面。雲頭厚底靴多用于鬼神戲中的判宮、金牛星等,例如,《李慧娘》中的判宮,《牛郎織女》中的金牛星等。

  (2)其它高腰靴

  這類高腰靴包括虎頭戰靴、朝方靴和改良靴。其樣式與厚底基本相同,但靴底較薄,一般為八分至一寸。他們的面料、顔色和花紋圖案分别與幾種厚底靴一一對應:虎頭戰靴——虎頭厚底靴,改良靴——花厚底靴,朝方靴——青厚底靴。

  虎頭戰靴 虎頭戰靴的面料額色一般有紫、皎月、綠、黑、藍等多種。靴面上虎頭紋飾及靴腰上繡或拉的的虎紋等均與虎頭厚底—樣,不同的是靴底較薄。虎頭靴多為武生、武花臉穿改良靠,穿箭衣搭披肩、胯子時使用的。還有一些反王的将帥使用,例如《破洪州》的楊思鄉,《大破天門陣》的蕭天佐、白天祖等。

  朝方靴 朝方靴簡稱朝方,它的靴幫與青厚底靴樣式、顔色、面料完全一樣,隻是底子較薄。過去無厚底時均穿朝方,現在為醜角扮演的官員、文人以及行為猥亵的花花公子使用,例如《春草聞堂》的胡知府、《烏龍院》的張文遠、《蘇幹盜書》的蔣幹、《野豬林》的高衙内。

  改良靴 改良靴是用各色彩緞繡花或各種圖案閣制成的靴面。改良靴和花厚底使用範圍差不多,主要為某些戲專門制做的,是和服裝配套使用的,例如:《荀灌娘》中荀灌娘改扮男裝突圍搬取救兵,身上穿改良靠,腳下換改良靴;還有《花木蘭》中木蘭從軍改換男裝,穿改良靠和改良靴。

“三衣”的分類、款式及使用

  三衣是戲劇服裝中水衣、胖襖、護領、小袖、大襪、彩褲(以上屬于軟片類)、靴鞋等物品的統稱。這些物品或襯于大、二衣之内,起着保薩和襯墊大、二衣的作用或登于足下。盡管其質料、紋飾、做工等遠不及大、二衣考究,但在完成人物造型,刻畫人物性格、身份,賦予人物褒貶等方面同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軟片類

  1.水衣

  水衣俗稱水衣子,是演員扮戲和演出時貼身穿的專用讨衣,因為演出過程中(特别是武場)經常被演員的汗水浸透,故而得名。

  水衣的作用是用來保護大、二衣等綢緞刺繡服裝和胖襖遭汗漬污染的,因而多用白色或靠色棉布制作,洗滌方便,價格低廉。現在也有些用白的确良布制作的,但吸水性差,被汗水浸濕後緊貼在身上,給人以不适感,其使用效果遠不及前者。按其款式,水衣又分為男式和女式兩種。男式水衣為大襟、斜領,尺寸寬松、舒展,在前、後襟的腋下處各綴有一根約半尺長的布帶,穿好後将兩根布帶系在一起。女式水衣為對襟、小立領,貼身可體,搭接處綴有紐扣或挖扣眼。

  2.胖襖

  胖襖是穿在水衣和大、二衣之間的棉襯,用來對大、二衣起支撐和襯墊的作用,以完成人物的形體造型。

  大、二衣屬于舞台人物的外用服裝,其款式設計和尺寸大小不僅要考慮穿用某種服裝人物的身份、場合,而且要考慮這類人物的體形,以期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例如,“蟒”是帝王将相等權貴人物出入于段堂或公堂的禮服,在舞台上要給觀衆以莊重、高大、威嚴的感受,而且穿蟒人物都處于社會上層,物質生活異常優越,一般來說,身體都比較肥胖,甚至大腹便便。從以上兩點考慮出發而設計制作的蟒一般都具有寬松、肥大、莊重的特點,早期制作的蟒,甚至采用統一的規格尺寸,身長—律為4尺4寸,而演員的身高和體形往往不能與之适應。為了彌補二者的差距,正如現代人穿的西裝、大衣内必須加墊肩、襯裡一樣,演員在穿大、二衣前,必須搭上與大、二衣配套使用的胖襖,以便把外衣“挑”起來。事實上,也就是根據劇情的需要,完成人物的形體造型。

  胖襖是用兩層白布或靠色布做的,中間絮上棉花,并用線引好,以防因為棉花活動而變形;特别是肩頭部位,引線更要密實,使其具有一定的“挺勁”。搭好後的胖襖類似帶大襟的棉坎肩,大領、無袖,肩頭寬度要比常人的肩寬大出許多。胖襖的前小襟、前大襟和後身各成一片,隻在肩頭處相連,在前大襟中腰處釘兩根二尺多長的小布帶,以便搭好後将前襟和後身攔腰束緊。

  根據其尺寸的大小、厚薄,特别是肩頭的形狀,胖襖又分為大、中、小、女四種型号。

  (1)大胖襖:也叫折肩胖襖,這是因為保管時可由肩部對折起來而命名的。大胖襖的肩頭外緣接近方形,肩部寬度要比常人的肩寬大出約2—3寸;肩頭圍長約一尺左右,以便搭好後自然垂到演員腋下的高度。前襟長約為2尺,到演員腹部。後身長約為2尺3寸—2尺4寸,到演員的臀部。胖襖的厚度,各處并不完全一樣,肩頭部位最厚,約1寸—1.5寸,并用粗線納實,胸部以下逐漸減薄,後身下擺附近又逐漸加厚至半寸左右,以增加人物的臀圍。演員隻有搭上大胖襖才能挑起寬大的蟒袍、開氅等服裝,形成肩寬背厚、身驅偉岸、威風凜凜的藝術形象。

  大胖襖是銅錘、架子花臉穿蟒袍、開氅時使用的。例如《明公斷》的包公,《草橋關》的姚期,《逍遙津》的曹操,《鳳儀亭》的董卓,《宇宙鋒》的趙高等。

  (2)中胖襖:又稱圓肩胖襖,它與大胖襖的主要區别是肩頭的形狀。中胖襖的肩頭呈圓弧形,圍長賂小于大胖襖,而厚度和肩寬則與大胖襖相同。前襟和後身的長度略小于大胖襖。厚度從胸部以下逐漸減薄,後身低擺處不再加厚。搭中胖襖可造成肩寬、腰細、像扇面似的體形,外穿箭衣,身背縧子,腰系大帶會形成威武剽悍、渾厚有力的藝術形象。圓肩胖襖是架子花臉、武花臉穿箭衣、抱衣、紮靠等緊身服裝時用的。例如《豔陽樓》的高登,《白水灘》的世英,《四平山》的李元霸等。

  (3)小胖襖:小胖襖的樣式與中胖襖基本相同,肩頭也是圓弧形的,但肩部的寬度較小,比常人的肩寬隻寬出1—1.5寸,而且厚度較薄,比較柔軟、服貼。前襟和後身也略小于中胖襖。根據胖襖的厚度,小胖襖又分為厚小胖襖和薄小胖襖兩種,厚小胖襖供須生、長靠武生紮靠、穿箭衣、穿蟒時使用,例如《挑華車》的高寵、嶽飛,《轅門斬子》的楊延昭、趙德芳,《野豬林》的林沖。薄小胖襖供小生、須生穿褶子、帔、老鬥衣,短打武生穿挎衣、抱衣時使用的,例如《拾玉镯》的傅朋,《擊鼓罵曹》的彌衡,《白水灘》的十一郎,《三岔口》的任堂惠等。

  (4)女胖襖:女胖襖肩頭也是弧形的,薄厚和小胖襖差不多,圓領,不上領子。除了肩頭棉花較厚,身上隻有薄薄一層棉花,同夾的差不多,前襟、後身也比小胖襖短些。女演員本身臀部大,因而後身下擺處也不用再墊厚了。這種胖襖主要供刀馬旦紮靠時使用,例如《大破天門陣》的穆桂英,《雙鎖山》的劉金定等。

  除了常規地穿胖襖之外,有時還要利用“楦肚子”的方法完成人物的特殊造型。例如《打店》中的二解差,通常扮為一胖一瘦,利用對比的手法來增強戲劇效果。此時就要為大解差“楦肚子”。其方法是将中胖襖折起來,使其圓肩拆在外面,然後放在肚子上,并用胖襖上的帶子系好,外邊罩上衣服就成了一個弓腰腆肚的大胖子。又如《五花洞洞》中的武大郎,為了突出其矮胖的特點,不僅走矮子步,而且還要用上述方法楦上一個大肚子。這種方法也叫植胖襖。

  現代戲中的胖襖通常是根據演員的體型和人物的需要專門制做的。例如《沙家浜》中的胡傳魁,為了突出這個草包司令無所用心、身材肥胖、大腹便便的特點,胖襖的前襟下擺處就必須格外加厚,同時在前襟的胸部,後身的臀部也要成比例地相應加厚。

3.護領

護領是演員在演出中用的襯領,分為棉護領和毛巾—單片護領兩種。

(1)棉護領:用棉布縫制成長約2尺5寸,寬3寸的布袋,裡面絮上一層棉花,用引線固定好,以免棉花錯動。兩端釘上約3尺長的小帶,以便護領交叉搭好後攔腰系緊。使用時外面套上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的步套,以便可以經常取下來換洗,保持潔淨。

(2)毛巾單片護領:将白素毛本折成三層用來代替棉護領,另外做一個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的夾片(長度和寬度基本和棉護領一樣),兩端縫上約3尺長的白小帶。

使用時,先把毛巾折成三層,搭在演員脖子上,上面再搭上單片。毛巾、單片都可以經常換洗,于淨衛生,使用方便。在演出時三衣講究“三白”,護領是其中一白。

演出對,除了穿小立領服裝、搭雲肩的且角,露脖子的小花臉、龍套等不搭護領外,其它演員都要搭護領。一般來說,一個演員搭一個護領(一條毛巾、一個單片或一條棉護領)。如果演員比較瘦,而扮演的又是包公、曹操等需要内搭大胖襖,外穿蟒袍,頭戴相紗的人物,則要搭兩條毛巾一條單片或兩條棉護領,否則就會顯得細脖大腦袋,極不協調。如果老旦應工的演員脖子粗短,也可以隻搭兩條單片。穿古裝或穿帔而不穿襯褶子的旦角可以隻搭一條或兩條單片。

4.小袖

小袖是演員穿箭衣開打時戴的白布緊袖口,是用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成的,長約5—6寸,寬約2—3寸,一頭稍寬,一頭稍窄,身上穿顔色鮮豔的箭衣,袖口上戴一付白布小袖,顯得很精神,開打對于淨、利索,但不是所有穿筋衣的人都戴小袖,例如穿龍箭衣的或内穿箭衣外罩紗褂子的,都不能戴要的是露出箭衣的馬蹄袖來。現在用白布小袖的少了,多用白護腕代替。護腕雖然沒有白布小袖顔色白,也沒有白布小袖好看,但它的最大優點是松緊的,好戴好摘,不橡白布小袖戴時困難,摘下來費勁,尤其是出汗以後摘下來更費勁了。現在不僅是穿箭衣,有的紮靠,穿抱衣也戴護腕了,它可以保護手腕子。三衣講究“三白”,其中小袖是第二“ 白”。

5.襪子

(1)大布襪:俗稱大襪,過去是用白布做成的,現在都改用白的确良府綢或漂白斜紋布做。為了結實,襪底用兩層或三層布,并用縫紉機紮成行,大布襪的襪腰高約l尺2寸,到膝蓋處,頂端前頭釘一根約3尺長的白布小帶。演出時,除了穿打鞋以外,凡是穿圓口鞋,如皂鞋、僧鞋、草鞋、福字履、登雲履等的男演員都要穿大布襪。有的演員穿高腰靴子,例如厚底、朝方、官靴,也穿大布襪,這鐘穿法主要是為了腳裡不打滑,腳下有勁。穿大襪隻有小花臉把襪腰放在彩褲外頭,其它行當角色都把布襪腰放在彩褲裡頭。

(2)小布襪:過去是用白布做的,現在都是用漂白布或白的确良布做的,襪底和襪腰都是單層布,襪腰很短,隻到腳腕上頭二寸多,襪腰頂端前頭也有兩根約2尺長的白布小帶。過去有些旦角演員自備襪子,上頭還用彩絨線繡上花草或蝴蝶、蜻蜓等小動物。小布襪是旦角、老旦、彩旦穿的襪子,凡是穿彩鞋、彩旦鞋、福字履的演員,不分主演、配演和群衆角色,都要穿小白布襪子。現在穿小布襪的人少了,都改穿白尼龍襪了,但是一些中老年演員仍然穿小布襪,他們覺得穿小布襪腳底下不打滑,動作穩當,尤其跑圓場腳下有根。

(3)線襪:有白線襪、黑線抹和黑白道線襪三種。過去都是市售的粗線襪。線抹是穿打鞋時穿的襪子,顔色可根據服裝或鞋的顔色選用。例如:穿水族打鞋、哪吒打鞋、《雁蕩山》黃兵打鞋的穿白線襪;穿魚鱗灑打鞋、《雁蕩山》藍兵打鞋的穿黑線襪。黑白道線襪主要是為穿黑白道打鞋時穿的,是專用襪,它是用白線、黑線間隔織成的,每道寬約半寸。

以上說的幾種線襪不結實,而且現在市場上已很難買到,全部改用白尼龍襪子。

肉色長筒襪,是現代戲以後使用起來的。扮演撐船的艄公時,演員要光腿穿草鞋,并将褲腿挽起半尺左右。為了保證舞台效果,過去演員要把腳面和小腿都抹上棕紅色的油彩,現在就穿上一雙棕紅色的長筒尼龍襪代替抹油彩了。

6.腿帶

戲曲舞台上醜婆子、艄公等紮在腿腕子上的一種黑布帶子,寬約2寸,長約2尺多,兩端留有3寸長的線穗。過去民間老人都紮這種腿帶,現在隻有舞台上個别角色紮這種黑腿帶,例如《拾玉镯》的劉媒婆,《牧羊圈》的嬸娘,《白蛇傳》的艄公。

7.彩褲

戲曲演員在舞台上穿的各種顔色的綢緞褲子,統稱彩褲。在戲曲服裝中,彩褲處于從屬地位。一般來說,它的顔色取決于大、二衣,式樣則取決于演員所穿靴鞋的類别。

彩褲的式樣與早年的中式褲相仿,但尺寸肥大,以利于演員表演。彩褲的上端,是用寬約八寸的白布做的褲腰,腰圍一般為四尺多。利用白布代替絲綢做褲腰的優點是可以吸汗,防止下滑,而且結實耐用。褲腰以下是用質地輕柔、光亮、不易起皺的各種面料做的。最常用的面料是春綢,此外還有西湖呢、绉緞、軟緞等。過去也有用紅布做的彩褲,多用于龍套、青抱、小太監等,以減少經濟開支,但舞台效果較差,現在基本上不用了。

各種彩褲在式樣上的區别主要是褲腳的形式。據此可分為散腿和系帶的兩種。散腿彩褲是演員穿矮幫鞋履時用的,褲長取決于演員的高矮,一般以剛剛蓋住腳面為宜。系帶彩鏡是演員穿靴子時用的,褲長約比散腿彩褲長出半尺,穿好後将褲腳放在靴腰裡面。

按照面料的顔色,彩褲可分為大紅彩褲、青彩褲和雜色彩褲三大類;按照彩褲上是否繡有花卉、圖案,又可分為素彩褲和繡花彩褲。大紅彩褲和青彩褲均屬于素彩褲,主要是指以春綢為面料制做的紅色或黑色的系帶彩褲。這兩種彩褲質地輕柔,富有動感,在舞台上應用最廣。雜色彩褲包括桃紅、粉紅、湖色、皎月、淺綠、藕荷、灰色、香色、墨綠、紫、白、黃等各種顔色彩褲。雜色彩褲的面料以西湖呢、绉緞為主,可以做成散腿的,也可以做成系帶的,可以是單一顔色的素彩褲,也可以是繡有花卉的繡花彩褲,或是在褲腳鑲有縧子邊的旦角彩褲。這類彩褲色彩鮮豔、明亮、質地挺拔。

繡花彩褲是為劇目的主要角色專門制作的,男用繡花彩褲一般是用金、銀線繡上漢瓦、金錢等圖案或是用彩線繡上獅子、老虎等猛獸,主要用于武生、紅生或武花臉,例如《漢津口》的關羽,《豔陽樓》的高登,《金錢豹》的金錢豹。女用繡花彩褲多繡有月季、牡丹、梅花等花卉或蝴蝶等昆蟲,主要供刀馬旦穿改良靠、紮大靠時使用,例如《棋盤山》的窦仙童、薛金蓮,《破洪州》的穆桂英。如果劇團沒有适當的繡花彩褲,也可以用素彩褲代替。

此外,還有用黑色軟緞制作的青緞彩褲。這種面料兼有春綢和西湖呢的優點,但也有易壓绉的缺點,适宜于與黑絨侉衣、黑緞侉衣配套使用,例如《打店》中武松、《探莊》中石秀穿的彩褲。

演出時,除了抱衣、花侉衣、旦角的褲襖、打衣褲等必須成套使用外,其它人物彩褲的選用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1)紅為貴、青為***

大紅彩褲和青彩褲是戲劇舞台上應用最多的兩種彩褲,除個别情況外,絕大多數穿靴子的人物不穿紅彩褲就穿青彩褲,其中甚至包括帝王也穿紅彩褲。例如《金水橋》的唐太宗,《斬黃袍》的趙匡胤等。但在選擇紅、青兩種顔色時必須遵循“紅為貴、青為***”的原則。這種作法雖然沒有大、二衣那麼嚴格,但同樣承襲了明代服制賦予顔色的等級觀念,隻不過這種區分是表現在同一階層(或類别)中人物的高低、貴***而已。通常官員中知府以上穿紅彩褲,知縣以下穿青彩褲;龍套中校尉、旗牌穿紅彩褲,衙役、獄卒穿青彩褲;侍者中太監穿紅彩褲,家院穿青彩褲;士兵中官兵穿紅彩褲,喽兵、鞑兵穿青彩褲;市民中員外穿紅彩褲,酒保、店家、破落儒士穿青彩褲。

(2)彩褲顔色要與大、二衣顔色搭配得當。

對于雜色彩褲來說,選用其顔色時必須注意與大、二衣顔色的搭配。一般來說,對于粉紅、淺綠、湖色、皎月等淺色服裝,不宜配用同種顔色彩褲,也就是說衣褲不要重色,以豐富舞台的色彩效果,例如《四郎探母》的鐵鏡公主身穿淡青色繡花旗袍,彩褲以配用淺粉的或桃紅的為宜;《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紮粉靠,彩褲配以淡青或淺綠色為宜。

對于紫、墨綠、白等幾種顔色的服裝,則必須配甩同樣顔色的彩褲,否則就會使人有不協調的感覺。例如《獵虎記》的解寶、解珍,上身穿紫素箭衣、墨綠索箭衣,下身配以紫索彩褲、墨綠索彩褲,《虹橋贈珠》中的白虎,上身穿白花箭衣,下身穿白彩褲。

(3)彩褲顔色必須與人物的年齡相适應。

桃紅、粉紅、淺綠等顔色,鮮豔、明快、富有朝氣,适用于花旦、閨門旦應工的小姑娘,如《賣水》中的小姐桂英、丫環梅香;《青草闖堂》中的小姐李伴月、丫環春草。藕荷、湖色等顔色,嬌而不豔,适用于已婚的年輕女子,如《野豬林》中的林娘子,《望江亭》中的譚記兒。

皎月、淺灰等顔色,淡雅、恬靜,适用于中年婦女,如《香羅帕》中的趙夫人,《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香色給人以富麗、莊重的感覺,适用于富貴人家或官階極高的老人,如《龍鳳呈祥》的喬玄,《徐策跑城》的徐策,《楊門女将》的佘太君等。

對于穿靴子的男子,一般來說或穿紅彩褲或穿青彩褲,但以文武小生應工的青年男子,則要穿粉紅、淺綠、湖色、皎月等顔色的雜色彩褲,以示其風流倜傥、朝氣蓬勃。

在選用彩褲時,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則外,有時還要根據劇情或人物的特殊需要确定。例如,《小上墳》中的肖索貞,通身皆白,是因為她身戴重孝的緣故,《女起解》中的蘇三,遍身皆紅,是因為她是負罪的囚犯,紅色有避兇趨吉的意思。

(二)靴鞋類

  靴鞋是“三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選人物形象、完成人物形體造型等方面,它與大、二衣一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體現演、職員的創作意圖方面,有些甚至是大、二衣所不能代替的。靴鞋的種類很多,演出時必須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所處場景等選用,必須同大、二衣搭配得當。晉劇服裝選用的格言:“甯穿破,不穿錯”,在這裡同樣适用。

  1.靴鞋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1)寄托戲曲創作人員對舞台人物的愛憎、褒貶,以強化舞台效果。例如《楊門女将》中寇準和王輝。這兩個人物都是朝廷命宮,但在對待異族入侵的态度上卻截然不同,前者主戰,後者主降。在舞台人物處理上,為了确立主戰者的正面形象,表現其氣宇軒昂,正氣凜然的氣概,寇準以須生應工,足登厚底靴,為了鞭撻主降者的卑劣行徑和醜陋嘴臉,王輝以醜行應工,腳穿朝方靴。厚底靴與朝方靴樣式基本相同,但靴底的厚薄不一樣,厚底靴約比朝方靴厚兩寸。這樣,就在形體上使王輝比寇準矮了一截,從而突出了寇準的高大形象,而且還可以與觀衆的愛憎産生共鳴,收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2)賦予人物年齡特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美的理解和追求卻大相庭徑。同一年齡段的人對此雖然也會因人而異,但大體上是相同的。這一規律在人們的裝束上尤為明顯。裝束與其年齡相稱的,給人以美的享受;相反,則會使人産生可笑或惡心的感覺。生活中把那些年紀已經很大卻又打扮得花技招展的老人戲稱“老來俏”或貶稱“老妖精”就是這個道理。晉劇舞台上靴鞋的選用正是按照這一規律賦予人物年齡特征的。以旦角為例,年輕姑娘天真活潑,富有朝氣,對美的追求上更富浪漫色彩,因而以花旦(小旦)應工的人物要穿彩鞋。彩鞋樣式削瘦,色彩鮮豔明快,鞋幫上繡有各種花卉,鞋面上綴有彩色鞋穗,适宜表現年輕姑娘俏麗、愛美、好動的年齡特點。老年婦女老成持重、沉穩含蓄,對美的追求遠沒有年輕人強烈,而且是更注重舒适和莊重。從心理狀态上說,人越老對“人生短暫”、“生命可貴”體會越深,并利用一切機會祈求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因而,以老旦應工的人物要穿福字履。福字履式樣肥大,色彩莊重,鞋面上綴有黑緞或黑絨做的“雲頭”,并用絲線繡一“福”字作為飾物,不僅穿起來舒适,适合老年人行動緩慢穩重的特點,而且以“雲頭”象征吉祥;以“福”字寄托老年人“有福人福深還禱福”的特殊心理狀态。

  (3)賦予人物身份特征。晉劇舞台上,除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外,還常有些神仙鬼怪登場。對于這些人物的靴鞋,常使用一些象形的紋飾或含有某種寓意的飾物來說明其特殊身份。例如,在鞋面上綴有“雲頭”則寓意其足踏五彩樣雲、飄忽不定的仙氣或鬼怪之氣,如《八仙過海》中呂洞賓等八仙所穿的登雲履、雲頭打鞋。又如在鞋面上繡魚頭、魚鱗,後邊綴有魚尾則表示生活在水中的水族或生活于水鄉、水性極好的人物,如《虹橋贈珠》中王八所穿的魚鱗灑打鞋和《除三害》中周處所穿的魚鱗厚底灑鞋。此外,孫悟空所穿的猴厚底、猴打鞋,哪吒所穿的哪吒打鞋,《白蛇傳》中蛟所穿的蛟打鞋等也都屬于這種含有一定寓意的特殊靴鞋。

  (4)調整演員身高。配戲演員的身高相差太懸殊,常使觀衆在視覺上産生不協調的感覺,此時可以改用不同高度的厚底靴或借助墊底來改變人物的身高,以便從整體上收到更完美的舞台效果。

  2.靴鞋的分類和命名

  靴鞋的名稱,大體上有兩種命名方法。一種是根據鞋(靴)面的顔色、面料、裝飾、鞋(靴)底的厚度和鞋幫的高度等分類特征來命名。其中,鞋幫高度超過踝骨的稱為靴,鞋幫高度矮于踝骨的稱為鞋或履,鞋(靴)底厚度在1.5寸以上的稱為厚底;鞋面上綴有彩色鞋穗的旦角用鞋均加上“彩”字。例如,“青緞厚底”是指以黑色緞子做為面料,底層為1.5—3.5寸的高腰靴;“白底藍花彩薄底”是指專供旦角使用的,以白色緞子做為面料,并繡有藍色花卉,綴有彩色鞋穗的薄底矮腰靴;“魚鱗灑打鞋”是指飾有魚頭、魚鱗、魚尾等紋飾的雙梁的圓口鞋。另一種命名方法是根據使用的人物、劇目等命名的。例如僧鞋、小孩鞋、哪吒打鞋、猴打鞋、《雁蕩山》打鞋等。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