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CCM疑難病例讨論」直播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進行。本次病例讨論由葉楓教授主持,李征途博士進行病例彙報。在病例讨論中除了各位PCCM學員發表各自的見解外,我們也能聆聽到來自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各位大咖,如李時悅,周承志,張清玲,劉春麗,程璘令,卓超等教授,廣醫一院的影像學專家曾慶思主任,微生物學專家蘇丹虹主任,病理學家顧瑩瑩主任,藥學專家蒙曉主任的精彩分享。
該患者的主要臨床症狀為咳嗽、咳血絲痰伴發熱,肺部影像學表現為右下肺實變團塊影,在治療過程中病竈一度吸收好轉,但随後又再次增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厘清診斷思路、做出診斷和鑒别診斷?本病例主要目标在于培養PCCM學員的臨床診斷思維,除了線下的學員外,也吸引了2.57萬人次的線上讀者。
患者,劉XX ,男,35歲,辦公室職員,廣東梅州人,2018年6月入院。
主訴:反複咳嗽、咳痰,伴發熱7月餘。
第一階段現病史:患者7月餘前勞累後出現咳嗽、咳痰,陣發性咳嗽,無晝夜規律,白痰為主,偶咳血絲痰,伴發熱,最高體溫39.0℃,無畏寒,寒戰。于當地醫院就診,胸部CT檢查示雙肺多發斑片狀滲出及實變影,氣管鏡檢查示氣道慢性炎症,BALF病原學檢查陰性。診斷「肺部感染」,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療後熱退,建議行右肺病竈活檢,但病人拒絕并出院。出院後患者在家服用中藥治療。
2018-03-03複查胸部CT,提示右肺病竈較前略有增多,遂于當地結防所就診,考慮「繼發性肺結核」可能,予「HRZE」抗結核治療1個月。患者自覺咳嗽、咳痰無改善,仍間斷發熱,複查胸部CT提示病竈較前無吸收。2018-5至廣州某三甲醫院就診,查血T-SPOT(-),行氣管鏡提示慢性炎症改變,肺泡灌洗液(BALF)的X-Pert(-),新型隐球菌莢膜多糖抗原( ),考慮診斷肺隐球菌病,予氟康唑 400mg 治療。1個月後,至我院門診就診,複查胸部CT提示病竈無明顯變化,為進一步診治收住我科。患者起病以來,精神、胃納、睡眠可,大小便如常,體重下降約7kg。
既往史:患者自幼乙肝病毒攜帶,平素口服護肝藥物及維生素;先天性馬蹄腎,腎功能良好。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個人史:否認煙酒嗜好;無食生魚史。
過敏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
婚育史:已婚,配偶體健,育有1子。
入院查體:體溫38.3℃,脈搏10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21/78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呼吸平順。皮膚粘膜無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胸廓無畸形,呼吸節律對稱,叩診呈清音,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聞及濕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2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未及包塊,無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外院輔助檢查:2017-12-8當地醫院:血常規:WBC 5.5X109/L (4-10), NEU% 69.1% (40-70), NEU 3.8 X109/L (1.8-8), LYMPH 0.7X109/L (0.9-5.2), MONO 1.0 X109/L (0.16-1.0), HGB 153g/L (120-160), PLT 180 X109/L (100-400)。C反應蛋白:8.29 mg/L;肝功能:ALT 103 U/L,AST 52U/L;血癌胚抗原(CEA):3.08ng/ml;血T-SPOT:陰性;痰抗酸杆菌塗片:陰性;痰培養:未見細菌和真菌生長。
2018-5廣州某三甲醫院:肺泡灌洗液新型隐球菌莢膜多糖抗原( );X-Pert:未檢測到結核分枝杆菌。
外院胸部影像學(CT):
病例特點總結
青壯年男性,慢性病程;咳嗽、咳血絲痰伴發熱為主要症狀;既往有「先天性馬蹄腎」,「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病史;體查:體溫:38.3℃,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聞及吸氣相濕啰音;外院檢查提示:淋巴細胞降低,單核細胞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轉氨酶升高;新型隐球菌莢膜多糖抗原陽性;T-Spot和X-Pert陰性;外院胸部CT提示炎性病變;外院曾予抗感染,抗結核治療1月,抗隐球菌治療1月,效果欠佳。
入院初步診斷
1、肺隐球菌病;2、肺結核;3、非結核分枝杆菌肺病;4、肺癌;5、機化性肺炎
入院後完善相關檢測
血常規:WBC 6.98X109/L, NEU% 51.5%, NEU 3.6X109/L, LYMPH 0.7X109/L (0.9-5.2), MONO 1.0 X109/L (0.16-1.0), HGB 153g/L (120-160), PLT 180 X109/L (100-400)。
尿常規和大便常規未見異常。
肝功八項,血氣分析,CX3生化八項,心梗鑒别六項,凝血功能,腎功能等未見異常。
血傳播八項 :乙肝表面抗原(化學發光法) 20.31IU/mL;HBV-DNA 3.62X103 IU/mL;HIV陰性。
血沉 12mm/h。
肺腫瘤五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16.81 ng/mL,癌胚抗原 2.53 ng/mL,糖類抗原125 21.42 U/mL,糖類抗原153 10.43 U/mL,非小C肺癌相關抗原 2.19 ng/mL。
風濕三項:陰性;抗核抗體普十一項:陰性;血管炎五項:陰性;抗心磷脂抗體:陰性。
免疫八項:免疫球蛋白G、補體C3,C4正常。
TBNK檢測: T淋巴細胞百分比(CD3 ) 77.1 %,輔助T細胞(Th)(CD3 CD4 ) 31.6 %,抑制T細胞(Ts)(CD3 CD8 ) 36.1 %,輔助T細胞/抑制T細胞(Th/Ts) 0.88 %,B淋巴細胞百分比(CD3-CD19 ) 15.3 %,自然殺傷細胞百分比(CD3-CD16 CD56 ) 7.3 %。
結核與非結核分枝杆菌感染相關指标:5UPPD 皮試:陰性;痰結核菌塗片:陰性;痰結核分枝杆菌核酸檢測(TB-DNA):陰性;痰結核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鑒定( X-pert ):陰性;血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免疫斑點法)(T-spot):抗原A(ESAT-6)孔 0.00 個,抗原B(CFP-10)孔 0.00 個;痰分枝杆菌菌種鑒定(DNA微陣列芯片法):陰性。
細菌感染相關指标:PCT:<0.05ng/mL;C反應蛋白 2.25 mg/dL;細菌塗片陰性;痰細菌培養陰性。
真菌感染指标:血真菌1-3-β-D-葡聚糖定量檢測(G試驗):<10 pg/mL;血半乳甘露聚糖檢測(GM試驗):0.351 ug/L;血隐球菌抗原>100.0 ug/L(≥8.0 ug/L 為陽性);痰塗片:未見真菌;真菌培養:陰性。
我院胸部CT(2018-6-6)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氣道腔内未見異常
予超聲小探頭伸入右下葉背段支氣管未探及明顯超聲實性低回聲區,于此行活檢及刷檢。
支氣管肺泡灌洗檢查結果:
•細菌塗片二項陰性
•TB-DNA陰性;肺泡灌洗液X-pert陰性;刷檢找抗酸菌均陰性
•曲黴菌抗原(GM試驗)檢測陰性
•隐球菌抗原:11.389ug/L
•一般細菌培養,結核培養陰性
•真菌培養:新生隐球菌(藥敏結果:對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敏感)
蘇丹虹教授就隐球菌培養的技術進行解說
肺組織病理結果:
(右下葉背段)送檢肺組織,肺泡腔内見少許組織細胞滲出,部分間質增寬,個别淋巴細胞浸潤,碳塵沉着,局竈可見一些組織細胞聚集,組織改變為肺間質性炎症,未見肉芽腫及腫瘤。
免疫組化結果:CK(上皮 ),LCA(CD45)(-),CD163(組織細胞 );
特殊染色結果:AB(-),抗酸(-),PAS(-),GMS(-)。
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測結果:
腰穿的腦脊液壓力:108mmH2O
留取腦脊液完善相關檢查:
•腦脊液常規檢查:顔色 無色,凝塊 無,透明度 清晰,潘氏試驗 陰性,紅細胞 87*10^6/L,白細胞 1*10^6/L
•腦脊液生化:腦脊液蛋白定量 0.24 g/L,腦脊液氯化物 135.8 ↑ mmol/L,腦脊液糖 4.07 mmol/L
•腦脊液隐球菌抗原 3.389ug/L(ELISA;>10ug/L),膠體金:陰性
•腦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
•腦脊液真菌培養:陰性
最終診斷
1、肺隐球菌病
2、先天性馬蹄腎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療方案:
1、氟康唑 400mg qd
2、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療:恩替卡韋
3、定期随診
第二階段定期随訪:患者無發熱,治療初期咳嗽、咳痰症狀好轉。但治療過程中,曾出現咯血,5-10ml不等,暗紅色。2019年2月起發現腎積水,繼而尿酸升高,腎功能不全,使用「别嘌醇」,1個月後發現白細胞為0.9×109/L,予停用,使用升白片治療2月,自述白細胞回複正常。2019-4出現咳嗽、咳痰加劇再次入院。
血隐球菌抗原監測:
日期 |
2018-6 |
18-10 |
2019-1 |
19-3 |
19-4 |
19-5 |
血隐球菌抗原 |
>100 |
31.109 |
8.154 |
7.182 |
<3.2 |
4.832 |
判斷标準≥8.0 ug/L 為陽性;<5.0為陰性;5.0-8.0建議臨床觀察
胸部CT的變化情況:
本病例的疑問:為什麼患者在血隐球菌抗原下降的過程中,出現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改善不理想?
結合患者的病情和文獻的報道,我們推測有以下的原因:
1、氟康唑耐藥
2、免疫重建炎症反應
3、隐球菌合并肺癌
4、非感染性疾病(肺癌?血管炎?機化性肺炎?)
5、混合感染(隐球菌合并其他特殊病原體)
同時完善相關檢測:
血常規:WBC 3.97X109/L, NEU% 55.7%, NEU 2.2X109/L, LYMPH% 35.3%, MONO% 7.7%, HGB 139g/L, PLT 182 X109/L。
尿常規和大便常規未見異常。
肺腫瘤五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16.54 ↑ ng/mL,癌胚抗原 2.52 ng/mL,糖類抗原125 20.53 U/mL,糖類抗原153 11.51 U/mL,非小C肺癌相關抗原 2.06 ng/mL。
血管炎指标:血管炎五項 陰性;抗心磷脂抗體 陰性。
結締組織病指标:免疫八項,風濕三項,抗核抗體譜十一項 均為陰性。
免疫八項:免疫球蛋白G、補體C3,C4正常。
T淋巴細胞亞群及絕對計數: T淋巴細胞百分比(CD3 ) 78.7 %,輔助T細胞(Th)(CD3 CD4 ) 29.8%,抑制T細胞(Ts)(CD3 CD8 ) 29.3%,輔助T細胞/抑制T細胞(Th/Ts) 0.76%;T淋巴細胞百分比(CD3 ) 計數 1687 個/UL,輔助T細胞(Th)(CD3 CD4 )計數 638 個/UL,抑制T細胞(Ts)(CD3 CD8 ) 計數843 個/UL。
結核與非結核分枝杆菌感染相關指标:痰結核菌塗片:陰性;痰結核分枝杆菌核酸檢測(TB-DNA):陰性;痰結核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鑒定( X-pert ):陰性;血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免疫斑點法)(T-spot): 陰性;痰分枝杆菌菌種鑒定(DNA微陣列芯片法):陰性
細菌感染相關指标:PCT:<0.05ng/mL;細菌塗片陰性;痰細菌培養陰性。
真菌感染指标:血G試驗:陰性;血曲黴菌抗原檢測:0.457 ug/L(>0.85 ug/L 為陽性);血隐球菌抗原:<3.2 ug/L;痰真菌塗片:陰性;痰真菌培養 陰性。
專家解疑一、是隐球菌耐藥嗎?
主持人葉楓 教授:在臨床上确實存在隐球菌初始就耐藥的現象,但這個病例早期BALF培養提示該隐球菌對氟康唑是敏感的,因此把氟康唑作為第一選擇。在抗細菌治療過程中,存在耐藥交替的情況。同樣地,在某些抗真菌治療中,比如曲黴菌的長期治療中也有類似現象,然而在隐球菌治療中是否有這種情況,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下面也請卓超教授談談。
卓超 教授:
首先,細菌耐藥和真菌耐藥評估有所不同,細菌治療失敗我們往往會考慮耐藥并且後面往往得到證實,但真菌耐藥的概率低得多,尤其是隐球菌對唑類耐藥,目前報告極少。真菌耐藥存在所謂90/60法則,就是說,體外敏感,體内90%有效,體外耐藥,體内仍然有60%是有效的。其次,考慮真菌耐藥,首先要排除3個因素:①宿主免疫功能;②合并其他感染或者基礎疾病;③所用藥物劑量是否足夠;在考慮排除這三個因素後,再考慮耐藥。目前國内所有針對隐球菌的監測(如China Scan和CHINET)均顯示,隐球菌對氟康唑的敏感性幾乎是99%,國外的數據未必能套用于國内。此外,要看這個患者是否再分離到隐球菌,以及後面分離到的隐球菌耐藥表現跟初始分離的菌株是否一緻。隐球菌還有一個特别的地方,表面上耐藥不多見,但存在異質性耐藥,這是它危害最大的一個地方,隐球菌異質性耐藥株的毒力比普通菌株更強。所謂異質性耐藥,就是治療過程中,在藥物的壓力下轉為耐藥,但拿到體外常規的條件培養MIC又恢複到敏感狀态,這個要鑒别也很簡單,在培養基裡面加一點氟康唑立刻就表現出來了。
二、是免疫重建炎症反應嗎?
主持人葉楓 教授:該患者如何鑒别免疫重建綜合征。
程璘令 教授:
首先這個患者是一個明确的肺隐球菌病,且治療過程中出現肺部情況加重,需鑒别免疫重建綜合征。免疫重建綜合征最早是在HIV免疫抑制患者身上發現,在抗逆轉錄治療過程中,随着患者免疫系統恢複,肺部反而出現症狀加重。後來發現在真菌裡面,比如隐球菌、PCP、曲黴,還有結核中也發現存在免疫重建綜合征,尤其是隐球菌肺炎。隐球菌感染後容易出現繼發免疫抑制,表現為Th1細胞減少,随着抗菌治療起效,免疫重建過程出現肺部免疫損傷,表現為肺部症狀及影像學加重,病理特征表現主要為Th1改變的肉芽腫性損傷。要想明确免疫重建綜合征的診斷,首先要排除原發感染的加重或者是新發感染,同時病理出現Th1改變的肉芽腫性損傷。這個病人前期使用抗隐球菌治療後,病竈一度改善吸收,後期才出現症狀加重,病理也未見特征表現,免疫重疊綜合征可能性不大。
三、是隐球菌合并肺癌嗎?
主持人葉楓 教授:近年來,感染合并肺癌及隐球菌合并肺癌時有報道,請腫瘤專家發言。
周承志 教授:
隐球菌合并肺癌,最常見的情況是,肺癌治療過程中合并隐球菌感染,在腫瘤化療或其他治療過程中,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隐球菌感染。第二種情況是,兩個同時出現,常見于外科,早期發現多懷疑原發的肺癌,活檢中發現是隐球菌合并肺癌,這種需要鑒别,可能其中一些病竈并不是肺癌而是單純的隐球菌,是可以通過藥物根治的。第三種情況就是與該患者類似的,隐球菌的治療過程較長,中間病情反複,可能合并發生了肺癌。該患者僅NSE稍微偏高,且檢驗結果時高時低,腫瘤可能性不大,就算有,也是低度惡性的,考慮感染可能性大。
四、是隐球菌合并血管炎嗎?
主持人葉楓 教授:感染可誘發或繼發血管炎,如何考慮。
張清玲 教授:
疾病診斷過程中,除了橫向評估是否符合标準,縱向觀察病情變化同樣重要。該患者隐球菌感染診斷明确。臨床上部分在風濕科初始診斷血管炎的患者,治療過程中加重或反複,後面發現是病原體感染模拟了血管炎的表現。血管炎分原發型與繼發型血管炎,繼發血管炎就是指所謂「模拟血管炎」,指繼發于感染、腫瘤、其他結締組織病的血管炎。發熱、CRP及血沉升高等血管炎表現,亦可見于發熱。該患者影像學以單側肺受累為主,病理及其他風濕免疫檢查均不符合血管炎典型表現,暫不考慮血管炎。但是臨床上還有免疫指标陰性的血管炎,最近在研究中發現,某些EGPA患者,通過免疫熒光法、ELISA在血中均檢測不到ANCA,但在呼吸道局部痰液的增敏ANCA檢測陽性。此外,任何疾病都是環境和個體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系統現有臨床指标并不能夠全面評估患者免疫狀态,該患者TBNK、免疫球蛋白、白細胞基本正常,但發生了隐球菌感染,不排除存在免疫功能障礙,比如巨噬細胞功能異常等,但這些目前不做常規評估。
劉春麗 教授:
很多感染可誘發血管炎,如葡萄球菌、鍊球菌、結核、真菌、病毒均有諸多報道。在血管炎的診斷中,感染誘發的血管炎也是首先要排除的,一般感染誘發的血管炎,随着感染控制血管炎也相應好轉。該患者除了少量咯血外,未見全身其他部位血管炎表現,肺部亦為單一病竈,結合對治療的反應,不太考慮血管炎。
五、是合并其他特殊病原體感染嗎?
再次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氣道腔内未見異常;小探頭引導下右下肺基底段灌洗和活檢;
•肺泡灌洗液GM試驗<0.25ug/L;肺泡灌洗液隐球菌抗原:8.701ug/L;
•肺泡灌洗液TB-DNA陰性;X-pert陰性;刷檢找抗酸菌均陰性;
•細菌和真菌培養陰性
肺組織病理:
顧瑩瑩 教授解讀:
右下肺基底段的活檢,見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夾雜漿細胞,但未見明确中性粒細胞,考慮慢性炎症性細胞浸潤,可見多個邊界清楚的肉芽腫性病竈及多核巨細胞,小血管上未見明确血管炎改變,肉芽腫病竈未見壞死表現,以類上皮細胞為主,散在多核巨細胞,周圍未見纖維組織包裹,要考慮鑒别感染與非感染性肉芽腫。該患者背景可見炎症細胞浸潤,首先考慮感染,但抗酸及六胺銀染色均為陰性。隐球菌可導緻肉芽腫性改變,但往往比較散在,以多核巨細胞為主,多核巨細胞内常可見吞噬隐球菌孢子,該患者肉芽腫比較緊密。結節病不會出現壞死,周圍可見纖維母細胞包裹,背景淋巴細胞不多,亦不會出現咯血症狀,大多數患者為體檢發現,影像學可見縱隔及雙肺淋巴結改變,該患者不符合。患者肺泡腔未見機化,肺組織未見腫瘤及血管炎改變,整體看考慮感染可能性大,重點排查分枝杆菌,增值性結核可見肉芽腫性改變,但往往可見朗格漢斯細胞,該患者以多核巨細胞為主,考慮非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性大。
如何進行臨床診斷和鑒别診斷,疑惑重重,目前的檢查結果未能明确診斷,因此行進一步檢查: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肺組織活檢:
肺組織mNGS檢測:少量煙曲黴(序列數:4條)
肺組織病理:
肺組織病理:組織改變為慢性支氣管炎伴曲黴感染。
腎功能檢測:BUN:8.9 mmol/L,肌酐:164 umol/L,肌酐清除率:44 ml/min
修正診斷
肺曲黴病
慢性腎功能不全
先天性馬蹄腎
CKD2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蒙曉藥師解說腎功能不全患者用藥的注意事項,及抗真菌藥物選擇的原則。特别提到伏立康唑片劑的口服不受腎功能的限制。
治療方案的制定:
•伏立康唑口服200mg q12h
•予以護肝對症治療
•定期監控血藥濃度、腎功能情況
伏立康唑血藥濃度監測:
日期 |
2019-6 |
19-8 |
19-10 |
2020-5 |
伏立康唑血藥濃度 (ug/mL) |
0.75 |
2.14 |
1.23 |
1.34 |
判斷标準:>0.5 ug/mL達标
治療後随訪(胸部CT):
2021-2(停藥7個月後)複查胸部CT:
本病例的診治體會:
1、疾病明确診斷并給予針對性治療後,需要動态随訪;治療過程病竈先小後大,要注意警惕其他病原體的感染。
2、合适的組織病理活檢方式可提高臨床診斷的能力。
專家點評李靜 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
這個病例一波三折,治療過程中病情出現反複,用了氣管鏡、經皮肺穿、mNGS多種檢查方法,對如何判讀結果做了很全面的剖析,各位相關科室專家和PCCM學員的分析也很到位,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相信對PCCM學員會有所收獲。
趙子文 教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
PCCM關鍵培訓學員的臨床思維。該患者年輕、肺部結節,鑒别診斷的思路是最關鍵的地方,通過放射、呼吸介入的方法最終明确診斷。一般認為,肺部孤立結節,不是肺癌就是結核,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年輕人中下肺的結節,這幾年常見到為免疫正常宿主的肺部真菌感染,例如隐球菌。隐球菌的診斷有點曲折,隐球菌病竈一般在外周,與肺癌有所不同,取标本比較困難。通過纖支鏡超聲探頭可以取到一部分,偏遠的外周可以用經皮肺穿刺,在這個患者身上提示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就是BALF送mNGS,這3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
田東波 教授(清遠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
這個病例有一個應該反思的地方,第一次支氣管鏡超聲探頭未見病竈,仍然做了取樣,出來的BALF隐球菌陽性并做了治療,當時CT最大病竈在右下肺基底段,但我們取的是背段,而且是超聲探頭下未見陰影,如果當時就針對右下肺基底段取樣說不定能更早明确診斷。第二個,當時該患者在基層醫院常規抗感染後陰影及症狀未改善,就做了一個月的抗結核治療,後續也沒有結核的證據,診斷性抗痨的指征或許需要再慎重一點,特别是在基層醫院。
李時悅 教授(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副院長)
該病例主要針對PCCM學員,主要意義在于臨床思維培養。頭尾部分并不難理解,但中間部分,在初始治療有效後,病情再次加重時如何鑒别是關鍵。一開始我們未必能明确,但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跟進病情變化,不斷完善相關檢查,動态觀察以及綜合分析是臨床醫生最有力的工具。現在各專業發展迅速,除了自己專業,要跟其他相關學科多溝通,比如病理,肉芽腫改變的解讀,從表面上看報告并不能得到明确提示,但跟病理專家溝通後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今晚PCCM學員發言積極,學員發言提到病人依從性,這也是一個關鍵,往往是造成病人失敗的原因,值得我們臨床注意。具體在病情上,也提示我們,真菌是目前感染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南方地區多見,也是一個難點。
本文完
直播導演:劉迪;
今日頭條排版:大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