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小道今猶在
不見當年策馬人
固若金湯的大同古城牆壯麗古樸
它除了重要的城牆以外
還有遍布之上的城樓、甕城
垛口、馬道、女牆、雁塔等建築
共同構成了這座軍事防禦要塞
抵禦着外敵侵略
守護着城内百萬疆土的平安
布局篇·馬道
冷兵器作戰的古代
是靠什麼保護普通士兵
除了厚重堅固的盔甲
戰馬可是士兵們的好夥伴
腳程快,能馱人
兵戎相見之時輾轉騰挪間
躲掉敵人對馬背上主人的偷襲
這樣寶貴的軍用“物資”
那是值得為它們建造
一條專屬通道的
比如城牆上的馬道
而且不單單是可以讓馬匹上下城牆
馬道還有别的作用
馬道就是人或運輸物料的馬登城牆的斜坡
(圖源見水印)
城牆上的馬道是古代守城騎兵和步兵上下城牆時專修的一種斜坡通道,一般城池都将馬道建在重要路口 、交通方便之處,在古代主要的功能就是運送兵員、糧草和武器。
馬道緊貼城牆(城樓)向上,呈15—30坡度直通城牆上方。馬道往往兩條相對,形為“八”或倒“八”字,不過大同城牆是個特例,每處馬道隻有一條,寬約數米,青磚鋪砌,外側設女牆。
馬道是城牆整個防備體系的一項重要設置,所以建造城牆時,馬道位置通常都選在城門附近和靠近軍營處,在角樓和控軍台的地方也會看到它們的身影。
馬道也是城牆上重要的交通節點,城上各方守城部隊之間也可通過馬道巷路及時、快速地相互傳遞戰報或進行支援。
大同馬道遺存現狀2009年7月20日,在大同市明代古城牆東段的修複現場就發現了一條馬道。歌詞中寫到:城牆上跑馬難回城。意即城牆上的馬道由于距離窄,難調頭,上去之後無法再走回頭路。大同的此處城牆修複後,馬道也成為一處遺存被展示。
(2009年正修複的馬道)
大同古城的四座城門(包括城牆的四角)都設有登城馬道,位于城門右側。
大同古城牆内側的
四條馬道皆是條形磚砌成
磚平鋪或豎鋪在地面上
這種陡磚砌法
是利用磚的棱面形成澀腳
便于馬匹、車輛上下
看過馬道的介紹
我們接着談下一話題:女牆
好奇的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
女牆是什麼
女牆是跟女孩兒有關系嗎
為什麼是女牆不是男牆
“女牆”,包涵着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所以後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築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面的矮牆。
part 1
“女牆”為何叫“女牆”《辭源》
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
《釋名釋宮室》
“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古代的女子,卑微且地位低下,所以女牆就用來形容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
《古今論》
“女牆者,城上小牆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窺人也。”女兒牆又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于城牆頂的内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隻是“睥睨”一詞太過于拗口,不如“女牆”含蓄,所以“女兒牆”叫法流行較廣。
part 2
城牆上的“女牆”建在城頂内沿的女牆稱宇牆
為了防止從城牆上跌落而建造
建在城頂外沿的女牆也稱垛牆
女牆指城牆上内外兩側高起的牆
(圖源見水印)
女牆用于
城頂防護和禦敵屏障
通常作為
防禦敵人的箭孔和護垛
是古代城牆
必備的傳統防禦建築
part 3
古詩裡的“女牆”劉禹錫 《石頭記》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晁說之 《詩一首》
今日道傍誰著眼,女牆猶得擲胡兒。
惠洪 《鳳栖梧/蝶戀花》
風度女牆吹語笑,南枝破臘應開了。
文天祥 《行宮》
青天畢竟有情否,舊月東來失女牆。
作為大同人
你對大同城牆的曆史
了解多少
你對構成大同城牆的元素
知曉幾何
你又看過哪些
由大同城牆構成的美景
……
大同城牆
它是塞外大同這片土地
風雲變幻、民族融合的見證者
是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
興衰起落的參與者
更是如今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曆者
大同日報融媒體中心
主題策劃“這座城池”
将以“曆史篇”、“布局篇”、“景色篇”
三個部分
全方位解讀大同城牆
敬請關注
(本欄目内容如有纰漏與錯誤,還請廣大網友和讀者朋友們不吝賜教、及時指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讨)
責編 周建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