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玄宗将太子的冠冕授予皇三子李亨時,驚掉了所有人的眼珠,包括為李琩上蹿下跳了十來年的李林甫。
我們一直認為,當初唐玄宗不惜殺了太子李瑛,就是想讓李琩上位。既然如此,怎麼就被李亨“摘桃子”了呢?
對這個謎團,後人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死了,他失去了庇護,二是楊貴妃被父親奪走了,唐玄宗為避免尴尬隻能抛棄李琩。
老媽死錯了時間,老婆走錯了房間,李琩被兩個女人坑了。
真的是這樣嗎?曆史很容易被民間故事帶偏節奏,傳聞往往覆蓋曆史,經年累月,我們再也看不清曆史的原貌了。
我先抛三個問題:李瑛被廢後,唐玄宗為何不立即冊封李琩?武惠妃去世後,唐玄宗陷入深深的思念,此時楊貴妃尚未“插足”,怎麼會影響李琩的地位?唐玄宗廢掉李瑛,真的是為李琩掃清障礙嗎?
搞清楚這幾個問題,我隻要再向前邁一步就會發現曆史的真相:原來這是唐玄宗的主導的一場權力布局,這當中李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瑛被廢與李琩無關
因為“一日殺三子”,唐玄宗被後人冠以“絕情爹”的帽子。不過稍有理智就不難産生疑問:就算是想找借口廢掉太子,有必要殺了太子嗎?還一次殺了三個?孩子是帶來的嗎?
李瑛此時已經做了21年的太子,就在兩年前,唐玄宗還帶着他在苑中種麥,并語重心長地教導他說:“這些麥子收割完将要獻給宗廟,所以朕要帶着你親自勞作,也是為了讓你懂得種田是多麼的艱辛。”
如此耗費心血培養的太子,就因為武惠妃的誣告,唐玄宗就不分青紅皂白殺掉了?
武惠妃的誣告也太low了,她欺騙李瑛兄弟三人說:有盜賊闖進宮裡來了,你們趕緊帶兵甲來護駕。哥仨更low,真的帶着武器就進宮了,于是被誣陷為謀反。
史書實在是侮辱李瑛的智商,也侮辱讀者的智商,皇宮有那麼好進嗎?禁軍不比哥仨的戰鬥力強?武惠妃的話比聖旨還管用嗎?
有意思的是,唐玄宗的智商也掉線了,居然就信了。如此漏洞百出的故事,竟然堂而皇之地寫在了正史上。
事實上,李瑛謀反不是冤案,張九齡的神道碑很清晰地記載了這件事的始末:由于武惠妃得寵,李瑛兄弟三人的母親都受到冷落,而且唐玄宗對李琩的過度寵愛,讓李瑛産生了危機感。
于是哥仨兩次策劃謀殺武惠妃,第一次唐玄宗僅僅殺了李瑛的大舅哥以示警戒。但三人不知悔改,又第二次行動,這才惹怒了唐玄宗。
我猜測,第二次行動所針對的目标不僅僅是武惠妃,應該還包括李琩,甚至唐玄宗。
因此,李瑛被殺不是唐玄宗為李琩掃清障礙,甚至跟李琩沒任何關系。換句話說,唐玄宗愛屋及烏寵愛李琩是事實,但絕沒有為了李琩廢黜李瑛的想法,更不會故意制造冤。
李琩落選與兩個女人無關就在李瑛兄弟遇害後八個月,武惠妃也死了,史書說她被“三王”的冤魂索了命。
武惠妃去世,李琩成了沒人愛的孩子,于是他被父親踢出了太子候選人。所以有人說,武惠妃死得不是時候。
這個理由太牽強,作為一個父親,可能會因為寵愛的女人去世,就立刻對鐘愛的兒子态度巨變嗎?
好吧,就算唐玄宗翻臉的速度太快,那麼武惠妃活着的時候呢?唐玄宗為何也不立李琩呢?這不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共同願望嗎?
後來武惠妃病了,哪怕為了沖喜、為了讓心愛的女人心滿意足地離開,唐玄宗也應該在武惠妃生前冊立李琩。然而唐玄宗沒這麼做,這符合邏輯嗎?
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唐玄宗從來就沒考慮過立李琩為太子,即便太子之位空出來了,李琩也不是他最中意的人選。
那麼,會不會是楊貴妃“插足”,壞了李琩的太子夢呢?
這個理由似乎很充分,唐玄宗本來想立李琩的,可是李琩門沒關緊,香味飄出去了。這種醜事必須掩蓋,李琩決不能再與楊貴妃見面了,這就意味着他注定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這是一種混淆視聽的手段而已,隻要捋一下時間線索,就會發現李琩丢失太子之位,跟楊貴妃的“身份升級”沒任何關系。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李瑛被廢;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武惠妃病逝;
▶開元二十六年六月,皇三子李亨被冊立為太子;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楊貴妃出家為道士,幾個月後搬進皇宮居住。
原來楊貴妃入宮時,李亨都已經當了兩年多太子,李琩落選跟楊貴妃沒任何關系。
可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楊貴妃入宮雖然是開元二十八年,但不代表在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前,她與唐玄宗就沒擦出火花。
在某些文學作品上,楊貴妃确實是先與唐玄宗見面,然後才找借口出家的,不過請别忘了另外兩個細節:
其一,武惠妃去世後,唐玄宗很長一段時間陷入深深的思念,對宮中的女人門一概不感興趣。按這個描寫,他怎麼也不大可能半年都沒熬住吧?
其二,假如二人擦出火花發生在李亨被封太子之前,從這個時間節點到楊貴妃出家,足足有兩三年的時間。這麼長時間搞地下工作,有可能嗎?為什麼不讓楊貴妃“早出家早洗白”呢?
除非有其它證據,按史書和正常邏輯推理,楊貴妃入宮是發生在李琩落選太子之後的事。因此,李琩敗給李亨,跟楊貴妃沒一毛錢關系。
李亨才是唐玄宗心目中的儲君以上分析說明,李琩從來就沒有進入過唐玄宗的視線,隻是由于李瑛的意外,太子之位空出來了,李琩才得益于母親的寵愛成為候選人之一。
即便如此,李琩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分量很輕,不是首要人選,所以唐玄宗将儲位空了一年多,哪怕面對武惠妃渴望的眼神也沒有松口。
對唐玄宗的暧昧态度,李林甫急得上蹿下跳。十年前,李林甫為了個人的前途,就早早地投靠在了武惠妃的羽翼之下,他也曾經向武惠妃發誓要擁戴李琩。
于是李林甫按捺不住了,他對唐玄宗直言:“壽王已經成人,當太子再适合不過了。”
對李林甫的立場,唐玄宗早就心知肚明,但他更中意李亨,卻一時找不到支持者。為此唐玄宗頗為失意,竟然茶飯不香(居忽忽不食),便将這個心思說給高力士聽。
高力士的态度也旗幟鮮明:“推長而立,孰敢争?”
“長”當然是指年長的李亨,高力士的意思是,立李亨名正言順,誰也沒理由反對。
有了高力士的支持,唐玄宗吃下了一顆定完,他當即答複李林甫:“忠王主仁孝,年又居長,當守器東宮衙。”
這一句話徹底堵死了李琩上位的可能,李亨橫空殺出,撿了個大便宜。
結合前面的記載可以看出,李瑛被殺後,唐玄宗其實就已經選定了李亨,隻是礙于武惠妃的面子,他不能宣布,所以隻能拖。
眼看着武惠妃都去世了,李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李林甫再也等不及了,他一改謹慎的作風,直接請立李琩。
而唐玄宗此時已經沒了武惠妃的面子問題,又有高力士的支持,因此毫不猶豫地向李林甫亮明了立場。
世事難料,人生無常,有的人費盡心機争不來,有人躺着喜從天降,上哪兒說理去?
不過,還是要追問一句:唐玄宗選中李亨,難道僅僅是因為李亨的“仁孝”和“年長”嗎?
當然不是,我個人認為,唐玄宗在為自己的皇權布局,他要讓李亨成為自己的一枚釘子,來對付一個人,此人就是李林甫。
李亨是唐玄宗皇權結構中的重要一環
自開元以來,唐玄宗摒棄了大唐的“群相制度”,而是采用正副宰相的“二相制”。這個變化避免了宰相們的權力鬥争,極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宰相的能力。
起初,姚崇與盧懷慎、宋璟與蘇頲、張嘉貞與源乾曜的搭配都非常成功,後來張說與宇文融、李元紘與杜暹、裴光庭與蕭嵩、蕭嵩與韓休的搭配就很失敗,宰相與副宰相鬥成了烏雞眼。
張九齡與裴耀卿、李林甫的搭配表面上和諧,其實也是暗流湧動。
内鬥導緻宰相班子更換頻繁,比如韓休,半年就下台了,這極大地影響了行政效率。加上宋璟、張九齡、韓休這些“杠頭”,老是拿頂撞皇帝當過年,搞得唐玄宗很不爽。
于是唐玄宗便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适的人選,長期擔任宰相,實現他所謂的“拱手而治”。
這個人還真被唐玄宗找到了,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當副宰相的三年時間,以高超的手段,一邊“口蜜”,不跟張九齡發生正面沖突,一邊“腹劍”,暗地裡在唐玄宗面前捅張九齡的刀。
于是唐玄宗對張九齡厭惡透頂,将一味奉承自己的李林甫當成了貼心人。因此,在罷免張九齡之後,他毫不猶豫地提拔李林甫當了宰相。
但唐玄宗絕不糊塗,李林甫營造小圈子的能力他心知肚明,必須要有一個掣肘他的人。
副相是做不到的,很快就會被他排擠掉,必須找一個分量夠重的人物站在他的對立面,這個人就是李亨。
都怪李林甫,早早地“賣身”于武惠妃,為了李琩,他事實上已經得罪了李亨,沒有回頭路了。
也就是說,隻要李亨當太子,就必然存在李林甫與李亨之間的相互掣肘,誰也不能一家獨大。毫無疑問,皇帝才是這種格局的最大受益人。
這才是唐玄宗抛棄李琩,選擇了李亨的重要原因,您同意我的說法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