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嗎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8 05:30:01

最近,一位名叫“劉可樂”的姑娘火了,她在《奇葩大會2》上,分享了自己曾确診躁郁症,認識和了解這種病,并與之“鬥争”的經曆。演講很感人,也讓“躁郁症”這個詞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嗎(得躁郁症很時尚)1

《奇葩大會2》截圖

躁郁症,也就是“雙相障礙”,這是一種以明顯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表現的心理疾病,它屬于心境障礙的範疇。根據2016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約有超過150萬名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與“冰”“火”兩個魔鬼反複鬥争着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病?

在躁狂發作期,患者往往情緒非常高漲,并很容易被激怒。表現在:注意力不集中,說話很多而且說得急迫,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精力充沛總感覺不到累,還可能會有些不計後果的行為,比如說揮霍等等。

而在抑郁發作期,患者就非常的低落。表現在:興趣喪失、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意思,精力減退,自我評價過低、總是自責和内疚,思考能力下降,反複出現“想死”的念頭等等。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嗎(得躁郁症很時尚)2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兩類性質截然相反的、極端的狀态之間反複經曆着劇烈的變化,我們都可以想象,躁郁症患者在發病期間将經曆多少的折磨。或許,會比我們想象中的更難受。

得沒得病?聽醫生的

看到上面的描述,相信很多網友開始對号入座了吧?對哦,我就是這樣的啊,有時候興奮得不行,但是有時候又特别特别的低落,我是不是就是得了這個躁郁症了?

沒這麼簡單。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躁郁症,必須嚴格經過專業醫師的臨床診斷。

臨床診斷的過程極具專業性,不僅需要逐一核實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否符合上述症狀标準,而且還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比如說患者的日常生活情況、出現這種狀态的持續時間等,還需要排除患者患有其他生理疾病以及類似的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這樣才能夠最終做出準确的判斷。

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也是很嚴肅的過程。嚴禁非專業人士給自己或他人随意貼上患有心理疾病的“标簽”。如果大家覺得自己或他人身上出現了心理方面的症狀,需要及時向專業醫療機構求助,并由專業醫師來進行診斷,千萬不要自己判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延誤治療。

藥能不能停?還是聽醫生的

與很多心理疾病一樣,躁郁症的發生包括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的原因。所以,治療也需要同時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來進行。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嗎(得躁郁症很時尚)3

在藥物治療方面,服用特定的精神類藥物,比如精神鎮定藥物、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物,以及抗抑郁藥物等,有助于控制躁郁症的症狀表現。

在服藥時,應該特别注意:需要向專業醫師詳細了解藥物的使用方法、療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服藥過程中如果感覺到不舒服,需要及時向專業醫師反映情況;不要在未獲得專業醫師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停止服藥,以免導緻病情加劇。所以說,劉可樂在演講中提到自己覺得狀态不錯就擅自停藥了,這其實是很不明智的行為。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心理治療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目前常被采納的心理咨詢技術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家庭聚焦療法、人際與社會節奏療法,以及心理教育等。

值得注意的是,躁郁症是一種醫學疾病,同時涉及到生理與心理層面的病因,沒有辦法依靠自身的調節達到自行康複的目的!必須及時接受專業醫師的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症狀表現。

正視精神類疾病給予溫暖關懷

躁郁症是一種精神類疾病,其實一提到“精神類疾病”,相信很多網友都會有所顧忌,并退避三舍,甚至會加以恥辱性的标簽,這也就是一些精神類疾病的“污名現象”。讓我們來看看躁郁症的“近親”——抑郁症的污名化情況。

近期,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朱廷劭研究組聯合北京林業大學李昂組,對抑郁症污名信息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心理語言表達模式進行了探索。

研究人員以新浪微博為研究平台,從一百萬名活躍用戶公開發表的微博中,篩選出15879條帶有抑郁症關鍵詞的微博,對這些微博進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這15879條微博中,有6.09%的微博被确認為抑郁症污名信息。

其中,最常見的三種污名類型是:(1)認為抑郁症患者的言行舉止難以預料;(2)認為罹患抑郁症是個性軟弱的表現;(3)認為抑郁症不是一種醫學疾病。微博用戶在發布抑郁症污名信息時,會更多使用一些特定類别的詞彙,包括:差距詞、排除詞、消極情緒詞、社會曆程詞、暫定詞。

由此可見,在社交媒體上,大家對于抑郁症患者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污名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而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我們就可以在社交媒體環境下對海量用戶信息開展實時、自動監測,提高對抑郁症污名信息的識别效率,從而制定相應的幹預策略,來提供有益的幫助。

這是我們科研人員關于抑郁症污名化情況的一些研究和探索,而這項研究結果,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類疾病的污名化情況。希望這項研究能為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類疾病的污名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嗎(得躁郁症很時尚)4

圖片來自網絡

上文我們提到,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是降低精神類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污名現象,比如對精神類患者給予歧視、排斥等,導緻了一些精神類疾病患者不敢去看專業的醫生,不敢承認自己得病,還有擅自停藥證明自己“沒病”的,這些都不是正常的、良性的社會态度。

其實,對于精神類疾病,很多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對工作、社會交往等方面也沒有特别大的影響。當前,精神醫學與心理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伴随着研究者對精神類疾病的研究深入,可以預期在未來還将湧現更加科學、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療理論與技術。因此,我們應該正視精神類疾病,給予患者們更多的人文關懷,這也是我們所能做的一些的幫助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