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清新設計案例

清新設計案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30 04:15:44

清新設計案例?【學人談】作者:周維娜(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主任、教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清新設計案例?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清新設計案例(讓生活回歸自然)1

清新設計案例

【學人談】作者:周維娜(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主任、教授)

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基于對生存環境的有限認知和需求,對所處的自然環境作出相應的适用性調整,形成了對生存環境的再設計。縱觀近現代國内外環境設計領域,百年間經曆了多個階段的漫長發展曆程。設計生産在帶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甚至對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諸多負面效應。全球範圍的能源危機,掀起了以建築界為代表的節能設計運動,緻使當今環境設計領域的焦點由“綠色設計”到“可持續設計”再到“低碳設計”不斷轉變。

改造後的貴州省黔西南州雨補魯村資料圖片

甯波博物館建築中的“瓦爿牆”設計資料圖片

“無痕設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标,強調環境設計在生态環境保護中所要建立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它更是一種主張用系統的設計方法把設計本體放置于社會資源框架内來加以研究的當代設計觀念。“無痕設計”的概念雖屬當代,但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及“天人合一”“無為而為”的哲學思想,卻早已根植于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營造思維之中。

我國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千差萬别,人們依山就勢、就地取材,孕育出特色鮮明的人居環境文化,充滿了智慧的環境共生觀念。

有着“地下四合院”之稱的北方地坑院和蘊含獨特審美價值的南方客家土樓,皆是造型古樸、布局嚴整的傳統民居建築形式。前者的結構十分精巧,窯洞縱深于“天圓地方”的地坑中,坑院内的糧倉頂部可開孔洞,平日以席棚遮蔽,收獲之時可将糧食通過孔洞直接灌入倉内。進入村莊,往往隻聞雞鳴犬吠,不見村舍房屋,别有洞天。後者的建造則是采用當地的黃土或杉土,形成的夯築構造穩固耐用、保溫性強。宜方宜圓的建築造型體現了古時勞動人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與感悟。兩者都兼具冬暖夏涼、防風隔音的生土民居建築特征,是設計造物融自然造化于“無痕”的典型代表。再如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的幹欄式建築,多以木竹為材料構建于山地之中,懸挑的空間結構解決了環境潮濕和地形複雜等諸多問題,其樣态因地制宜,結構組織靈活,蘊含寶貴的建造經驗和人文曆史價值。由此可見,“無痕”的設計智慧是我國傳統生态建築文化遺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安世博園内“無痕的建築”主題園資料圖片

上海市楊浦區黃浦江畔的“綠之丘”資料圖片

在當代環境設計實踐中,“無痕設計”的觀念即是強調以設計的力量對抗無節制的資源索取,反思現代生活的本質意義,探索人們應該以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最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無痕設計”觀念的倡導,跨越了設計本體的局限,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運用設計手段調節自然環境,改善因資源索取對環境造成的生态失衡問題。試看中央美術學院呂品晶教授設計團隊針對貴州省黔西南州雨補魯村進行的設計實踐。該設計将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資源、文化遺産與貧困地區的文化發展需求相結合,提出尊重自然規律與地域文化、還原傳統鄉村景觀風貌、滿足農民當代生活需求的設計宗旨,通過對資源的合理調配,探索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其次,是整合、釋放被占有的資源,使其回歸自然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态模式。位于上海的一座舊倉庫,荒廢多年無人問津,如今搖身一變,以嶄新的面貌成為極富設計感的“網紅打卡地”。這座名為“綠之丘”的建築由同濟大學章明教授團隊完成設計改造。設計者運用“減法”的設計思維,将上海煙草公司舊庫房建築近百分之五十的構築體量進行拆除,“拆”出了一座丘陵式的“空中花園”,并分别将朝向黃浦江和街區兩側的建築物施以雕鑿、退台等處理,創造出層層遞進的建築空間,與周圍環境遙相呼應。由此,原本荒廢的空間資源得到了再利用,被占有的材料資源得以釋放,這個屹立江畔的鋼筋混凝土“巨人”重獲新生。中國首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王澍教授的“新鄉土主義”風格代表作——甯波博物館,其外立面是由回收的舊磚瓦重新砌合的“瓦爿牆”。該設計将地域文化元素、傳統工藝和當代建築形态相結合,使建築成為時間與空間相互交錯疊加的“曆史收集器”。甯波博物館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厚重而鮮活,其建築形态成為當代文博建築中資源整合與傳承創新的設計典範,喚醒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生态價值回歸。

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陝州地坑院資料圖片

福建省龍岩市的永定客家土樓資料圖片

最後,是讓“無痕設計”的價值觀念引導大衆,對資源價值和審美邏輯進行再認知,從而引發人們對于生态環境保護的深度思考和參與。位于西安世博園内的“無痕的建築”主題園是筆者團隊創作的概念型設計作品。以鏡面形成的流動“建築”分布在自然環境中,當人們穿梭其間,環境中的物象通過鏡面反射若隐若現,光影變幻中與人們自身的鏡像相映成趣。該設計試圖通過人與“建築”在互動中産生的豐富而微妙的鏡像變化,呈現人、建築、自然三者間的動态平衡,從而探索城市發展中建築設計與生态環境之間的關系。

“無痕設計”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自然哲學觀的當代外延,提倡在當代環境設計中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回歸。“無痕”雖為一種理想狀态,但設計師通過設計實踐不斷探索,努力尋求“無痕”的内涵價值傳達,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指引方向,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這場關于生存方式的探索,既是吾輩面向傳統的問道,亦是我們面對自身未來的思索,更是人類對自然萬物的共情與觀照。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8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