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選擇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來自NLP(腦語言程序學)的十二條基本理念之一,雖然我“每天一塗”101天,每天的文字中就包括這句話。
前段時間兒子學校組織學生辯論賽,小夥子所在辯論隊過五關斬六将,殺進冠亞軍決賽,這次辯論題目是“決定人際關系的關鍵因素是道義還是利益”。
我幫助查詢了有關資料,也加深了對道義與利益的理解。
在線辭海釋義,道義指“道德與正義”,利益指“好處”,最佳指“達到某種目的最為有利的數量與程度,有機體生長繁殖最有利的條件”。道義與利益就是相對立的範疇。
今天下午被稱作“技術專家”參加某項目審核,這次是有償活動,審核結束每人發一個信封,接過來感覺輕的就是空白似的。
這時候,一位專家突然把信封扔在桌子上,就要離去,這一瞬間主持方愣住了,我也琢磨接下來我如何辦。
面對生活事情,選擇利益還是道義,行為含義到底有何深意。
允許我多啰嗦幾句。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父親喜歡讀評書,楊家将嶽飛傳三俠五義這些書也成了我的啟蒙書籍。
小學晚自習回家,聽書的鄰居們已經散去,我還會和父親繼續互讀一段,惹得母親責怪睡覺太晚了。照理,父親與那時很多農村人一樣,凡事特愛“品理”,忠孝仁義之類,張口即來。
看到“利益”這個概念詞語,就想起孔老先生的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還有讓人不堪的“人為财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突然也想起某高人愛調侃的話,“人不喂雞雞不下蛋”。
我感覺道義應該高于利益,可是利益又不能缺少。
“應該做卻又做不到”,這在心理學中就叫“心理沖突”,嚴重者會使人痛苦不堪。
為何做不到呢。單位分房子,大家從來都是哭着喊着挑大面積的。學校評職稱了,老師想方設法僧多粥少搶寥寥幾個名額。發工資獎金時候,從來沒見誰抱怨發多了非要退回一些去。
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似乎天經地義,畢竟掙出來才有錢發啊。上市公司更不用說,炒股票核心就是炒業績。國家層面,美國人毫不諱言,世界範圍内就是要首先考慮本國利益。
國家、社會、集體、企業,都可以響亮的喊着維護自身利益,換成個人就要羞于追求利益嗎。
這顯然不正常,因為上面這一個個群體是由衆多的個人組成的。
對此,現代經濟學鼻祖斯密假設了“經濟人”概念,他認為人性是自利的。
比如,天寒地凍天還不亮,我們小區門口就有人出來賣早點了。他們自己辛苦,起早貪黑,同時又服務了社會其他人。
社會就是由一個個類似這樣的“小人”組成的,我想其中也包括了你和我。
注意,經濟學假設的人隻是“自利”,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損人利己,自私的“小人”是損人利己,此小人非彼小人也。
概念真的不同于概念,更勿論個體了。
說了這麼多,還是看看孔老夫子咋說的,“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人家老先生沒有說不能求利,所謂君子小人也僅是描述,沒有說孰對孰錯。
說到底,君子小人既是對立又是統一,非要理解為“非黑即白”就是主觀問題了,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是灰色的。
我說了好久,說了這麼多,按照精神分析理論,很簡單,這僅僅是我的内在在“投射”。
不接受“每個人都選擇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本質不過是想做虛僞的君子,恥于做真小人罷了。
其實,我早就做了“小人”了,因為那位專家見大家愣住,忙說把空信封留下以後再用吧。我則愉快的收好了信封,“小人”的連信封也帶走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