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等相關的文言基礎知識,理解文章大意。
2.體會莊子借助寓言,曲達旨意的寫作手法。了解這則小故事的寓意。
3.領略莊子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思辨性,恰當評價莊子的說理散文及其思想。
二、學法指導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通過閱讀文章,分小組展開讨論,探讨本文寓意。運用本文的寫作手法練習寫作。
3.查找莊子與《莊子》的相關資料,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知識拓展
1.作者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豐富,結構變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情緻曠達,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人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莊子》一書熔莊子的哲學、政治、倫理、文藝理論及思維方式于一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該書是莊子及其後學的著作。
2.背景資料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彼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推動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争愈演愈烈。社會關系的變化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變革和活躍,各種思想派别應運而生。經濟的發展又給學者辯士提供了物質保證,社會變革則為他們提供了社會實踐論題。大批學者辯士議論社會狀況,闡述政治理想,暢談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莊子“不龜手之藥”的辯論就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真實寫照。
3.文題解讀
“石”是計算容量的單位,十鬥為一石。瓠(hù),葫蘆。《五石之瓠》節選自《莊子·逍遙遊》(《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4.知識鍊接
道家思想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從廣義上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一般來說,老子所說的“道”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③“道”無形無象。在先秦各學派中,道家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的門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曆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
四、整體感知
(1)識記字音
五石(shí)之瓠(hù)|瓠(huò)落
呺然(xiāo)|掊(pǒu)|不龜手(jūn)
洴澼(píng pì)|絖(kuàng)|鬻(yù)
(2)通假字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龜,同“皲”,皮膚凍裂)
世世以洴澼絖為事(絖,同“纩”,絲綿絮)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形容詞的活用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
名詞的活用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名詞作動詞,種植)
吳王使之将(名詞作動詞,統率部隊)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說吳王(即“以之說吳王”)
與越人水戰(即“吳軍與越人水戰”)
倒裝句
請買其方百金[狀語後置,即“請(以)百金買其方”]
判斷句
則所用之異也(“……也”表判斷)
2.圖文導航
3.主旨點睛
本文中,惠子僅從日常使用的層面上考慮“五石之瓠”的功用,莊子則超越了世俗經驗的束縛,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獨特價值。本文運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現出莊子與衆不同的思維方式。
4.重點難點
重點
(1)請簡要分析惠子和莊子在文中的形象特點。
莊子在文中是放曠豁達、無欲無求、順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則是内心受到世俗經驗的束縛,拘泥于成見,因而見識不夠通達的形象。
(2)惠子和莊子在對話時,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龜手之藥”的事例,分别有什麼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譏諷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事例,意在證明自己的學說大有用處,隻是惠子不能通曉領悟。
難點
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麼?
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樣的東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樣;對待事物,人們要更善于去發現這個事物的最大價值,從而完美地利用它。
五、閱讀指導
層次解讀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無用
第二部分:運用言說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異)
第三部分:得出結論: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規思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