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年級語文下冊寒食這首古詩筆記

六年級語文下冊寒食這首古詩筆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1 02:18:23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着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曆來評價也很高。

六年級語文下冊寒食這首古詩筆記(六年級古詩詞鑒賞之寒食)1

寒(hán)食(shí)——朝代:唐(tánɡ)代(dài) 作者:韓(hán)翃( hóng)

春(chūn)城(chénɡ)無(wú)處(chù)不(bù)飛(fēi)花(huā),

寒(hán)食(shí)東(dōnɡ)風(fēnɡ)禦(yù)柳(liǔ)斜(xié)。

日(rì)暮(mù)漢(hàn)宮(ɡōnɡ)傳(chuán)蠟(là)燭(zhú),

輕(qīnɡ)煙(yān)散(sàn)入(rù)五(wǔ)侯(hóu)家(jiā)。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袅袅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隻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禦柳:禦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辇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别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鑒賞: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态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随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禦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禦苑。苑中垂柳也随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隻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将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廷生活,并且寫得輕靈佻脫,所以曆來頗受賞識。

賞析分歧:

有意見認為全詩不過是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着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8] 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愛此詩,很難說明詩人本意中含有譏刺 [7] ;而有意見認為這是一首筆法巧妙含蓄的諷刺詩,作者後兩句寫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諷今。通過刻畫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嘲諷的目的;還有人認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隻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藝術成就:

該詩的藝術成就,主要有兩點:一是思緒綿密,結構嚴謹。詩作僅四句,但多有轉折。從内容看,由寫景物轉入詠禮俗;從空間看,由皇城轉入禦苑,又由皇宮轉入權貴門第;從時間看,由白天轉入日暮;從感情看,由平和轉為莊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多重轉折,使得本詩尺幅興風、盆水生波,在簡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尋味。《唐詩箋注》對此作有評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禦柳斜三字引線,下漢宮傳蠟燭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準确傳神。如“飛”字、“斜”字、“傳”字、“散”字,不僅本身不可移換,而且相互照應。徐增《而庵說唐詩》對此有細微的評述:“不飛花,飛字窺作者之意。初欲用開字,開字不妙,故用飛字。開字呆,飛字靈,與下句風字有情。東字與春字有情,柳字與花字有情,禦字與宮字有情,斜字與飛字有情,蠟燭字與日暮字有情,煙字與風字有情,青(輕)字與柳字有情,五侯字與漢字有情,散字與傳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裝疊得妙。其用心細密,如一匹蜀錦,無一絲跳梭,真正能手。”

拓展資料:

韓翃(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及第。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随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大曆(766—779)後期,先後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建中(780—783)初,德宗賞識其“春城無處不飛花”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诰,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送行贈别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琅然,但乏情思,亦無深緻。筆法輕巧,寫景别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隻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随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緻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