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二次元?霍豔觀點提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z世代二次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霍豔
觀點提要
《覺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國》《功勳》等影視劇在建黨百年優秀文藝作品展播中脫穎而出,點燃了年輕一代自發的觀看熱情。他們通過記錄觀感、抒發情感,梳理和分享心路曆程,甚至二度開發文創、實地走訪“打卡”等“追劇”方式,找尋到革命曆史與現實生活連結的路徑,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糾偏着網絡上存在着的“躺平”等消極态度。他們對生命意義和自我價值的理解有了更多的曆史意識,形成薪火相傳接續奮鬥的崇高理想。
《覺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國》《功勳》等影視劇在建黨百年優秀文藝作品展播中脫穎而出,點燃了年輕一代自發的觀看熱情。與此同時,年輕人對主旋律作品的打開方式也發生着變化,除了在網站打分、參與讨論外,還對片段進行剪輯、制作表情包、開發文創産品、梳理曆史知識、進行自我命名等,不斷強化着他們的參與感。
在Z世代群體内部也呈現着不同圈層差異化鮮明的接受方式。如以文藝青年為主體的網站,偏重于對畫面隐喻的讀解和對曆史細節的捕捉;以城市職場為主體的網站偏重于對人物價值觀念和命運的讨論;在生活分享網站小紅書,年輕女性努力找尋曆史與現實連結的物質途徑,進而把“覺醒”與“奮鬥”的勢能注入日常生活;在容納多元文化社群的B站上,用戶以剪輯、再創作、發送彈幕的方式表達喜愛之情;在抖音等短視頻網站則側重情感渲染,激發愛國共鳴。可以說,Z世代年輕人對主旋律作品感受之熱切、表達之踴躍、方式之多元,都達到了全新境界。
梳理心路曆程,将革命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對“網生”代90後、95後乃至00後而言,無論《覺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國》還是《功勳》《跨過鴨綠江》,記錄觀感、抒發情感、梳理和分享心路曆程成為最常見、最直接的追劇模式。年輕人撰寫主旋律作品的評論,不僅限于作品的分析、評論,解讀畫面或台詞中隐喻;也有對作品所涉及曆史背景、重要人物、觀點主張等知識點的梳理,逐漸明晰出如“中國從哪裡來,向哪裡去?”等一個個讨論話題;更有聯系當下社會生活,在曆史與現實之間形成對照,如《覺醒年代》熱播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表述:“《覺醒年代》有續集嗎?”“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這些影評、觀後感不乏真知灼見,真誠地寫出了年輕人如何“覺醒”的心路曆程。
以摘抄經典台詞為代表的“語錄體”傳播日益增長。優秀主旋律作品裡振聾發聩的台詞受到觀衆的普遍認可,有的網站摘抄的台詞以段落為主,注重上下文的關聯性,強調方法論。有的網站摘抄的台詞以句子為主,體現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更側重于形式——手抄,強調一種親身參與的儀式感,由此加深記憶。一些年輕人還把觀後感、台詞、劇照精心排版,制成充滿個性的手賬,将革命曆史與現實生活拼貼組合。“語錄體”雖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可一旦脫離具體的曆史情境又加入現實感的附會後,複雜的曆史邏輯面臨着被簡化的可能。
繪制人物形象,制作成頭像、表情包,引發二次傳播。《覺醒年代》熱播時網上出現大量人物漫畫形象,和曆史書上嚴肅的黑白照片相比,這些漫畫的特點是“萌化”,使得曆史人物顯得和藹可親。除了漫畫還有大量視頻截圖,如《山海情》裡水花委屈的神情配上文字被制作成表情包,用于日常交流。無論是漫畫還是表情包,伴随不斷傳播使用,所設定的意義被反複強調,但是在加深人們印象的同時也削弱了人物的複雜性。以賣萌凸顯蔡元培的形象,是對人物性格的片面理解。
開發文創産品,将革命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文創産品的走紅得益于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年輕人開始強調商品附加的文化價值,把曆史、人物變成可以随身攜帶的物品,融入日常生活。《覺醒年代》熱播後魯迅博物館的文創産品出現脫銷的情況,年輕人幹脆自己動手制作文創産品,手機殼、帆布包、徽章、貼紙等,産品越來越小巧和富有裝飾性,可以讓年輕人進行創造性地混搭。這些文創産品還逐漸成為一種身份認同的标志,擁有者自稱“覺醒女孩”,彼此稱呼“同志”,人和曆史的互動投射進日常生活。
設計紅色旅遊路線,“打卡”找尋曆史記憶。Z世代年輕人通過強化空間感來找尋曆史感,他們以劇集作為場景還原的依托,自主設計紅色旅遊線路、繪制地圖、分享攻略。這種打卡被命名為“沉浸式打卡”,閉上眼睛就能回憶起劇情場景。年輕人的“打卡”還能促進景點風貌的提升,人們發現合肥市“延喬路”路牌破舊、周邊市政設施落後,寫信給市政府要求整修。市政府很快更換了新的路牌,并啟動相關紀念雕像的制作。七一前夕,大批市民自發在“延喬路”路牌下插上國旗,擺放鮮花、卡片,用真摯的感情表達對于革命先烈的緬懷。“延喬路”由此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場所。《山海情》的熱播也促進了甯夏旅遊産業的開發,當年輕人真正深入到黃沙漫天、空曠寂寞的西北鄉村時,更能感受到脫貧攻堅事業的偉大意義。
應該看到,作為年輕人一種生活方式的“打卡”“簽到”,有可能隻是浮光掠影,凸顯的是“我來過”而非“我了解”“我記住”。可喜的是,如今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調動參觀者的主動性,激發他們對于景點的深度體驗感,尤其是在擁有豐富紅色旅遊資源的地區,探索如何将紅色景點與周邊自然風光、人文景點形成優勢互補;在已經設計出的“打卡”線路基礎上,整合博物館資源、開放更多名人故居和革命活動舊址、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等舉措,讓年輕人受到精神上的洗禮,全身心地進入當時的曆史情境中。
以“創造性轉化”參與主流價值觀的建構
開列書單、通過延伸閱讀了解曆史,形成良好的長尾效應。曆史題材的主旋律作品使年輕人有了強烈的繼續了解曆史的渴望,他們自行尋找一些曆史讀物。比如《覺醒年代》熱播時網絡上出現大量“覺醒年代書單”,書目主要集中在:《新青年》影印本或文選、魯迅、胡适等作家選集全集、革命人物傳記、通俗曆史讀物、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等,這些書單形成了良好的長尾效應。
最為可貴的是,Z世代觀衆對作品進行“創造性轉化”,參與主流價值觀的建構。年輕人不再是主旋律作品及所倡導理念的被動接受者,而變成革命史意義建構的積極參與者,紅色經典的有效傳播者。他們擅長于進行“創造性轉化”,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對材料進行加工,以曆史事件、人物關系等不同線索進行“再創作”,不斷拓展作品的豐富性,賦予其獨特價值,創造一個新的理想主義世界。年輕人每一次觀看和重讀都與固有的知識結構和現實經驗發生碰撞,帶來新的發現,這時對主旋律文藝作品不再是一次性的欣賞與閱讀,而是他們深入學習、認識曆史的資料庫。
近年來,年輕人生成了新的話語方式、審美标準和評價體系,他們積極地參與到主流話語的建構中,經由他們“再生産”的内容更為年輕化、個性化,更易在青年群體中傳播。這些新的文化生産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積極關注,朝氣蓬勃的原創精神,也獲得了更多主流層面的肯定,感受到參與價值的被認可。
Z世代年輕人對于主旋律作品新的打開方式就是找尋到一條曆史與當下生活連結的路徑,這也标志着這一受衆群體在優秀作品影響下思想觀念發生着種種轉變。近年來,網絡上湧現了大量和年輕人生活狀态相關的話題,如“躺平”“佛系”等,暴露出青年人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覺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國》《功勳》等一系列主旋律影視劇以生活化的場景和高濃度的情感輸出,先使得Z世代年輕觀衆在曆史和現實之間形成對照,把共産黨人、革命先輩的英勇奮鬥,推動曆史向前發展,視作我們當下幸福生活的根源。又通過閱讀、文創、打卡、表情包等将革命先輩奮鬥的曆史勢能注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對于這種轉化路徑要持續探索,年輕人隻有将對曆史、政治的關注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時,他們對自我價值的理解才有了更多的曆史意識,形成薪火相傳接續奮鬥的崇高理想。
(作者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者)
來源: 文彙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