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牡丹亭遊園屬于什麼區

牡丹亭遊園屬于什麼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2:22:44

牡丹亭遊園屬于什麼區?作者:任海傑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精華版《牡丹亭》,是近期上海舞台的重頭戲之一《牡丹亭》是昆曲的骨子老戲、代表作,長演不衰,久負盛名,版本衆多,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牡丹亭遊園屬于什麼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牡丹亭遊園屬于什麼區(牡丹亭的花園在哪裡)1

牡丹亭遊園屬于什麼區

作者:任海傑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的精華版《牡丹亭》,是近期上海舞台的重頭戲之一。《牡丹亭》是昆曲的骨子老戲、代表作,長演不衰,久負盛名,版本衆多。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精華版《牡丹亭》創排于2004年,由編劇家張弘根據湯顯祖原著的55場中提煉出14場,分為上下本,上本8場(杜麗娘因情而亡),下本6場(杜麗娘因情而生)。它虛化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的為官經曆、戰争場面以及杜寶反對杜麗娘與柳夢梅結合等情節,着重表達了杜麗娘與柳夢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千古絕唱。精華版《牡丹亭》主題集中,濃墨重彩,兩個晚上共5小時演完全劇。上本戲份以旦角為主,下本戲份以生角為主,整體結構平衡。精華版曆經17年的打磨,精益求精,漸臻成熟。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此番派出了最強陣容來滬,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出演上本柳夢梅,白玉蘭獎得主施夏明出演下本柳夢梅,梅花獎得主孔愛萍飾演杜麗娘。石小梅與孔愛萍搭檔近40年,施夏明又是石小梅的徒弟,合作的默契、師承的關系,使得舞台上他們的表演水乳交融、嚴絲合縫。石小梅雖然戲份不多,但唱功和表演爐火純青,氣場強大,根本看不出她年已七旬。這是她第一次來滬演柳夢梅,據說很有可能也是最後一次,因此上海觀衆有福了。孔愛萍當年就是以杜麗娘一角而獲得梅花獎的,她的演唱“嗲”與“糯”兼具,氣息悠長且又百轉千回,夢中被柳夢梅擁抱時的一聲拖腔“抱”字,真可謂銷魂蝕骨。進入“尋夢”一折,孔愛萍越發入情入境,嗓音完全化開了,韻味十足,唱得肝腸寸斷,如此杜麗娘焉能不氣絕身亡?

用“如日中天”來形容施夏明,并不為過。短短幾個月内,我在上海欣賞了三部由他主演的大戲:《浮生六記》《當年梅郎》《牡丹亭》。《浮生六記》中他演活了一個感天動地的癡情男子;《當年梅郎》裡他塑造了一個形神兼備的梅蘭芳,并在劇中演唱了多段梅蘭芳的唱段,展現了過人的才華。《牡丹亭》下本他一出場,就是一個形神兼備的“柳夢梅”。他在“叫畫”中的大段獨白演唱,跌宕起伏,滿堂生輝;他在“幽媾”中與杜麗娘的對戲,如夢似幻,其中“畫中人、夢中人、眼前人”那段演繹,無論咬字、韻腔、表演、吟唱,已臻化境。觀施夏明的演唱,唱、念、做、表的功夫非常紮實,角色感強,善于塑造人物。尤其是他的水磨腔,聲中帶情,字中含韻,細膩軟糯,柔情萬種,杜麗娘焉能不被如此癡情男兒喚醒?演出結束謝幕時,石小梅給了施夏明一個大大的擁抱。

戲中幾位配角的表演也可圈可點。顧預飾演的春香,機巧靈敏。李鴻良(也是梅花獎得主)飾演的石道姑和計韶清飾演的花郎這兩個角色,既趣味十足地調節了劇情氣氛,又起到了串聯補白劇情的作用,可謂一箭雙雕。

精華版《牡丹亭》的戲劇結構以花園開始(杜麗娘遊園驚夢),到花園結束(柳夢梅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它的中心場景就是牡丹亭的那個花園。但舞台上呈現的花園空空如也,沒有任何實景,也不采用多媒體投影,因此這個花園是象征性的花園,是演員内心的花園,極度考驗演員的唱、念、做、表。其他場景也極度簡化,舞台上往往就一桌、一椅、一榻等而已。照昆曲前輩張繼青的說法:如果你不能用“唱”來塑造人物,那你就不要唱了!此說有些絕對,但也不無道理——昆曲能夠走到今天,關鍵靠的就是演員過硬的唱功,這也是中國戲曲的主要魅力之所在。然而,如果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當時昆曲(包括中國其他地方戲曲)重唱不重景的一個原因,可能也是限于當時的舞台技術實力。如果演員唱得好,又加上好制作,豈非如虎添翼?就說這版《牡丹亭》,如果在“驚夢”“尋夢”“叫畫”中适當用些布景或多媒體投影,人物内心的表達是否會更豐富、更能感染觀衆?

關于中國戲曲目前有兩種做法:對老戲,盡量保持原貌,原汁原味呈現;對新作,則采用現代制作和舞美潮流。對前者,幾十年來業界有過讨論,影響甚至波及圈外,記得20世紀末李澤厚與其他專家的一次對談中談到中國戲曲時,也主張對老戲要保持原貌,并以日本的歌舞伎為例。不知多年以後,他們是否會改變自己的觀點。

這裡,筆者想談一點自己想法,以抛磚引玉。這些年來,筆者觀看了大量的歌劇(現場和碟片),特别是自2013年起多次赴歐洲各大歌劇院和歌劇節觀賞歌劇,發現歌劇依然是當地最重要的舞台藝術。而且,歌劇院上演作品的絕大部分是傳統經典歌劇。這些歌劇已經演了許多年甚至數百年,為什麼至今長演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除了音樂和台詞不變,整個歌劇制作的理念,包括導演、舞美、服裝、燈光等已完全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當然也有保持原來實景的,但不是主流),極大地提升了原歌劇的審美檔次,别開生面,令人大開眼界。由此想到,西方歌劇與中國戲曲同屬舞台戲劇藝術和聲樂藝術,傳統歌劇的制作理念能夠與時俱進地變,中國的傳統戲曲為什麼就不能變?變,也是一種傳承,一種激活,一種創新,使古老的聲樂戲劇藝術煥發青春。筆者曾詢問過歐洲的一些老樂迷,他們幾乎都是這樣認為:這些歌劇他們看了一輩子,現在之所以還一直在看,除了看演員、指揮等以外,主要就是看新的制作。有些新制作哪怕不是很成功,但也能提供新的想法,也是一種藝術讨論的話題。

說回到昆曲《牡丹亭》以及中國傳統戲曲,是否也能以新的制作理念而常演常新?事實上,這方面已經有人在做了,比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陳士争的新世紀版《牡丹亭》。或許,我們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些、更快些,讓中國戲曲這個聲樂戲劇藝術的瑰寶也能像歌劇一樣長演不衰、走向世界。(任海傑)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