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松下問童子題目

松下問童子題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02:07:15

松下問童子題目(品讀松下問童子)1

(圖片來自網絡)

一提起賈島,不免就會想起那個脍炙人口的“推敲”的故事,故而世人往往會有錯覺,以為他隻是一位“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的苦吟派代表,然而通過這首詩,除了深藏不露的煉字水準,還能一領其高超的謀篇布局的架構能力,而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他巅峰般的造境功力。

所以一直在心裡悄悄地認為,賈島的這首詩真可謂代表着唐詩的至高境界。

先說這個題目,“訪隐者不遇”,幾個字平到不能再平,似信手拈來,當然很可能果真就是拈來之筆,但是可别忘了在我們中國素有深厚久遠的隐士文化,自魏晉到隋唐,其盛行之風貫穿多少朝代,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淵學博識特立獨行的“文化精英”。所以正文的開篇便有了“松”之字眼。松,有個獨特的别稱叫做“君樹”,在傳統國畫中,松樹隻要出現,那麼必然是萬木所拱之。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我們須聽得明白,大詩人賈島所訪的這位“隐者”,絕非等閑之士也。區區五個字,既交待了起因還闡明了關系,同時對人物介紹也給予了點睛之筆。所以說用“隐者”而非“某某”,絕非練字之功,實造境之能,此為後面的正文做了極精當的概括和富有維度的鋪墊。

再看“不遇”二字,正因為“不遇”,才“隐”得如此精彩如此亮眼,才讓我們有幸品味到那千言萬語都道不盡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美好情愫。難怪明末時的著名學者黃生在《唐詩摘抄》中歎道:“不遇”二字,寫得如此曲折!

因為不遇才一再打問,然而所有的問句卻未着一字,全部隐含在“童子”的答句中,而這十幾字的答句又豈作答語看!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繪畫的傳統寓意中,松,竹,梅,乃為著名的歲寒三友。此詩開篇一“松”字,可謂含蘊豐富,意味深遠。表面上是在寫景,但深層意義上,卻暗喻了一個依松結廬、與松為友,清逸孤高的隐士形象。而接着“下”字的落筆亦頗為耐人咀嚼,乍一看是順理成章的叙述而已,但實則卻映襯出詩人對于“隐者”的欽慕高仰之情。這一開篇為所有的“問”都定下了準确的基調,同時也為主題中的“隐者”做了無縫銜接,在這裡主題與正文完完全全融為了一體,仿佛這首五言絕句不是四句而是五句,尤為巧合的是,居然主題也落在韻中,豈不妙哉!

“言師采藥去”,每讀此句,甚至有時會兩眼發熱,想象一下,為“師”之人,必為長齡,讓童子守家,而自己卻在煙雲遮蔽的大山深處攀高涉險負筐采藥,此何等境界!“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古代無數知識分子的崇高目标,也是他們的普遍情懷。隐身山野與濟世救人,往往成為他們遊走于大自然與市井之間的别樣蹊徑,也是中國文化中最不能忽視的一方土壤一種氣候,正是這種土壤與氣候誕生了我們的文化之根------道家。

關于道家思想的博大玄奧,筆者不敢妄論。特借清末紀曉岚對道家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中國文化中,最飄逸清揚智達慧睿的就是道家。就連英國漢學家李約瑟也認為“中國的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是的,這位“隐者”正是一位傳說中的白衣道人。詩人在整首詩中,通篇都在對這一超邁高潔的形象進行着逐層深入而又微妙細膩的渲染。末了的一句“雲深不知處”,真如餘韻繞梁,三日不去,可謂同時達到了言美,意美,境美的三座高峰!

這便又引出了一個典故:白雲鄉。

《莊子 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是說乘白雲可以抵達天帝之所,後因以“白雲鄉”指仙境。

蘇轼在評價王維之詩時用了八個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八字遂被後人在論道一個人的詩畫作品時被奉為圭臬,如果一幅畫飽含着詩意或一首詩蘊涵着畫意,便有了非同尋常的風神。

而此句一出,但見白雲渺渺青松郁郁,茫茫山野髦老仙童……可真是詩筆如畫筆,字字成詩筆筆是畫,甚至詩未竟而畫已足。短短二十個字,不僅具妙絕之佳境,更藏有一個曲折悠長問道尋仙的動人故事,詠之令人沉醉不已,生無盡遐思……

更為高妙的是,此一佳構,是以極簡筆墨白描的手段勾勒而成,淡淡一揮如秋水伊人,可謂含而不露平中蘊奇之極品,實乃神之筆也!

常言道“不識其人觀其友”。詩人離開市井繁華,坎路長途拜訪“隐者”,對“隐者”的虔敬之心已寓其中,同時也讓我們從中讀出了詩人同樣的超塵絕俗之風骨。有道是“詩言志”,而詩人此志卻存乎不言,詩人訪隐,其隐志亦在詩中。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這是賈島的另一首《題詩後》,讀着這首詩同樣惹人由衷感喟,在詩的背後,詩人那一腔飽滿的赤子情懷總能讓我們清晰可見,為詩為人至真至誠。

所以才有了時至今日婦孺皆知的“推”與“敲”的千古佳話,才有了後世一代代丹青妙手們對“松下問童子”的一再演繹。

再拐回來通觀全篇,無一字着意于“隐者”具體的刻畫,可是這位“隐者”的行蹤卻始終在牽着我們的視線,青松、白雲、大山,無一處不有“隐者”同在,神情俊朗道骨仙風,仿佛穿越時空都能清晰聽到他郎朗的笑談。

在詩中我們分明看到了詩人“不遇”的惆怅,然而他卻不曾将這惆怅傳達給我們,因為他讓後人通過這首詩遇見了,不僅遇見了不辭勞頓深山走訪的詩人本人,更是遇見了那位神秘的“隐者”。他其實就是自古至今,行走在中華大地上無數個中國文人的縮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一腔博大情懷,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這是詩的傳奇,也是畫的傳奇,尤其可敬的是,于不動聲色中,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瑰寶樹立了一座屹立不倒的高标,深邃渺遠,涵詠悠長,令世人不知不覺蒙受着化育,如春風化雨。

在此,讓我們道一聲,感謝先賢!盡管于今的我們,生活在這遠離詩歌的年代裡,卻還能在品讀一首佳作時,得以被這濃郁的詩意催眠着,忙裡偷閑的做一會兒神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