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的悠悠曆史長河之中,我們的先人從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依靠着智慧,一步步踏過原始的野蠻,走向文明的社會。在這樣流傳的時光之中,華夏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文明,詩詞歌賦的韻味悠長,民風民俗的斑斓多彩,都深深地影響着人們的生活。
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大多是通過祖輩人之口所流傳下來的俗語,這些語句簡單易懂,但卻有着深刻的大智慧,例如這句“墳前三不種,床上四不留”,就是古人在生活中的忌諱。而這樣的俗語又是從何而來的?其中究竟有何深意呢?這還需要我們細細去領會。
墳前三不留
在華夏社會所遵從的儒家之道中,最廣為熟知的就是“百善孝為先”,在人性的多種善之中,如果對于父母的孝道都無法盡職盡責,那其他一切的品德也都是空談。但是這“孝”不僅體現在父母的生前,在其離世之後也需要為其穩妥地操辦後事,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所産生的喪葬文化由來已久。
古人講究“逝者為大”,在這喪葬流程之中也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這墳地,作為後人紀念的重要場所,更是要打理妥當,注意這三種樹不能留。首先,是長勢極快的樹。墳地為了方便人的活動,自然要空曠些才好,若是這樹木叢生,人都無法踏進去,那久而久之就會被荒廢,這對于先人來說也是大不敬的行為。
其次,是如秋風落葉般的枯樹。家族親人前來墳地紀念,遇到如此衰敗的景象,定會顯得凄涼。雖然先人已逝,但莫要過度的沉浸在這悲傷之中,生活總歸還是要繼續的,隻有積極向上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成事。最後,是紮根極深的樹木,例如這榕樹和銀杏樹等等,如果不能夠及時的鏟除,任其長久的生根下去,那定會導緻墳地内部的腐爛,留有禍患。
在古時候,人們對逝者的墳地格外重視,不僅僅要立碑讓其入土為安,還需要打理周圍花草樹木,營造生機的景象,這也是家族道德品行的一種體現。若是長時間對其不管不顧,那将會淪為“不見五陵墓豪傑幕,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現象,甚至還會有農戶在這荒野之中找不到祖墳,發生上錯墳頭的轶事。
床上四不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外辛苦奔波了一天,夜晚回到燈火可親的家中,通過睡眠來補足精氣神,這是人們長時間的生活規律。而在這其中,床作為一種家具,與人的關系是格外長久和親密的,甚至有不少的人都認床,處于陌生的環境之中,将會不得安睡。所以,古人關于“床”也留有忌諱,認為在床上最好不要放這四物。
第一,床邊莫放鏡。不同于現在的鏡子,清晰明亮,在古時候,人們大部分都用的是銅鏡,模糊看不清楚,所以人們在睡前看到這樣的景象容易疑神疑鬼,一夜不得安睡。其次,這鏡子會反射光,正對着人的身體或者眼睛,長久下去會造成神經衰弱、睡眠質量變差等諸多不良反應。
第二,床邊莫放花草。在古時候為了使家庭的環境更美觀,顯出生機勃勃的氛圍,人們常在庭院之中放置許多花草盆栽,但是這卻不能放置于室内床邊。人在夜晚之中安睡,最重要的是空氣的流通,而這花草在夜間吸收氧氣,會使人産生不适之感。再者,有些花草香氣撲鼻,嚴重的甚至會使人過敏,對健康産生隐患。
第三,不放利器。說道這利器,很多人都不以為然,認為家中早有所防備,不會将鋒利的刀劍放置于床邊。但是在古代男耕女織的社會之中,家中老小的衣物都是自家所裁,這小小的針線剪刀也需要留有警惕,一旦落于床上,不經察覺,很容易傷人。
第四,不放兇猛的禽獸畫像。夜晚睡眠重要的是輕松悠然之感,這樣兇猛的畫像會給人無形之中帶來壓力,所以最好也不要放。
小結
俗語“墳前三不種,床上四不留”,這是老祖宗在生活之中的經驗總結,時至今日這樣的講究也仍然适用。對待先人的墳地要加以重視,不能任其荒廢,這是孝道之舉。在床邊也要注重不要擺放這四物,這樣才能安睡無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