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逆向教學設計的本質是評價驅動的課程建構邏輯逆向教學設計并非僅僅将學習結果放在教學設計的首位,而是将學習結果及對學習結果的評估同時優先考慮,把原本用來檢測教學效果的評價任務提至教學活動之前進行設置,特别強調評價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一種評價育人的課程觀沒有評價的充分介入,逆向教學設計就沒有實質意義那麼,評價任務在逆向教學設計中為何前置、如何前置及其怎樣驅動教學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逆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逆向教學設計的本質是評價驅動的課程建構邏輯。逆向教學設計并非僅僅将學習結果放在教學設計的首位,而是将學習結果及對學習結果的評估同時優先考慮,把原本用來檢測教學效果的評價任務提至教學活動之前進行設置,特别強調評價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一種評價育人的課程觀。沒有評價的充分介入,逆向教學設計就沒有實質意義。那麼,評價任務在逆向教學設計中為何前置、如何前置及其怎樣驅動教學呢?
評價任務為何前置
美國課程專家威金斯在《教育性評價》一書中指出,課程不能脫離評價,也不能先于評價,并由此提出“反向”構建教學思路,即先确定希望學生理解的東西和改進這種理解的評價任務,由此我們才能決定如何更好開發出幫助學生掌握有關學識和能力的一堂課的教學活動。“希望學生理解的東西”指學習目标,回答的是“把學生帶到哪裡去”的問題;評價任務的目的是“改進這種理解”,回答的是“怎麼知道已把學生帶到那裡去”的問題。要清楚是否已将學生帶到目的地,就要先明确到達目的地的成功标準,即回答“學多好才算好”的問題。
評價标準是對學習目标的進一步厘清與細化,也是通過評價任務尋找學生達标證據的重要依據,它強調的是學習結束後學生學習表現的變化,使教學目的更加清晰且具有意義。因此,評價标準總是伴随着學習目标的确定而确定,同時也為設計評價任務搭建了骨架。評價任務實質上是檢測學習目标達成情況的作業。作業有多種,究竟哪個最能檢測學習效果呢?這就要看哪個作業最能收集到評價标準所厘定的學習表現。
評價任務前置是為了确保學習目标的實現。它将過去被關在課堂暗箱中的教學效果明朗化,也将教師的教學責任清晰化,促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之初就以審慎的态度反思教學,時刻把學生發展放在課程規劃的中心。
例如,有教師将《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級語文下冊)一文的某項學習目标定為“概括登山隊員攀登珠峰的經過”之後,接着進行深度追問:達成這項目标意味着學生能做什麼呢?什麼樣的作業能夠診斷學生達标情況呢?實際上,他就是在設計評價标準和評價任務了。這時,教師既是教學的設計者也是自己教學的評價者,具有為自己教學成功而努力的強烈責任感。
當前許多課堂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并非沒有采取逆向教學設計,而是學習目标籠統,評價标準模糊,評價任務不到位。課堂上學生大多處于“猜”教師答案的學習狀态,教師則處于“學生說得都對”的兩可評判中。比如,有教師将上述《登上地球之巅》的學習目标定為“掌握登山隊員攀登珠峰的過程”之後設計教學活動,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再讓學生畫出關鍵語句,體會登山隊員攀登珠峰的過程。“掌握”“把握”“體會”究竟指什麼,它們的内涵是否一緻,“攀登珠峰的過程”中的“過程”又指什麼,這些有關認知過程和核心知識的關鍵内容事先不明晰,直接導緻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無結果,教師教無目的,教學效果成為難解之謎。
評價任務如何前置
逆向教學設計體現了以學習表現為基礎的課程觀,它注重教學的終極目的——學生在學習結束後能做什麼事,即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遷移能力,因此評價任務并非用來評估學生累積知識的情況,而是主要用于收集學生建構知識的思維活動信息,一方面幫助教師“看見”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發展過程,從而适時就教什麼及怎麼教的課程作出決策;一方面幫助學生“看見”自身思維進步的證明,從而不斷激勵自己獲取更高水平的學習成就。所以,準确地說,逆向教學設計中的評價任務應為表現性評價任務,它一般是以限制性反應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這種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或者回答模式,良性的限制性反應題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組織、整合、綜合,不良的限制性反應題則考查得更具綜合性和靈活性;對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目标,往往通過設計真實情境的評價任務來考查。
也就是說,要針對不同的學習目标配以相應評價任務,基于理解性目标設計限制性反應題目,基于運用或遷移性目标制定真實性評價任務,并在教學設計中以“前述後繪”的方式進行設置。
在學習目标确定後先述評價任務簡案。評價任務前置蘊含着科學分析的思想。學生有沒有真正學習,很難精确測量。評價任務就像一面特殊的鏡子,照見學生思考及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情況,使學習思維外顯化,以幫助教師清晰診斷、把握學生學習上的難點和痛點。這将長期受“基于經驗的教學觀”影響的教師引向了“基于科學的教學觀”,使教師以實實在在的學生成長的證據衡量教學效果,而非像過去那樣注重教學容量的大小。
因此,在确定學習目标之後,教師首先要有意識地思考“怎麼評”的問題,界定學生達成目标的具體表現;其次需要認真思量“用什麼來評”的問題,選定能夠檢測出學生達标情況的平台,達到确保實現學習目标即可。
例如,根據内容、學情分析及課程标準解讀,有教師為《海底世界》(三年級語文上冊)一文确定兩條學習目标。目标1:小組讨論,分析文章段落的内部結構,歸納圍繞一個中心寫段落的方法;目标2:聯系實際,運用所總結的圍繞一個中心寫段落的方法,試寫一段話。
如何得知學生是否達成目标呢?這位教師找到目标1中的關鍵詞“分析”“歸納”“段落的内部結構”“寫段落的方法”等,明确這是一條理解性目标,學生的思維需要滿足這樣一條路徑,即對文章的重點段落進行解構,找到段落内部句子之間的關系,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分條總結一般寫法,這樣就确定了目标1的評價标準;依據評價标準的内在規定性,确定用“畫結構圖”的方式檢測學情。目标2是一條遷移性目标,學生不僅要滿足目标1的标準,還要滿足語言、字數的要求,同時根據目标中“聯系實際”“試寫”等關鍵詞,确定利用本校校園情境考查學情。
最後,将針對兩條學習目标的評價任務概述如下:針對目标1,學生能用思維導圖呈現文章重點段落的内在關系并講解;針對目标2,學生能抓取一個角度将本校某一特點寫清楚。
在學習環節設計中再繪制評價任務詳案。評價任務前置是為了提高目标意識,提醒教師在思想和手段上先要确保學習目标的達成,而學習目标是否能夠達成,還需要針對學習目标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有學習才有評價,評價任務為學習目标而設置,又因學習活動的展開而有意義,因此在學習環節的設計中,評價任務則居于學習活動之後,以詳細的情境描繪及對應答的規定策劃檢測學情的平台,為學生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提供合适的機會。
上述《海底世界》的兩個評價任務詳案如下:
評價任務1:海底世界豐富多彩,文章作者是怎麼把它的某些特點寫清楚的呢?請你借助一個段落,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其内在結構,歸納出圍繞一個中心寫段落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話講解。
評價任務2:海底世界什麼樣?作者的一隻妙筆将海底世界描繪得奇妙無比,多姿多彩;我們每天生活的世界——學校什麼樣呢?你能用自己的生花妙筆描寫出它的别樣風采嗎?請你任意選取一個角度,圍繞我們學校的某個特點寫一個片段。
評價怎樣發揮作用
逆向教學設計以終為始,以最終的輸出倒推輸入内容和輸入方法,尋求達成學習目标的簡捷路徑和最佳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始終在場,就像汽車上的GPS定位系統,一直監測、收集着學生學習的信息,因此逆向教學設計中的評價又稱形成性評價或過程性評價,它是目标參照的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着本質區别,強調學生自身的成長,以促進與完善學生學習表現為目的,而不是将學生分級、分層。
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傳統教學一般始于教師的教,終于教師的評,學生的學習成為教學和終結性評價的被控制方,學生難以感受到自主學習及成長的樂趣。逆向教學設計之下,課堂教學則起始于學生的學,發生于評價收集到的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基于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教學,指導學生修正、完善,直到真正學會。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建立在“學生沒有學會怎麼辦”的評價結果之上,學生展開學習,教師在一定節點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然後對評價信息進行分析,發現學生思維上存在的典型問題,再基于典型問題進行反饋、指導。這裡,形成性評價不是教學終結,而是教學開端,這樣的教學邏輯自然生成先學後教的課堂生态。
例如,在上述《海底世界》教學中,學生圍繞目标1展開兩項學習活動:一項是自讀課文,概括海底世界的主要特點;一項是小組讨論,總結将海底世界的某些特點介紹清楚的段落寫法。一定時間後,學生學得怎麼樣呢?教師出示評價任務1檢測學情,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把握到《海底世界》重點段落的總分結構及舉多例說明的寫法,而認識不到總說句與分說句之間一緻性的關系。這就迎來了教學的時機。教師首先對學情進行反饋,然後出示了一個反例——總說句與分說句關系疏離的段落——讓學生對比閱讀,在學生發現問題後,指導學生補充有關寫法的結論,并強調總分結構的關鍵就在于分說句中所舉例子與總說句的内涵一緻,從而幫助學生完整建構了“圍繞中心意思寫”這個新知。
逆向教學設計體現了教學觀和教學質量觀的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關注“教什麼内容”和“怎麼教”,将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作為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中心;逆向教學設計則注重“學生學什麼才好”和“學生究竟學會了沒有”,把學習結果和學習效果作為設計教學的重心,構建了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環境,對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中國教師報》2021年01月20日第4版
作者:盧 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