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彙】
作者:李薦(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者按
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在台下聽,是我們對中小學課堂最深的印象。然而,進入信息化時代,這一普遍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被冠以“滿堂灌”之名而廣受質疑——該方式實為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單向輸出,在傳授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打破“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已迫在眉睫,近年來教育界也進行了多種探索。如何找到更加高效的抓手,切實根除“滿堂灌”?本文從學習科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讨。
小學生在中國農科院特種作物研究中心青島試驗基地田園昆蟲科普館學習生物知識。梁孝鵬攝/光明圖片
教師“滿堂灌”,學生便隻能“呆讀死記”
“滿堂灌”在《教育大詞典》中被稱為“注入式教學”,具體描述為“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不顧他們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用強制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并要求他們呆讀死記”。這一過去教學中被長期沿用的模式,在進入信息時代後受到普遍質疑。今天,雖然伴随着教育教學改革,中小學課堂的氛圍日漸活躍,師生互動大幅增加,教學形式也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但總體而言,以教師和知識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仍然在相當大的範圍内客觀存在。中小學課堂,“滿堂灌”亟待打破。重申其必要性、深入分析其原因,我們才會更有緊迫感。
首先,從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看,“滿堂灌”适應了大工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有其社會必然性。當經濟和文化生活發生巨大變革,個體意願得到重視的時候,傳統教育學逐漸被發轫于信息時代的學習科學所取代,教師中心、知識中心的課堂教學基點,必然向學生中心和能力中心轉變,“滿堂灌”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社會生存基礎。
河北省滄州市車站小學對二年級學生進行無紙筆期末素質測評活動,将課堂知識融入趣味遊戲中。圖為動手制作“蒸汽火車”模型吸引了學生熱情參與。傅新春攝/光明圖片
其次,“滿堂灌”不符合學習科學的規律,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滿堂灌”缺乏對人的“認知過程”和“社會化過程”的深入理解,不能認識到“通過參與的神經元間的适應連接而發生的學習”的本質。大腦是人學習的主要器官,大腦與人的身體在“社會化”境脈中,形成了神經元與外界條件相互适應的機制和神經元間的彼此連接,使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轉換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了人的素養。學習科學确立了适應時代發展的“四個中心”,即學習者中心,以知識為載體的能力中心,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中心和學習共同體中心;明确了“三個發現”,一是學生帶着前擁(前知識)走進課堂,隻有把它融入學習過程,才能産生好的效果;二是思維發展需要客觀知識,知識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便于記憶和提取;三是發展學生的“元認知”,便于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打破“滿堂灌”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這些文件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核心素養,改變教育評價,提倡學習共同體,重視在情境中遷移知識、發展思維、涵育素養。2019年7月8日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黨中央、國務院聚焦課堂教學改革,為打破“滿堂灌”指出了明确道路,表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決心,作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占領科技制高點的戰略部署。教育部2018年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标準(2017年版)》,2022年4月又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2022年版)》,高中和義務教育課程标準站在時代高度,要求我們依據學習科學,通過規範教學行為,打破“滿堂灌”。
打破“滿堂灌”,教師轉變是先決條件
“滿堂灌”有着二百多年的發展曆史,大部分教師也是在“滿堂灌”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長時間積累的教學習慣和傳統觀念無形中制約着教師、塑造着教師。轉變教師觀念和習慣,是打破“滿堂灌”的先決條件。應從“教師之變”入手,創新方法、探索路徑,規範行為、形成風氣,創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新形态。
第一,打破“滿堂灌”需要教師開闊視野,了解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觀念、新方法、新動态,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頒發的一系列關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從民族和國家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滿堂灌”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阻礙作用,運用學習科學指導教學,推動教育改革深入發展。
第二,打破“滿堂灌”需要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增長能力、提高素養。教師要把學習科學的“四個中心”落實到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并利用學生的前擁知識,設計課堂活動、制定活動規則,通過評價促進反思、改進理念,發展“元認知”,推動思維發展。
第三,打破“滿堂灌”需要為老師搭建“腳手架”,通過教科研推動教學轉變。伴随新課改,各級教研機構開展了大量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具身學習(即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學習,通過大腦、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促使學習者的認知、心理和情感發生變化,提高學習效率)、高效課堂、友善用腦、深度思維等課題不斷湧現。例如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學習科學的友善用腦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中的“138範式”,提倡教學要遵循“創設場景、誘發思考、引導結論”的原則,教師利用3~5分鐘“講目标、講活動、講規則”,明确目标,設計流程,制定規則,探究知識。老師帶領學生按照“舒緩情緒、明确目标、布置活動、宣示規則、學生探究、團隊展示、質疑辨析、師生評價”八個步驟開展教學。友善用腦“138範式”成為幫助老師打破“滿堂灌”的有效抓手,規範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讓課堂中的每個學生都有滿滿的收獲。
“滿堂灌”變成“大家談”,“獨角戲”變成“群英會”
學習科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實施“學生所有制”,使學生成為課堂探究的主人。例如,高中數學的“數列”,先講定義,再給公式,最後做練習,這種方式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位置。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的孫月梅老師請同學彈奏一支曲子,然後讓大家探究“音階之間的等比數列關系”。永樂店中學的韓為老師把《紅樓夢》裡的行酒令帶到了課堂,在遊戲過程中捕捉等差數列的奧秘。北京師範大學燕化附屬中學的錢月華老師抓住冬奧會舉辦年份,追尋等差數列的身影。抽象的數學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中,誘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表現了數學源于生活的學科本質,“滿堂灌”變成了“大家談”,“獨角戲”變成了“群英會”。
學習科學注重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用具身體驗的方式理解知識,生成能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屬小學白立華老師帶領孩子們學習《翠鳥》,她請同學表演翠鳥形狀、特征,讓其他同學依據課文點評。課文描寫翠鳥抓魚,她讓學生畫出翠鳥抓魚的特點。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梳理作者描寫翠鳥的順序。“演與評”“畫”“朗讀和找順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自己體驗、感悟、生成知識,并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
學習科學把評價作為學習的組成部分,學生開展互評自評,促進思維深度發展。例如,在複習密度時,北京市通州區第六中學的袁磊老師通過“大猜想”“解謎團”判斷獎牌材質,帶領學生做實驗證實判斷,最後用思維導圖總結收獲。一堂課老師不講什麼,更多的是學生動手、質疑、辯論,在猜想、論證、表達的思維鍊條中,很好地掌握了知識、提升了素養。
學習科學提倡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文化境脈中的團隊學習、交流辨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北京市通州區龍旺莊小學的小D同學曾經遊離于語文課堂,熱衷于自己的“鉛筆大戰”,考試從來沒有及過格。團隊學習讓小D感到很有意思,他投入讨論中,沉浸在各項活動裡,考試及格了,性格也産生了變化。
強調,興趣是激勵學習的最好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内驅,情境是動力的引擎,自主是持久的保障,專注是思維的深化。在推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學習強國的道路上,打破“滿堂灌”,必将培養出更多适應未來競争的優質人才。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30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