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洽,漢語詞彙,拼音為bó qià,意思是多謂學識廣博,通曉。
舌耕
漢賈逵通經術,門徒來學,不遠千裡,獻粟盈倉。或雲,逵非力耕,乃舌耕也。
舌耕,漢語詞彙,拼音shé gēng,釋義是舊時稱以授徒講學謀生;指說書;指讀書勤奮。晉·王嘉《拾遺記·後漢》:“﹝賈逵﹞門徒來學,不遠萬裡。或襁負子孫,舍於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者積粟盈倉。或雲,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口倦,世所謂舌耕也。”
書廚
陸澄博覽,無所不知,王儉自謂過之。及與語,澄談及所遺編數百條,皆儉所未睹,乃歎服曰:“陸公,書廚也。”
書廚,讀音shū chú,漢語詞語,意思是藏書的櫥櫃。出自《宋史·吳時傳》。
《宋史·吳時傳》:時敏於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廚”。
學府
《南史》:梁昭博及古今,人稱為學府。
學府,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府,是個集合名詞,可以指大學,重點中學等,對于原概念
1. 學問的府庫。比喻學問淵博。
南朝 梁 沉約 《太常卿任昉墓志銘》:“心為學府,辭同錦肆。”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父 肩吾 ,散騎常侍中書令,文宗學府,智囊義窟,鴻名重譽,獨步 江 南。” 唐 駱賓王 《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靈台萬頃濬,學府九流深。”
2. 與學問、學術有關的機構,如秘書省、國子監之類。後稱學校為學府。現亦特指較著名或規模較大的高等學校。
《晉書·儒林傳論》:“ 範平 等學府儒宗,譽隆望重,或質疑是屬,或師範攸歸,雖為未及古人,故亦一時之俊。” 唐蔣防 《連州靜福山廖先生碑》:“先生之官,詞林學府之官矣。” 念的含義,有語意範圍上的突破。
人物志
唐李守素通曉天下人物臧否,世号肉譜。虞世南曰:“昔任彥升通曉經術,世号五經笥。今以守素為人物志,可乎!”
《人物志》是三國·魏時期劉劭編寫的一部系統品鑒人物才性的玄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全書共三卷十二篇,南北朝時西涼劉昞曾為之作注;書中講述的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剖析。
九經庫
唐谷律耶博通經術,為世所重,号九經庫。又房晖遠博聞洽記,學者稱為五經庫。
九經庫(九經庫): 貯藏儒家經典的庫房。喻博學。
《新唐書·谷那律傳》:“﹝谷那律﹞ 魏州昌樂人, 貞觀中,累遷國子博士。淹識羣書, 褚遂良嘗稱為‘九經庫’。”
稽古力
漢桓榮性嗜學,明帝時拜太子太傅,以所賜車馬陳于庭,謂諸生曰:“此稽古力也。”
柳箧子
唐柳燦遷左拾遺,公卿競托為箋奏,時譽日富,以其博學, 号柳箧子。
柳璨,河東人。曾祖子華。祖公器,仆射公綽之再從弟也。父遵。璨少孤貧好學,僻居林泉。晝則采樵,夜則燃木葉以照書。性謇直,無緣飾。宗人壁、玭,貴仕于朝,鄙璨樸鈍,不以諸宗齒之。光化中,登進士第。尤精《漢史》,魯國顔荛深重之。荛為中書舍人,判史館,引為直學士。璨以劉子玄所撰《史通》譏駁經史過當,璨紀子玄之失,别為十卷,号《柳氏釋史》,學者伏其優贍。遷左拾遺。公卿朝野,托為箋奏,時譽日洽。以其博奧,目為「柳箧子」。
博洽知識選自《夜航船》文學部,
博洽分兩篇此第一篇,後篇更加精彩。
知識過于枯燥、文章過于冗長,
如果您耐着性子看到結尾了,
請您 長按點贊 給你我一個鼓勵。
希望有文化、有品位的您能 關注我,
讓我們共同學習、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東知之,緻力于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努力成為有内容、有營養、有态度的文化自媒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