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做人的經典

論語做人的經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06:26:04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的意思是:滿口好話,滿臉堆笑,很少是“仁”啊。

仔細分析這句話,我們可以讀出三層意思:

1、不要被花言巧語所騙,說話好聽,态度好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2、不要以為講究“仁德”就必須違心的說好話、裝笑臉、讨人歡心。

3、也不要以為外表誠懇謙和,不說甜言蜜語的人就一定是“仁德”的。

讀懂了以上三點,你才能真正理解孔子這句話的深層社會交往含義。

論語做人的經典(讀論語學做人巧言令色)1

先看第一點,我們身邊總有些人特别會說話,“巧舌如簧,口吐蓮花,妙語連珠”之類的詞語就是專門用來形容此類人的。有時候,我們可能還會因此而自愧不如,自己怎麼就沒有人家那兩下子呢?

可是時間長了我們往往會發現,說話漂亮的人不見得做事就好,态度恭順和善的人不一定就有好的德行。看人說話,見風使舵,唯利是圖,兩面三刀的人,往往口才都好,但你願意做這樣的人嗎?

被花言巧語蒙蔽的事實多不勝數,讓甜言蜜語欺騙的狀況層出不窮,前一套背後一套的虛僞做派屢見不鮮。因此,人們不得不提醒自己和身邊人,提防巧言令色的人,小心花言巧語之類的糖衣炮彈,防備慈眉善目掩蓋下的陷阱和迫害。

孔子千百年前就為此敲響了警鐘,他的見解剖析了人性的複雜,他的提醒對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仍然十分必要。

論語做人的經典(讀論語學做人巧言令色)2

這句話的第二層含義,應該是孔子最主要的意思。他提醒弟子及後人,我們自己也不要做巧言令色,缺少仁德的人。

儒家崇尚質樸自然,提倡言行一緻,力戒誇誇其談。所以孔子主張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裝出一幅恭順謙和甚至卑微的樣子。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說違背内心的漂亮話,空話、套話和惡心話。

然而,我們誰沒有過無奈取悅他人的時候呢?為了求人辦事,必須做出謙恭友好甚至可憐的樣子,以博取對方的歡心好感,甚至同情。因為生存的需要,也許你會在老闆上司面前,不得不違心的迎合妥協,注意說話的方式,保持好的态度。

這樣算不算巧言令色呢?這種為活着而放低姿态,違背内心的做法,是不是就失去了仁之根本呢?

這當然不算!孔子絕對不會認為,普通老百姓為了求得生存,采取合适的處事方式是錯誤的。相反,孔子在許多時候,都強調說話的藝術,認為講究說話藝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辦事效果,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

隻有那些心懷叵測、陽奉陰違、口蜜腹劍的人,那些為了謀權奪勢,喪失人格,丢掉自尊,極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奴顔卑膝到令人作嘔的人,才是孔子所不齒,也是令世人唾棄的失掉仁德之心的人。

孔子主張為人處事要說到做到,先說後做。他反對說話辦事随心所欲,隻說不做,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人。因此隻是外表做到了和顔悅色的人,不能說他達到了仁的境界。

可能又有人會反駁說,既然如此,那麼從不誇誇其談,說話很少甚至不會說話的人就具有了仁的修養了吧?

論語做人的經典(讀論語學做人巧言令色)3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論語·顔淵篇》裡的一個故事。原文如下: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細讀這段,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那麼說,主要是針對言多語躁者的。而能做到不躁不狂不輕浮,也是不容易的。

而能做到的,确實在朝仁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是卻并不能說明說話慎重,不狂不躁的人就一定具有仁德。

也可以說,這依然隻是表象,表象能準确斷定一個人的内在嗎?惜字如金者就真的比口若懸河者人好心善嗎?盜賊嫌犯作奸犯科時,恐怕也不會喋喋不休吧?玩弄權術,耍盡手腕的人,他們謹慎小心的程度不也令人刮目相看嗎?

論語做人的經典(讀論語學做人巧言令色)4

所以說,仁德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精神,表面的善談和木讷都不足以說明是否仁德。具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定表裡如一,言行一緻。

現在回頭再讀“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我們應該就不會那麼簡單的理解為第一種意思了吧!

孔子用他的睿智告訴我們:不要被花言巧語所騙,我們自己為人處世也盡量不要做巧言令色之人。一個人是否具有“仁”之心,不要隻看他态度怎樣,說話怎樣,一定要結合他的所作所為綜合去判别,知行合一才是核心标準之一,如此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正确态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