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低谷期要有計劃的熬過去

低谷期要有計劃的熬過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16:16:43

低谷期要有計劃的熬過去?期待,原本應當帶來積極的情感它既是希望可以被實現的目标,又是純粹的希望感本身,承載着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與向往然而,我們卻又時常會因為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反而陷入更低沉的心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低谷期要有計劃的熬過去?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低谷期要有計劃的熬過去(34期待)1

低谷期要有計劃的熬過去

期待,原本應當帶來積極的情感。它既是希望可以被實現的目标,又是純粹的希望感本身,承載着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與向往。然而,我們卻又時常會因為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反而陷入更低沉的心境。

不合理的期待是痛苦和憤怒的原因所在。莎士比亞也曾說過: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對期待的管理都是把握幸福、内心平靜、人際關系和生活滿意度的關鍵(Meinecke, 2011)。

我們默認自己的期待是合理的,并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堅持為一個不變的期待付出努力,而最終實現它。但事實是——許多人的期待本身就不一定是合理的。這也讓後續的付出和努力都顯得更為可惜,更不用說因期待落空而帶來的負面情緒了。

那麼,怎樣的期待屬于不合理的期待,我們該如何判斷?而合理的期待又應該是什麼樣的?來看今天的文章。

合理的期待有哪些特征?

不合理的期待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 依據他人經驗産生的期待

    例如,聽别人說 “在一段好的關系中,你們是不會吵架的” “你需要敞開心扉、和伴侶談論一切”等。

    有些期待并不是基于我們自己的需求出現的;也不一定和我們的目标相關。隻是他人做到了,或是他人的價值觀中,認為這樣是好的,我們便也出現了相應的期待。這類期待往往讓人不必要地受傷。

  • 不确切的、模糊的期待

    這類期待很常見,例如 “我要遇到一個對的人”“我要過上理想的生活。” 當你進一步提問:“什麼樣才算對的人?”“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對方卻很難回答上來,因為ta們并沒有仔細考慮過自己在期待着什麼。這類期待會讓人陷入完美主義陷阱,過快否定現實。

  • 沒有面對現實的期待

    這是一類自我安慰型期待,往往用來自我洗腦,用幻想安慰自己。例如“隻要努力,就一定能實現目标”“隻要我付出,ta總會對我變好”。這類極其難以實現的、超出我們能力範圍很多的期待,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最大。

  • 建立在比較之上的期待

    “更好”是無止境的,建立在比較之上的期待也是很難被滿足的。即使一時被滿足了,也很難帶來踏實的幸福感。而一旦出現了動搖、或是在某些時刻表現得略遜一籌的情況,會讓人加倍地緊張、擔憂、不滿。

  • 寄托于他人身上的期待

    和自己無關的期待,則是在将他人過度卷入到自己的課題。例如“Ta能解決我的問題”。執着于期待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更像是在對他人提出強硬的要求。

    麼,合理的期待又是什麼樣的?

    對生活,與失序共存

  • 對生活最合理的期待,就是不抱有期待。這并不是讓你帶着一種消極而悲觀的态度看待未來,而是說,當你能放下對生活的控制欲,開始學會接納變化和意外,那便是你真正享受生活、活在當下的開始。

  • 研究發現,要享樂的生活,還是要有意義的生活,的确是一件需要取舍的事情(Baumeister, 2013)。你可以選擇膚淺享樂的生活,也可以選擇有意義卻無法輕松享樂的生活。你不用總是停留在其中一個狀态,但你很難同時兩個都要。

  • 其實,“安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的期待。因為激勵着我們做出改變、把握住人生轉折點的,正是人生經曆中的那些紛擾和失序。這些不夠安穩的要素,恰恰是每個人生命故事的主要線索(Bruner, 1999)。

  • 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生活能為我們帶來的東西也是有限的。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的其他部分,當我們能明白并接納自己隻能獲得有限的回報,才能構建起合理的期待。

    對關系,不期待完美

  • 絕大多數人都應該降低你們對愛的期待。沒有任何人能做到持續不斷地愛着一個人。我們都隻能在一些善意的時刻付出和感受愛。所以,不要在關系裡要求時時刻刻的關注。好的關系是獨立和依賴的平衡,做你自己的事、過你自己的生活,然後盡可能多地制造關系中彼此給予善意的瞬間。

  • 不要相信“伴侶應當無條件地接納全部的你”,沒有任何人應該這樣做。作為成年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言行、情緒負責。

  • 愛不等于被愛。在關系中不能隻考慮自我收益,也要考慮自己能為對方提供的愛、意義與價值。但是,哲學家Ayn Rand說過:“不要覺得你為一個人付出很多,對方就應該愛你。愛情裡的貨币從來不是付出的多少,而應該是每個人自己的品德。” 付出的時候,保持慷慨的心态,你在做一件很美好的事,說明你擁有愛人的能力,不要過度執着于回報。等自己不想再付出時,自然會出現關系的變化。

  • 我們每個人都是很難相處的伴侶,直到找到剛好能相處得來的那個人。不要有優越感。你和你的伴侶一樣有很多問題,而且很多人都知道,隻是ta們沒有也不會告訴你。

  • 大部分人在關系中都自我解釋得太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關系中成為“老師”,教會對方理解自己和回應自己。

    對友情,要容納複雜

  • 被朋友“利用”是正常的。即使是純粹的、深刻的友情,也會和兩個人各自的利益有一定關聯。因為好的友情應該是互惠的,且同時包含情感性(affection)和工具性(instrumentality)(Wong, 2021; Rawlins, 1992)。

  • 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會在一些時候考慮ta自己勝過考慮你,尤其在戀愛和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這是正常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許多面,當你的朋友為你付出時,保持珍惜和感激,在你的朋友暫時轉向其他面的時候,也可以保持理解和寬容。

  • 如果你想要留住兒時的朋友,就必須學會求同存異。不同的生活際遇會讓人對生活和世界都産生許多不同的看法,而在友情中,兩個人有一樣的觀點并非必備條件。相互的關心和祝福才是。

  • 事實是,一些競争對手其實也是我們的朋友。研究表明,從青春期開始,純粹的朋友和純粹的敵人都會變少,而亦敵亦友、愛恨交加的“友敵(frenemy)”的關系則會越來越多,甚至變成了成年人的世界裡最經常要面對或扮演的社會角色(Holt-Lunstad, 2007)。“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的人,你們之間的關系既是互惠互利或互相依存的,又是競争性的、充滿了危險和不信任的。”

  • 互惠是友情的基礎,它指的是兩個人同等為對方付出情感,雙方對這段關系的認知一緻(Vaquea & Kao, 2008)。如果有些關系裡,你感受到不對等,你确實應該結束它。

  • 友誼需要雙方都有一定的投入、但不過度。如果雙方對友誼的投入程度都很低,很可能會導緻無法維持長期友誼。而如果有一方對友誼的投入程度過高,ta就很可能會留在一段糟糕的友誼當中不肯出來(Horan, 2013)。

    對親情,要維持平衡

  • 與父母最好的關系,未必是大多數人想得那樣完全獨立開,而是既不相互依賴,也不完全分離。即我們對父母同時存在着“離合需求”——想要脫離父母尋求獨立自主的需求和與父母維系心理聯結的需求,這兩種需求維持着動态平衡(Youniss, 1983)。

  • 在中國社會,想要脫離父母尋求獨立是相對困難的。不僅父母難以離開我們,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其實也早已滲透了父母的部分(Yu, 1996)。因此一步到位建立離合平衡是不現實的。可以先在認知和解決沖突方面尋求獨立,在情緒和功能方面和父母保持鍊接。

  • 父母未必都是成熟的、全能的,有時我們也需要審視自己是否對ta們有不合理的期望:常見的是要求父母犧牲自己所有的利益來支持我們,否則就覺得ta們不愛自己;還有一種隐蔽的不合理期待,則是希望父母能理解和支持我們的所思所想。但是說到底,我們不能控制别人按我們的心意回應,父母也不例外,溝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熟地将自己的真實的想法和心情傳遞給對方。

    對自我,在良好心态中活出最大潛能

  • 一定程度的自我厭惡和自我懷疑是正常的,沒有人能夠在毫無自我懷疑的情況下,相信自己,也沒有人能夠在毫無自我厭惡的情況下,真實地愛自己。

  • 不要嚴苛地對待自己,也不要嚴苛地自律。我們隻有在和自我保持良好的關系時,才能有好奇心、有内驅力、有創造力。接納自己和關懷自己永遠比批判自己更能帶來長期的成長動力。

  • 每個人都有活出自我最大潛力的本能欲望,也都有創造欲。隻是壓力、焦慮、恐懼會阻礙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本能。不必擔心自我接納後會“自暴自棄”。我們不必被恐懼驅動,可以被創造驅動。

  • 你通常沒有自以為的那麼特别,但同時也沒有自以為的那麼平庸。要學會平視自己,而不是仰視或俯視自己。客觀的自我認識,充分的自我了解,才是自信和笃定的起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