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先人是我們的核心文化之一,古時候上到帝王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把孝道放在自己為人處世的第一位,而祭祀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現代社會,很多繁瑣的宗族祭祀流程已經消失了,家譜也已式微,但在清明、冬至等節氣,還是保留着最基本的祭祖習俗。
有人說長輩們去祭祖不但要掃墓燒紙,還會和已經逝去的人說說話,這是一種迷信。其實不然,如孔子所說:“祭神,如神在。”通過祭祀讓懷念死者的人感受到他還在,雖然都清楚這世界根本沒有鬼神,但這是一種寄托哀思的方式,如西方的祈禱一樣,它不僅不是文化陋習,還是我們特有的信仰,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
死亡,是個痛苦的過程,而活着的人,生活也充滿了壓力,燒紙和上墳更像是通過一種“媒介”來激勵自己,為失落的安全感找一份寄托。一方面源于對故人的不舍與思念,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情感宣洩。
如今城裡的墓地大多都是統一的公墓,而農村還保留着傳統的墓葬形式,很多都是一個家族的先人葬在一處,而那些墓碑上面,除了刻着名諱、生忌年月和子孫後代情況等,更有一些文字不僅年輕人,連老一輩的人都看不懂了。
傳統的刻碑匠人除了在上面刻下墓主人名諱等主要信息,還會使用“故、先、顯、考、妣”等特殊字眼,如“故先妣”、“故先考”、“故顯考”等,這些文字可不要解讀錯了,它們有着各自的禮儀習俗要求。
首先“故”很好理解,就是已故的意思,我們的文化中,“死”是個隐諱的字眼,祖先便用“故”來代替。而“考”和“妣”分别指代父母,《爾雅》曰:父為考,母為妣。有個成語叫“如喪考妣”,指的是如死了父母那樣悲痛。
墓碑上寫的“先考”和“先妣”分别代表亡故的父親和母親,“先”和“顯”雖語音相同,但意義卻大不同。它們都是亡故的意思,而“顯”更代表一種尊稱,取其德行昭著,聲名遠播之意,但“顯”并不是什麼情況下都能用。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去世,那麼就會用“先”字,如果父母均已經去世了,立碑的時候才會用“顯”字。另一種情況是去世時還沒有抱孫,就隻能用“先”字,待到長孫出世,便可加上“顯祖考、顯祖妣”表示爺爺奶奶輩分。
再往上的輩分,則用“曾祖考、妣”和“高祖考、妣”等等,因為從字面來看,“故”、“先”和“顯”的意思都重複了,所以現代有些墓碑會直接省去“故”字,而嚴守傳統的人,則必須在已逝去的人墓碑加上“故”字。
因為在過去,古人為父母立功德碑、刻廟宇、菩薩供養人碑等情況,“顯考”和“顯妣”無論是否在世都可用,為了把在世與去世的人區分開來,所以“故”字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墓碑上文字的顔色,如被描成紅色,則代表人還健在。古時清明節的習俗很多,插柳、鬥雞、蹴鞠、蕩秋千等等,現在都簡化了,但一些基本的禮節和文字含義還是要搞明白。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删除内容!特别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于商業類别宣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