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聚氯乙烯塑料,是由氯乙烯單體聚合而成的一種樹脂。無固定熔點,77~90℃開始玻璃化,80~85℃開始軟化,130℃變為粘彈态,160~180℃開始轉變為粘流态;相對密度1.38左右,分子量5萬左右。根據資料顯示,PVC在100℃時已經開始分解。
1、分解産物
根據《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聚氯乙烯加熱分解産物》(中國衛生檢驗雜志,林華影等,2008年4月,第18卷第4期),PVC在90℃時開始分解,分解産物中有氯化氫和氯乙烯;150℃時有11種分解産物;170℃時,分解産物中有乙烯、氯化氫(0.95mg/m3)、氯乙烯、苯(0.37mg/m3)、甲苯;210℃時更是多達14種以上分解産物。總體而言,溫度越高,分解産物越多,濃度相應升高。
問題來了,諸位接觸的PVC注塑的項目,注塑溫度都是多少?分析時候考慮了哪些因子呢?
2、産污系數
目前比較多的是引用《空氣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手冊 工業污染源調查與研究 第二輯》(美國環境保護局,1989年)中“十三 塑料”,過程概述中,提出了“基本單體的生産未安排在塑料工業内”,因此可以認為這裡的排污系數指的注塑過程,而不是單體聚合生成樹脂的過程。根據該資料,聚氯乙烯的排放因子如下:
問題又來了,這裡的“氣體”隻考慮了氯乙烯,WTF?置我大清,不是,大氯化氫何在?
3、排放标準
2015年之前,PVC注塑我想應該都隻分析了非甲烷總烴,執行的應該都是《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标準》。
而2015年《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标準》GB31572-2015于2015年7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該标準:前言的表述“本标準規定了合成樹脂(聚氯乙烯樹脂除外)工業企業及其生産設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監測和監督管理要求。”;适用範圍章節的表述“聚氯乙烯樹脂(PVC)生産裝置執行《燒堿及聚氯乙烯工業污染物排放标準》。”;表4、表5中表述“氯化氫污染物使用的合成樹脂是有機矽樹脂”;附錄A更是清楚說了“本标準适用範圍不包括聚氯乙烯樹脂。”,由此,PVC注塑并不适用GB31572-2015。
但是,2018年10月24日,真有較真的孩子在廣東省環保廳的網絡問政平台提問“聚氯乙烯樹脂(PVC)注塑、擠出廢氣排放執行标準的疑問”,廣東廳的回複是“如采用聚氯乙烯為原料生産合成樹脂制品,則符合《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标準》(GB 31572-2015)對合成樹脂工業的定義,因此應執行《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标準》(GB 31572-2015)”。
有熱心網友總結如下
明确表态:第一,這個說法我不是很贊同;第二,其他行政區的意見在未經上級(生态環境部)以複函、通知等形式轉發時,對本行政區效力幾何?
4、讨論
①PVC注塑考慮哪些因子,是否需要考慮氯化氫?②你認為PVC注塑工藝的廢氣污染物(氯化氫等)排放标準應該怎麼執行?
1、PVC注塑一般考慮VOCs及特征因子氯乙烯(惡臭),理由如下:說是資料說的在聚氯乙烯在100攝氏度開始分解,分解程度是多少,完全分解還是分解了1%?如何隻考慮氯化氫,還有甲苯呢,其他的呢,為何隻對氯化氫情有獨鐘。PVC注塑并不是個新興行業,長時間以來的實踐說明其産污并沒有那麼“複雜”,不能完全以實驗室數據來對标工業生産。
2、執行《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标準》GB31572-2015》,氯化氫依然選擇性忽視。
回答完了,順便說下那個美國的《空氣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手冊 工業污染源調查與研究 第二輯》,老美的東西如果權威,那人家壓根就不考慮什麼分解廢氣啊,還考慮啥有機廢氣、氯化氫的。
專家說系數小應該讓專家拿一個靠譜的大點的系數,而不是質疑污染源普查系數——雖然二次污染源普查很扯淡——畢竟污染源普查也是國家統一的标準尺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